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3/1090

  所以,一旦哪天中行偃令哪位“卿”不爽,国君与那位“卿”合作就能对中行偃的元戎位置发起挑战。
  如果是萌新之中的下军将程郑或下军佐赵武?以履历和家族实力,他俩的其中一个跟国君合作,会对中行偃的元戎宝座造成动摇,却不可能真的将中行偃从元戎位置上推下去。
  说到底,晋国不是一个完全不讲规矩的国家,大家伙的底线还在,干某些事情不是光有实力就够,需要有能说得过去的名份。
  反之,也是亦然。
  所以了,在晋国想干成什么事情,需要的是名份与实力匹配。
  程郑或是赵武无法单独将中行偃从元戎宝座推下去,换成士匄、吕武、魏琦则变得更加有可能。
  若是他们之中能够有两个以上的“卿”达成共识,比如程郑和士匄,或赵武跟士匄,必然会成事。
  吕武和魏琦?他俩现在是一伙的。谁勾搭上阴氏或魏氏,几乎等同于争取两个卿位家族上了同一辆战车。
  中行偃看不出国君看顾赵武吗?那一定是眼睛瞎了!
  哪怕赵武表现出不靠拢向国君,中行偃必然会因为赵武身上跟国君有相同血脉而感到忌惮。
  说白了就是,赵武不搞事,中行偃对赵武的警惕心依旧会是最强。
  赵氏选择靠拢向范氏的做法太高明了!
  如果赵武死死抱住阴氏,会导致阴氏也受到针对。阴氏跟赵氏是姻亲,关系摆在那里,关键的是吕武看上去很照顾赵武,赵武要是脑子没坏就不应该明显地将阴氏拖下水。
  所以赵武需要的是尽力拉开与阴氏的关系,不至于真落了水,连个站在岸上拉一把的人都没有。
  赵武靠拢向了范氏,士匄是中军佐,范氏是晋国个体最强的家族,致使中行偃不敢轻举妄动。
  中行偃当然知道范氏的强大,他本来就必须忌惮范氏,再加上赵武靠拢向士匄,不产生更大的警惕心才是怪事。
  至于士匄怎么会选择接纳赵武的投靠,肯定是有其目的的。
  殿内安静的时间比较长,谁都在想事情,也就是除了开启话题的人,不会有人察觉到不对劲。
  国君的内心是尴尬且恼火的,想道:“寡人都不顾为君者的尊严,主动提起弑君的子驷想跟晋国结盟,为什么没人应答?”
  “君上,若郑归于我,我是否势必与楚再战?”吕武打破了诡异的沉默。
  士匄转头看向吕武,眼眸里有着探究。
  国君脸上的笑容变得不是那么僵硬,心想:“阴武态度固然难明,却从未刻意与寡人为难,只为国事态度鲜明啊。”
  魏琦、程郑和赵武选择当个透明人。
  他们之中,魏琦属于不想搞事,程郑和赵武没什么话语权。
  另外,程郑和赵武需要思考一点,他们需要建立功业,真的再跟楚国争霸,爆发战事之后是能建功立业,还是暴露出能力不足,外加被打得满头包?
  中行偃以有事说事的态度,说道:“郑先君乃楚爪牙,盟楚之心坚定,有覆亦为权宜之计。”
  这个对楚国很忠心的郑僖公姬恽没了,还是被子驷弑杀?他们不得不认真想想,子驷干掉了郑僖公姬恽还能得到楚国的接纳吗。
  士匄说道:“郑国盟我,必是不敌楚国,为求我出兵抵御楚国。”
  这个道理谁不知道?他们需要权衡的是,郑国的事变能给晋国带来什么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而包括国君和其余“卿”却是想道:“范氏跌入伊洛之戎这个大坑,一时半会很难爬起来啊?”
  范氏在伊洛之戎的用兵已经超过三个“师”,他们还必须顾上陆浑戎和蛮氏。
  要知道周王室虽然变成跟招牌差不多的角色,一直在喊在叫还是有点作用的。
  现在的情况是周王室遭到了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袭扰,起因则是范氏和赵氏去攻打伊洛之戎,范氏和赵氏不帮周王室解脱困境,名声不知道能臭到什么程度。
  已经在伊洛之戎动用了那么庞大的兵力?范氏不是无力再承担纳赋义务,能不再继续动用军队则是更好。
  赵氏在伊洛之戎投入了一个“师”又三个“旅”,收获方面抵不上支出,再继续集结兵力不但耽误赵氏的内政发展,造成一种拖累会成为现实。
  所以,站在范氏和赵氏的立场,他们肯定倾向于不搭理郑国的结盟,以至于避免再出兵南下。
  一切只因为晋国真的插手郑国的事,势必会出兵南下!
  之前的约定是,范氏、智氏、赵氏担负晋之南,阴氏、魏氏担负晋之西,中行氏荀氏、阴氏担负晋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范氏担负晋之东。
  现在的情况是智氏不再作为一个卿位家族,南边变成范氏和赵氏,东面则由范氏单独负责。
  吕武多少有些幸灾乐祸地想道:“士匄之前有多贪心,现在就有多苦逼。”
  他发现士匄正在看自己,用眼神发出询问:咋地啦?
  士匄的回应是给了一个真诚的笑容:拉兄弟一把!
  吕武稍微皱眉:东面被俺犁了一遍,齐国消停,其余诸侯国动了也是威胁不大。还不够帮忙吗?
  士匄脸上的笑容更为真诚:必有厚报!
  吕武眉头松开:行吧,俺尽力。
  另外的几个“卿”没瞎,能看到士匄和吕武一再“眉目传情”,心里不由感到紧张。
  中行偃需要警惕吕武跟士匄走得太近,说道:“郑既有弑君之举,我为‘伯’,不可视而不见!”
  “伯”就是霸主,要干替天行道的事啊!
  国君一阵愕然,简直腻歪到不行。
  中行偃不给任何人插话的机会,语速极快地继续说道:“列国侧目,我必出兵以彰正义,伐郑!”
  国君颔首,觉得事情就该是这样的发展。
  士匄张了张嘴,又看向吕武。
  中军佐放弃话语权?那轮到上军将出声了。
  吕武说道:“伐郑可也。为使诸侯心怀敬畏之心,亦防楚突来,我需三军齐出。”
  一句话让其余各“卿”侧目,心里不知道怎么编排吕武。
  结果,吕武又说道:“初始,三军各出两‘师’,余部国中集结待命。若楚而来,余部再出。楚若无异动,郑必降我。我自取收获便是。”
  啊哈?
  这个主意好啊!
  声势浩大的出兵,一定会把郑国这个老牌投降国吓到立刻投降。
  一旦郑国投降晋国,接下来郑国就会成为晋国的小弟,楚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会导致楚国紧急动员。
  听吕武的意思,楚国出兵之后,晋军不是会去跟楚军激战,要退回到晋国的国境附近,等着郑国再一次投降楚国?
  以郑国的尿性,郑国肯定会投降楚国的!
  然后,他们就是静静看戏,等着楚军退了,再去暴揍郑国又一次的收获一波。
  这么一搞,楚国肯定要再次动员北上。
  如果按照吕武的提议,他们会反复地逼迫楚国动员,又能在郑国身上反复收获。
  国君有些怔怔出神地想道:“这是将疲楚之计实行,外加收获不断地虚弱郑国吧?阴武……好厉害啊!”
第525章
紧锣密鼓以及突发事件
  “姐夫!”
  吕武听到声音停下脚步。
  赵武小跑着追了上去。
  今年晋国要干些什么事情已经大体上有定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兵南下征讨郑国,用的是“以正视听”这个名义。
  为了某些目的,中行偃提议“呼朋唤友”,负责各个诸侯国邦交的家族,需要联系各自的邦交国,达到一起出兵南下的目标。
  “恭贺姐夫就秦‘庶长’、‘大良造’。”赵武先恭喜,又一脸为难地说道:“秦公室伯在我处……”
  他讲了一系列的事情,包括秦庭派出公孙伯来到赵氏是什么时候,谈了一些什么事情,等等之类。
  既然是“公孙伯”,以辈分来定就是,那个“伯”是秦国公室的一员,血缘关系上却是远了一些。
  公孙伯来找赵武就一个目标,希望赵氏负责秦国的邦交,再帮秦国解除来自晋国的压力,里面包含化解跟阴氏的仇恨。
  不管公孙伯带着什么目标,随着吕武率军打崩秦国再成为秦国执政,有什么谋划都成为过去式了。
  事实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