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4/1090

  等待所有官职得到确认,之前耽搁下来的事情就必须马上得到处理。
  在这种背景下,智罃和韩厥先后离开“新田”各归封地。
  比较神奇的是,后来智罃的病好了,相反韩厥却是真的生病。
  今天,吕武得到中行偃的邀请一起接见来自郑国的子驷,隔壁则是士匄带着魏琦接见来自吴国的子远。
  从来使的前缀来看,能够看出两位正使都是各自国家的公族,可能是公子或公孙之类的身份。
  子驷的正式称呼叫公子騑,他的全称则叫姬騑(fēi),身份是郑国的执政大夫。
  看着和听着都挺复杂,不一样的场合怎么去称呼就存在讲究了。
  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吕武只会发挥眼睛和耳朵的作用,暂时忘记自己还有一张嘴巴。
  子驷对晋国元戎和上军将接见自己还是感觉受到尊重的。他讲了一些自己本不该来,还是来了之类的话,随后开始讲起了郑国的难处。
  什么“不该来又来了”之类,使得吕武怎么听着都觉得有点“古龙”的味道。
  话好说,郑国的难处关晋国什么事?甚至晋国应该巴不得郑国难处越多越大越好才对。
  然而,以春秋时代的复杂性质,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中行偃没有取笑子驷关于郑国面临的困难,代表晋国进行了慰问,只是没有提出晋国愿意接纳郑国的话题。
  子驷“浅尝即可”一般的试探没有得到接纳,转为开始商谈上次盟好的后续诸事。
  其中,包括郑国承认“祭”地归于晋国,只是希望晋国能够给予一些补偿,不要财货之类的东西,请求晋国能够放归一些郑人回国。
  这个也是士匄为什么不来见子驷的原因之一,占了人家的地,掳掠了财产和人口,见面不至于尴尬,提到关于归还的话题若是在场,不免要给予正面的回应。
  因为没有范氏的人在场,中行偃也就提到需要跟范氏沟通才能给郑国一个正式的回复。
  会谈到这里不再有什么好说的,闲扯一些压根不重要的事情,随后也就结束了。
  “我以为智伯疲楚之策甚佳,不可使郑绝望,留有盟陈余地。”中行偃绝对忘记首个提出疲楚之策的人是申公巫臣了,也有可能是选择性的遗忘。
  这已经不是中行偃第一次谈到正治主张,重复提起智罃也有其它诉求。
  总之,智罃肯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死后别想获得什么美谥。
  这个是智罃需要为作为元戎做下的事情进行买单。
  同出荀氏一家的中行偃还是很希望能挽救智罃一波,也能看得出至少智朔不那么迫切想跟荀氏划清界限了。
  吕武没说什么。
  互为同宗拉一把,于情于理还是很正常的。
  这样的中行偃不但能持续获得智氏的好感,还能让各家产生一种相对温和的印象。
  没有多久,士匄、魏琦跟子远的见面也结束。
  他们四个人凑成了一块,互相进行信息互换。
  “归还郑人?”士匄像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笑话,直接一阵“哈哈”大笑。
  吃下去的东西怎么可能吐出来!
  别说是归还一个郑人,范氏连属于郑国的一根毛都不会给。
  中行偃没多说什么,说道:“吴使复来,为‘鸡泽’之会致歉?”
  刚才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就觉得吴国肯定又被楚国教训,并且挨的一顿揍绝对不轻。
  毕竟,吴国是一个稍微有点成绩就使劲撒欢的国家,只有遭到极大的重创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正常人。
  他们这些“卿”早就有过商议,吴国属于晋国必须拉拢的国家之一,只要代价允许救援吴国属于势在必行。
  这一次子远过来,很是难得地认错,表达上次谴责完全就是一个误会,并且希望晋国能够给楚国施加压力,请求晋君姬周情况允许的话,再去南方搞一次会盟。
  士匄已经代表晋君姬周给出回应,表示绝对不会让吴国孤军奋战,至于会盟这种事情需要时间来进行安排,时机合适了会召开会盟。
  他们通了通气,喊上智朔和赵武,六个“卿”整整齐齐地一块进宫。
  站在宫门处迎接的人是刚刚就任“阍卫”的韩起,没从他身上看到什么怨恨,有的只是一种平淡。
  韩起成为“阍卫”是出自国君的直接任命,没经过众“卿”的推荐和允许,事实上也不需要。
  国君任命韩起为“阍卫”就一个意思:大家别动韩氏!
  这个跟上一次阴氏和魏氏的表态相同,韩氏已经成为国君的一道“警戒线”了,谁去动都能被解读又要干弑君的事情。
  那么等于是在考量国君的威严成份,再来就是六“卿”想不想晋国能恢复正常,又愿不愿意一致对外,不想在国内继续搞东搞西。
  见到国君之后,众人行礼再分别就坐,由中行偃来进行汇报。
  只是过去一点时间,国君清瘦了不少,身上的气质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当然了,气质这种玩意还是依靠人去发挥想象力。
  吕武看向国君的眼中自带特效,画面里国君身上一直在冒出黑色雾气,明明是很正常的表情也能看出一种阴鸷。
  “如此……”国君听完沉吟了一小会,问道:“诸‘卿’以为如何行事较为妥当?”
  中行偃立刻答道:“臣以为,范氏、智氏、赵氏担负晋之南,阴氏、魏氏担负晋之西,中行氏荀氏、阴氏担负晋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范氏担负晋之东,为制霸之王道也!”
  哦嚯!
  这不是战区划分吗?
第468章
大扩张时代降临
  没明白说要划分战区,意思则就是那么个意思。
  国君的反应并不大,甚至还有点认同。
  这个当然不是他的脑子坏了,又或者是突然间得了个降智光环,纯粹是以往没有先例,导致无从判断好坏。
  对于目前的晋国来说,划分战区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合适的事情,不止众“卿”那么觉得,国君也有相关的认可。
  事实上,没有划分战区的话,国君难道就有多大的权柄了吗?没有的。
  之前是个什么情况?一样是元戎带着众“卿”在压制国君,国君想拉拢一名“卿”站在自己这边的难度很大。
  吕武提议划分战区,为的是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好让阴氏能尽情向北和向西开拓。
  其余的“卿”可能没将战区划分想得那么明白,看到更大的自主权则为必然。
  国君看到的则是几位“卿”同时负责哪一边,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大,站在国家层面的好处。
  晋国的“卿”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存在?不要忘记他们的贪婪无度啊!
  国君很清楚目前自己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保留底线的同时一退再退,减少众“卿”对自己的警惕心,接下来就轮到几个“卿”自己去血腥倾轧了。
  他也必须承认划分战区对晋国重新取得霸业是一件正面的事情,小打小闹一家或是几家上,遇到需要一块上的时候,其余几家难道能闲着?
  另外别忘记一件事情,每一个卿位家族都有负责邦交,比如阴氏负责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都是在晋国的东面,然而划分战区时东面交给了范氏和智氏负责。
  智氏因为智罃的贪婪留下一种固有印象,饕餮一般的老智家能忍得了一时,又到底能忍多久才不会对东面的国家伸手?
  再来是范氏的士匄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在这一次玩了一手“急流勇退”或者说是“贤惠”的一面,在上军将的争夺上退让给了阴氏的吕武,阴氏必须要有让利。
  其余几个方向的矛盾也多,大概只有西面看着变化最少,关于这点国君也是愿意看到的。
  诸夏体系中的秦国是个异类,第一个正式与狄人、戎人结盟,又是第一个高调与楚国结盟意图将晋国从霸主宝座掀翻,并且秦国明显不再想讲规矩。
  国君乐得阴氏和魏氏一直盯着秦国打,免得秦国跟楚国形成呼应之势成立,带动中原其余列国坚定反抗晋国的霸权。
  最为危险的南面则有范氏和智氏顶着,赵氏也不缺了亮相的机会,国君还是感到满意的。
  各种各样的思维,再加上经验方面的问题,国君同意了中行偃的提议。
  那一刻,吕武藏在袖中的手掌握成拳状,心里颇为振奋地想道:“妥了!”
  什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时代的特性注定内部不允许那么野蛮的事情发生,哪怕是要干也要“温柔”一些,用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不能实施以暴力。(比如田氏代齐)
  外部干掉某国取而代之,类似的例子倒是非常多,只是没发生在大国身上,一般在小型诸侯国身上发生。
  吕武认为妥了的核心是,阴氏向西和向北的扩张不再存在障碍,能够尽情地肆意施展了。
  事情谈完,众“卿”离开宫城。
  中行偃在后续又带着他们开了一场小会,主要谈的是一些利益交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