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6/1090

  阴氏有西扩和北征的计划,过程中将鲜虞解决掉,也许会成为二三十年内再次跟燕国取得联系的诸夏家族?
  到时候,阴氏碰上的绝不是进入战国时代又恢复诸夏传统的燕国,会是一个跟秦国一样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
  葛存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即将开打的魏氏部队身上。
  魏氏的部队推进到距离秦军约三百米时停了下来,随后一直待在原地,不见继续向前推进的迹象。
  嬴武很不习惯这样的战争,稍微犹豫下令战车加速狂飙起来,又再命令弩手紧随战车配属步兵向前。
  秦国仿制了阴氏的弩,最远射程大概是两百二十米左右?
  手持弩的秦军士兵,他们进入到射程可达范围停下来,听到密集的梆子声进行射箭。
  射出去的弩箭飞到半空,下方是速度完全起来的秦军战车兵,以及很努力要跟上己方战车却脱节了的秦军步兵。
  弩箭从秦军部队上空飞过,再对着魏氏的部队落下去。
  组成阵型的魏氏部队,前面早就组织起了盾墙。
  那是一面大盾杵在地上直面前方,另一面大盾覆盖上去成为朝前倾斜状,第三面盾牌则是平举搭着,一道盾牌搭建起来的屏障也就成型。
  一杆杆的长戟从盾墙的空隙伸出来,它们的存在让盾墙前方多了密密麻麻的利器,看上去真的就是刺猬一般。
  身穿三层重甲的魏氏重步兵挤着躲在盾墙后面,他们屏住呼吸等待下一步的指令,耳朵里却传来“嘚嘚嘚”的动静,随后又传来闷哼以及惨叫。
  原来是秦军弩兵射来的箭矢落在盾墙之上,一些弩箭则是越过盾墙,射中不在盾墙庇护下的魏氏弓箭手和其余步兵。
  魏绛已经被自己的戎右持盾挡在前方,视线依然能看到中箭倒地的魏氏士兵,目测过后眉头只是轻轻皱了一下就松开。
  秦军的弩手并不多,数量约是五六百,每一次射箭的间隔在三分钟左右。
  他们射出的第一轮弩箭落下,秦军的战车兵就已经冲到魏氏阵线前方百米之内,以常理是不会再射第二轮的。
  秦军战车兵看到前方升了“乌云”,各乘战车的战车主将很自觉地拿起盾牌,戎右则是持盾看顾驭手。
  这个是战车处于驰骋下的不同之处,战斗状态下戎右会看顾的是战车主将,驭手更多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很响的碰撞声开始在战线各处出现,期间还能听到大吼之声,少不了人类凄厉的惨叫声和战马的嘶鸣之声。
  画面是战马在驭手的驱使下冲上去,太多的尖锐物致使它的眼眸里出现恐惧,屁股一再被抽打,想停下来却被车身的惯性推着往前跑,一头撞上去时,可能没碰触到盾墙,先被长戟给捅了个正着。
  冲向盾墙的秦军战车兵,少量半途拉车的马被射死停了下来,一部分失去了车组人员降缓速度,更多的则是因为战马不听话停在盾墙前,只有极少数秦军战车狠狠地撞了上去。
  站得高看得远的吕武看得非常专注,心想:“魏氏的‘乌龟流’玩得不怎么样。魏绛到底怎么想的?不出动战车勾引和消耗秦军战车,让‘乌龟阵’去接受秦军战车冲击的考验。”
  尽管冲撞上去的秦军战车数量不多,魏氏盾阵在秦军战车的冲击下还是断成了好几节,唯一证明的就是哪怕遭遇战车冲撞,有三排魏氏重步兵在前方,秦军战车兵撞进去也被抵住,无法取得更多更大的战果。
  这个可比传统部队遭遇战车冲撞,一撞就能撞进去很深很远,甚至可能出现凿穿现象,真的要好太多了!
  魏绛对发生的一切暂时不好做判断,大声喊道:“整队,整队!弓箭手满射,轻‘卒’越位向前,重‘卒’退后休整,复待冲阵。”
  因为距离的关系,吕武无法听到魏绛下了什么命令,看到魏氏部队的一系列举动,脑袋上冒起一排排的问号。
第508章
思想和眼光决定境界高低
  吕武有点怀疑魏绛是不是忘了己方战车兵闲着,再来是左右两翼的阴氏部队也被忽视,只光顾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一名合格的将领,不但要随时注意主战场的变动,还不能忘记对周边附属部队的调控。
  如果是极度优秀的将领,他们除了会将手头的部队运用到极限之外,还会一再创造“以多击少”的条件,用一再的局部胜利,给予整场战争的获胜添砖加瓦。
  魏氏的盾阵自行裂开,重步兵听从命令向后退,轻步兵则是向前。
  那一刻,手持战戈的魏氏士兵没有队形,成散兵状态直扑因为各种原因停下来的秦军战车部队。
  失去速度的战车兵只是占着一个高度优势,无法再利用战车逞凶,很快就被淹没在魏氏轻步兵的扑击之中。
  “重步兵这么用,倒也合适……”吕武很清楚战车的造价。
  魏绛用重步兵扛住秦军战车兵的冲锋,给予轻步兵扑上去歼灭的机会,不太好说到底划不划算。
  毕竟,打造战车的耗费很高没错,训练重步兵和装备的投入也不低啊!
  攻击秦军战车兵的魏氏轻步兵很快就与后续上来的秦军步兵发生接触,双方进入到春秋中叶很少见的阶段,也就是不分敌我地混战了一团,没有明确的“阵列线”这种玩意。
  魏绛在让阵列中的弓箭手持续射箭,一再对后续上来的秦军步兵造成杀伤,同时催促重步兵赶紧整理好队形。
  作为旁观者的吕武一再看下来,差不多能够确认魏绛忘了左右两翼的阴氏参战部队。
  “下令,左翼骑兵看顾左翼,余部向参战秦军主力迫进;着甲二号营地出兵三‘旅’,向我方左翼开进;右翼朝秦军左翼迫进,务必使之动弹不得。”吕武没办法,进行了必要的场外干涉。
  之前,秦军出战的兵力比晋军这边多,先不管战斗力对比怎么样,兵力多的一方总是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吕武要做的就是调整战争进程的节奏,再一次吸引秦军投入更多的兵力,从中寻找到可以利用的破绽。
  今天的主角还是不是魏氏,看就看魏绛能不能抓住吕武创造的机会了。
  吕武做完了自己暂时能做的事情,也看到了秦军那边发现晋军增兵跟着投入新的参战兵力,注意力再次转到酣战正烈的战场。
  重新调整完毕的魏氏重步兵,他们变成五排的队形,前面两排持盾,后面三排弃掉了大盾只是手持长戟,喊着整齐的战号开始向前推进。
  之前被遗忘的魏氏战车兵,他们可算是得到了出击的命令,没有步兵随行,仅是战车出击,先向侧方进行机动,拐了个朝向面对不成队形只光向前奔跑的秦军步兵,一再加速成了冲锋姿态。
  位处左右两翼的秦军发现魏氏战车兵的动向,无地疲于应付阴氏部队的针对,做出秦军骑兵分队的选择,一部分直接迎向阴氏骑兵,另一部分前往拦截魏氏骑兵。
  当保姆的吕武看到左右两翼秦军的举动,以旗号命令左右两翼的阴氏部队朝各自的针对对象继续迫进。
  一直在你追我躲的双方骑兵受到正面战场需求,首次展开了正面的对冲。
  马蹄声滚滚,骑兵互冲溅起的烟尘远比步军更浓,参战数量或许比正面战场少,场面却是极度的壮观。
  那是人驾驭战马呼啸向前,马背上的骑士感受着颠簸,需要眯起眼睛才能不让风吹得眼睛过度难受。
  发生交战的双方骑兵,他们的流血是从马背扣动弩机开始。
  秦国仿造了阴氏的马鞍和马镫,以至于双方都有马镫来借力,又有马鞍能够让更好地固定自己的屁股,一轮弩箭的对射之后,身怀骑射技艺的骑士换弓射箭。
  骑马对冲的速度极快,他们其实也射不了几轮,短暂的时间内又需要换成近战兵器。
  他们要努力是辨识前方,避免发生意外的冲撞,同时与敌交错而过时,躲避敌人的武器,再寻找刁钻角度用手里的武器给予敌人造成杀伤。
  如果仔细辨认会发现一点,不管是阴氏骑兵还是秦军骑兵,骑士的身材都不怎么高大。
  说来也是,战马的马背高度就那样,身材过于高大的人骑着,双脚快能着地算怎么回事;再来是身材过于高大,代表的重量必然增加,会更加考验战马的负重能力,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发生对冲的阴氏骑兵和秦军骑兵数量差不多,都在一千左右?
  等待他们互相凿穿过后,目测阴氏骑兵减少到八百左右,秦军骑兵则是一下子没了三分之二。
  不少秦军骑兵精神有些恍惚,他们能够确认自己刚才的确用武器命中敌军骑士,问题只是让敌军骑士身躯晃动了一下下,相反自己差点被敌军骑士随后的反击干翻落马。
  什么情况来着?
  没看到阴氏骑兵有穿甲胄啊!
  交战后持续运动的双方骑兵,各自的队列中时不时有一两人掉下马背,再被滚滚而过的马蹄践踏成为破麻袋一般的尸骸。
  一具显得残破的阴氏骑兵不断冒出血浆,血肉和布料里面被阳光反射出一道金属的色泽。
  这是一块长约二十五厘米,宽十七厘米的铁片,它四边打孔又有系带,用来作为前胸的防御。
  怎么说呢?阴氏骑兵的确没有穿制式的甲胄,不能怪聪明人在自己战袍里面穿上一面铁片吧。
  这种现象其实很一般,在随后的时代里面,好些置办不起甲胄的士兵,他们会自己弄上一些“护心镜”之类的金属,以至于总是能看到某些士兵前胸挂着“铜锣”。
  吕武当然不是完全不知道。
  低配版的胸甲骑兵?
  他也在想办法增加骑士的防护力,暂时没选定合适的防具而已,对骑兵会弄上一块重约三五斤的铁片用来防护前胸,选择听之任之,要是想弄超过十斤以上的玩意则会制止。
  秦军骑兵当然也不是完全的无甲,他们的甲胄款式比较复杂,从金属甲到木甲全有,最多却是一种看上去很厚很脏的羊皮袄。
  正是基于秦军将士连最起码的统一款式战袍都做不到,晋人才能更加确认秦国国力迅速衰弱,得出参战秦军来自偏远西境或游牧部落的结论。
  本来有些瞧不起秦军的魏绛遭遇到了一定的压力!
  魏氏重步兵结阵向前,一开始倒是成功稳住展现,形成一种“阵列线”的推进方式,一再挤压涌上来的秦军步兵,又步步稳健地向前推进,后面却是渐渐推不动了。
  机动起来的魏氏战车兵,他们以一种狂飙的姿态冲向秦军步兵,造成了一种风卷残楼的杀伤。
  然而,魏氏战车没有看到秦军步兵迅速崩溃,相反秦军步兵无视了伤亡,一边扛住严重死伤要继续纠缠住魏氏战车兵,另一边还不断投入到前方的阵地战。
  魏绛不是傻瓜,知道己方正在给予敌军造成极严重的损失,却是从秦军不计伤亡的投入,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