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1090

  这个大荔之戎在去年就被灭掉了,阴氏和魏氏一直在封锁这个消息,看来世界上还是没有不透风的墙。
  中行偃提出这件事情是个什么用意?
  士匄脸色茫然了一下下,像是没想起大荔之戎是个什么玩意,心里则是无比讶异地想道:“阴氏和魏氏的速度这么快!?”
  他们有一说一,谁不知道大荔之戎呢。
  要知道过去的一二十年之内,秦国可是一再侵略晋国,好几次成功地杀入晋国境内,迫使晋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西边。
  注意力转过去,西边有什么国家肯定要进行了解,不免就会注意到大荔之戎这么个部落联盟。
  相对于白翟和赤狄一再跟秦国搅和到一块去,大荔之戎是一个很安份的存在,结果秦国、白翟和赤狄都还活着,大荔之戎却没啦?
  士匄当然不会认为中行偃在胡说八道,对魏琦回避话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心里想的却是该盯上某个谁谁谁,干脆利索地打一场灭国之战。
  关于智朔的葬礼是在一个半月之后才举行。
  时隔两个多月之后,智朔已经成了一块“冻肉”,没及时下葬的理由只有一个,老智家想要众“卿”都能来送最后一程。
  葬礼是在“荀”地举行。
  事实上,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乃至于是辅氏,哪一家谁死了,能选就一定会在“荀”地下葬,牌位再送到荀氏的家庙里面摆上。
  回国的吕武真心没想到自己上一次在“新田”跟智朔见面会是永别,只能感概世事无常。
  已经成为“冻肉”的遗体自然没可能提供瞻仰,安放于棺木之中,等着被抬进墓室。
  必须说的是,大贵族死了并不是挖个坑,将棺材放进去再填土就算完事。
  现在有点身份地位的人,任何一家都会建造“寝陵”这么一种玩意,区别是规模大或小,会有专门的墓室,再来就是存放陪葬品之类的空间,以至于后世的考古学家要么没发现,一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总能有所收获。
  因为是智朔的葬礼,荀氏的嫡系族人肯定是要到场,只有两岁的智盈也就首次出现在众“卿”的视线之中。
  令人想不到的是,智罃牵着智盈来到几个“卿”这边,目标明确地站在吕武身前。
  智罃脸色严肃地吩咐道:“给叔父执礼。”
  只有两岁的智盈像模像样地行礼。
  一时间,吕武有点没反应过来。
  另外几个“卿”也是愣住。
  来参加葬礼的中等贵族极力忍住才没露出讶异的表情。
第475章
日落西山,一言也多
  嘛呢!
  这种场合,搞出这么个场面。
  不过,好像也有点理由?
  智盈的姐姐会嫁给吕阳,算起来吕武也就是智盈的长辈,喊声“叔父”是很合情合理的。
  关键问题在于中行偃在场,智盈的很多荀氏长辈也都在,要行礼也该是智盈先向那些荀氏长辈行礼才对的。
  智盈又被智罃带着分别向士匄、魏琦和赵武行礼。
  轮到赵武时,智盈一样以长辈称呼之。
  老智家跟老赵家是正式的联姻,不像跟阴氏只是订婚,智盈对赵武执晚辈礼显得更加理所当然。
  一系列的礼行下来,可算不把吕武完全架起来了。
  那么就能视为智罃是用这样的态度,拜托几个卿位家族以后有机会多照顾一下智盈。
  有一说一,照顾什么的不会完全没有,一旦出现竞争则不会有半点的客气,到时候真的谁都别怪谁。
  智朔是英年早逝,导致葬礼方面没有举办“全礼”,只是走了一部分的流程。
  这种习俗到现代都依然在流行,只有寿命正常的耗尽才会走全套礼节,岁数越大葬礼则会越热闹,不到岁数却逝世则一些礼节不应当举行。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发生在智罃身上,使得本来就有暮气的老人变得更加暮气沉沉。
  葬礼结束之后,智罃又是带着智盈对来宾进行答谢。
  小家伙不像刚开始那么像模像样,变得会哭也会闹。这样对于一个只有两岁的幼童来说才是正常,全程保持有礼有节绝对要被视为妖孽。
  一些该离开的人在葬礼结束后要识趣地离开,有些人想走却是走不了。
  倒不是什么受到劫持,纯粹是得到明示再走就是不给老智家面子。
  “缴获何时赠予君上?”魏琦问道。
  吕武是归师到半途得知智朔逝世的消息,大部队被丢在后方,自己则是带上必要的护卫力量加紧回国。
  他这么干其实也是在展现态度,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视与智朔的交情不一般。
  而事实上,他跟智朔的交情也的确不错,历来没什么矛盾,还有过不少次良好的配合。
  阴氏和魏氏的这一次联合西征进行了将近五个月,其中有三个月是花在行军路途上面,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在秦国境内横冲直撞,一边探索游牧状态的秦人部落以及寻找义渠人。
  总的来说,他们这一次西征非常顺利,只是因为秦人被迫干了“坚清壁野”导致收获不算多。
  坚清壁野需要打个引号的原因在于,秦人并不是主动破坏一些生活设施,乃至于是在所有水源投毒,他们纯粹是无力修复之前被破坏的各种东西,人本来就是集中向有城墙的“邑”或“城”。
  而一些“邦”早在吕武的两次入侵下被劫掠,人口大量被掳搞得连农田的耕作量都十分稀少。
  所以,不要看吕武这一次的西征缴获不多,对秦国的打击则超乎想象的大!
  魏琦已经知道西征的大体经过,以一个春秋人该有的思维,认为对秦国的打击已经能够暂停。
  “归‘新田’再予罢。”吕武先回答,再提问道:“明岁西征,魏氏同行否?”
  魏琦立刻一脸的惊讶,说道:“已难有收获,不待秦人复苏?”
  说来说去,春秋进行战争很少会奔着占领土地而去,他们想要的是立刻能拿到手的收益,比如各种资源以及人口,还有战败国的赔偿。
  这个并不是春秋人看不到占领土地的重要性,比较关键的是目前需要建立据点才能守住某块区域,不是画条线再吼一嗓子就算自己家的,导致占领土地的投入成本会很大。
  受于人口的制约和生产力的限制,任何国家都办不到占领一块区域就大肆建城,出动军队攻打敌国再实施占领的成本,也比去占下一块无主之地进行开发的麻烦更多。
  毕竟,土地是从敌人那里抢夺,要防止敌人来重新抢回去,哪怕是时不时来报复也是一件没人愿意承受的事情。
  所以,以其费劲又费力地一再跟谁较劲,明显寻找合适的无主之地更香一些。
  而吕武的思维跟春秋中叶的人不一样!
  他看到的是秦国明显撑不住了,一下子打死办不到,撵着秦人向西迁徙则很有可能,怎么可能放弃继续打击,必然是要趁他病要他命啊!
  魏琦听到吕武明年还是要出兵西征,想了想说道:“如此,魏氏出一“师”罢?”
  如果不是碍于情面和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魏琦觉得明年的西征也许会亏本,一个“卒”都舍不得再派去西征。
  吕武说道:“我留一“师(骑兵)”予秦地寻放牧人。今次亦得知秦庭有意征讨乌氏,绝不可任之使之。”
  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乌氏一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秦国所攻灭和吞并。
  这个“战国末期”应该是在秦昭襄王那一代?
  吕武并不是那么熟知历史,也就不知道自己把秦国逼得太狠,导致秦国对乌氏的攻略提前了两三百年。
  跟绝大多数晋人一样,魏琦压根不知道乌氏是个什么玩意,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倒不是魏琦完全没听过乌氏,他记得赵武提到过一次乌氏,只是没讲明白乌氏到底是个什么构成。
  他问道:“你欲盟乌氏以拒秦?”
  这是个委婉的说法,直接说吕武想搂草打兔子将乌氏收拾掉多好。
  吕武笑着说道:“乌氏太远,需先驱逐义渠。”
  没正式接触过义渠人之前,吕武原以为义渠就是个游牧部落联合体,真没想到义渠实际上处在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
  这样好啊!
  攻打起来收获更多,俘获的一些义渠人都不用再从零开始教种田啦。
  他俩在这边低声交流,旁边不是完全没人。
  坐得比较近的赵武就很努力地在倾听,只是由于声音太小,好多词句听着模糊,依靠连蒙带猜和脑补,琢磨出一个大概。
  要不是太过于冒昧,赵武真的很想凑过去,再商讨一下赵氏跟随阴氏、魏氏一块西征的可行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