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090

  只要不是秦国那边又来搞事,不但下军没任务,霍地周边的贵族也能在自己的小窝快乐过日子。
  吕武并不知道今年秦军还会不会来。
  他在魏氏子弟走后,憋了很久可算能开始规划冶炼工坊。
  封地内有借来的匠人以及其它劳动力。
  老吕家的匠人则是内调进山。
  他还是选择之前去看过的山谷,想要在那边建设一个冶炼基地。
  当然,规模方面初期不会太大,只是该打下了的基础肯定要做。
  而烧砖窑,他已经尝试着做了一个。
  土旧的烧砖窑并没有太高端的技术含量,需要的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创意”。
  用夯土建设出一个封闭的窑洞,并且设置好隔层。
  他先后用煤炭以及木头进行尝试,烧出了不合格的砖,再逐步地改建窑洞,以及调整温度,花了十三天的时间烧出了合格的砖。
  砖就是一种长方形的东西,看是以什么土质为主材料,烧出来就是什么颜色。
  第一批烧出来的砖,它们的主材料是灰土,自然就是倾向于灰色。
  有了第一批合格的砖,劳动力在试验过程中也累积了经验,他们在吕武的袖手旁观下进行尝试,又是试了四次才又成功了一批。
  不需要吕武插手就能成功,代表他们掌握了烧砖的流程。
  吕武可算不用将时间完全花在烧砖工坊,可以去做其余的事情。
  他烧砖干么?
  绝对不是要拿砖块来建城墙。
  尽管掌握了烧砖技术之后,对砖的生产也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加大产量只需要增派人手。
  可是,用砖来建造城墙这种事情,于当前的年代还是过于奢侈。
  只是中等贵族……,不,实际上就是个中下等贵族的吕武,他建议赵武应该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能苟就苟到自己长大,没道理自己忘了苟的必要性。
  花至少两年的时间来收集建城的材料,再用上四到五年的时间将城建起来。
  这个就是吕武的计划表。
  而这一座城受于爵位的规格限制,一开始绝对不会多大。
  季节临近夏季,韩氏和魏氏开始调回自己的劳动力,连带匠人也调了回去。
  匠人走之前,为老吕家建成了十七个农庄和七座庄园。
  奴隶则是开辟出了将近七千亩的农田,杂七杂八的事情也干了不少。
  比如,挖掘出了成体系的水渠系统,清理出了需要贯通的道路。
  韩氏与魏氏并不觉得自己亏了。
  首先,吕武帮他们养了这一帮人那么长时间。
  再来是,他们在老吕家干活,学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技术。
  算起来,韩氏与魏氏才是赚大了!
  因为吕武有意安排的关系,老吕家的人口都被尽可能地集中了起来。
  这样“阴”地会造成很多的真空区。
  关键是老吕家现在的人口也就那么多,处处有人也等于处处使不上力,征召麻烦不提,防卫上也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一直在忙碌的吕武,迎来了到这个年代后,第二次的收获季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类食物都成熟。
  稷和粟都是到秋季才能收割,菽的成熟期也差不多,稻要早一些。
  麦则是到夏季就能收割。
  老吕家每样都种了一些,因为每种植物类种子的栽种时间和成熟时间都不一样,春耕时会少种一些菽,等待麦收获才会进行补种。
  而各种菜以及像葵花、油菜花、桑麻等等,都有自己生产和成熟的时间。
  今年收割麦的意义对晋国来说很重要,他们将迎来新任国君。
  晋景公也将成为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进茅坑溺死的国君。
  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吕武,他并没有告知任何人。
  原因?
  来来来,好好解释一下,是怎么知道的。
第72章
华夏历史篇幅的唯一
  吕武在思考晋国国君轮替换代的时候,老吕家能够从中找到什么机会。
  一番地思索下来,他放弃了浑水摸鱼的打算。
  刚刚得到一块封地,抓紧时间建设好,才是正道。
  想要浑水摸鱼,要有那个实力才行。
  不然摸进了浑水里面,鱼没摸到半条,自己该被某个庞然大物看都没看的挪位下,给碾死了。
  麦子收割之后的第十六天。
  吕武接到了来自新田的消息。
  国君真的掉进茅坑溺死了,中ying要求全国举哀。
  那位国君很固执地要吃今年的新麦,他命人准备的同时,派人招来桑田巫,一番冷嘲热讽之后,令人将桑田巫拉下去砍死。
  今年的新麦煮好,国君要用之前却是感到腹痛,呼斥奄人(太监)不要跟随,自己急匆匆跑去茅房。
  当然也不可能没人跟着国君,他们待在外面等了很久,见国君一直不出来,又没什么动静。
  有个奄人进去一看:咦?!国君呢???
  他先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赶紧大声召唤外面的奄人和阍人(宫城守卫)。
  茅房其实不大,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
  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
  等他们将国君捞起来的时候,国君早就没有了呼吸。
  众卿和各大夫接到消息赶到宫城。
  他们一听国君的死法这么离奇,首先思考的是要不要封锁消息,免得传出去成为千古笑话。
  关键是在场有史官。
  众卿面面相觑,脸色很不好看地注视着史官在进行记录。
  众大夫只剩下了苦笑。
  他们知道一点,史官必然会如实记录国君怎么死,晋国成为列国的笑话,他们见证了一段千古奇闻,成为其中扮演了小丑的角色,也在史书留名留定了。
  甚至,有些卿和大夫,肯定会被怀疑跟国君的死有没有关。
  上古先秦时期,史官是有传承的。
  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地接替成为史官。
  他们的职业操守也非日后的那些后辈能比。
  记载历史就是记载真相,绝不糊弄,也不会妥协。(却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
  晋国就发生过那么一件事情。
  赵盾弑君前先假装自己逃亡,结果他还没跑出晋国的土地,堂弟赵穿就将晋灵公杀死了。
  由于赵盾是元帅和执政,他有义务保证国君的安全。
  再来是晋灵公与赵氏主宗的矛盾人尽皆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