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2/1090

第568章
还是出了幺蛾子
  吕武能不能再兼任齐国的执政?其实并非是能不能问题,而在于他到底想不想。
  “或许可以让士匄起兼任齐国执政的念头?”吕武觉得这样很有搞头。
  阴氏不能过于贪心,能够夹到碗里,还要能吃进肚子里,不要搞得贪心不足变成什么都没有才好。
  齐国其实挺难的。他们这边的地形注定了一点,国力强横又能训练出强军还好,保持一个缓速扩张的局面,想做大做强则太难太难了;一旦国力不行了,没有险峻的山川地势当屏障,遭遇入侵是真的扛不住。
  或许是因为地形劣势过于明显的关系,才导致历史上只要北方来敌打到该处,中央王朝在这一片土地上稍微留了鲜血,保不住就就给失守了?
  当然了,大怂搞水田去防止敌人骑兵这种操作?只能说将拍脑袋治国表现到了极高的程度。
  但凡见识过骑兵,自己也种过田,不能有那种操作吧?
  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齐君不再逃,调转车驾向‘临淄’而来。”吕武说道。
  士匄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说道:“不可使之来也!”
  他们还没将从“临淄”抢到的资源和人口完全转移,但凡智商正常也知道不能去俘虏齐君吕环的。
  那么一搞,齐君吕环回到“临淄”算是个什么情况?
  吕武又说道:“齐执政崔杼请降,我须早做决断。”
  正在与晋国上军交战的齐国三“军”得知“临淄”陷落慌了一下,可惜的是魏琦没有抓住机会把齐军打崩掉。
  抗住了压力的齐军在逆极而反的情况下越打越有血性,他们自己死伤惨重的同时,增加了魏琦所率上军的伤亡。
  关于上述消息是后面魏琦又派人送过来的。
  魏琦没有避讳地提到一点,齐军上下一致是很少见的局面,晋国上军不是无法战而胜之,过度削弱齐国不是晋国所需要的。
  战略层面这种玩意,历来是看实际需要,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发生一件事情,普通人看到和听到消息之后会觉得很窝囊,高层的看法和普通人却不一样。
  吕武说道:“如齐三‘军’丧师,崔杼必以死雪耻。崔杼一死,齐以何人主持城池交割置换?”
  齐国的国君吕环肯定不会去背那样的锅,肯定是臣子来背锅的。
  所以,以战略角度和需要为前提,晋国和齐国都需要崔杼继续活着。
  等待崔杼将齐国战败后的相关事情办完?吕武并不在乎崔杼到底死不死,到时候需要考虑的是齐君吕环认不认输。
  至于说崔杼死了又或是下台会不会让诸夏少了绿帽子的典故?这个好像不是吕武需要关注的地方。
  反正没了崔杼,还会有其他人担任男配角,就是不知道由谁去担当男女主角。
  晋国与齐国的这一场战争并没有脱离礼仪的一部分,事先有进行符合周礼需求的宣战,后面交战也是两军堂堂正正开打。
  什么晋国中军绕路突然杀到齐国都城“临淄”这边?要怪就怪齐国没有约定一个展开会战的地点,齐国事先也没有察觉到有那么一支军队朝自己的都城杀来,哪能是怪吕武带着军队过来呢!
  相对起秦国的遭遇,吕武没有用坑蒙拐骗的方式拿下“临淄”,已经很是给齐国面子了。
  当然了,吕武攻打秦国时,战争是在“迷雾”状态下进行,也就是包括晋国多数人以及列国根本关注不到;他们这一次攻打齐国则是国战模式,并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稍微有点什么事情会传遍“全世界”的。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齐君吕环带着剩下的七辆战车(含他的座驾)和约三百多齐军士兵,以一种威风凛凛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临淄”众人的视野之内。
  站在战车的齐君吕环那姿态,那傲娇的表情,一众一逃再逃的齐军高昂头颅,不是人们知道战争的结果,还以为是齐国获胜了呢。
  晋军将士事先得到通知,他们对这一伙人采取了无视的态度,继续忙碌着集中、清点和运输战利品。
  齐君吕环等人,他们一样无视了晋军的存在,假装看不到那么多齐国的货物和人在被运和押解走,不做任何停留地进城入宫了。
  “财货之多,众家必定满意。今你我需商谈俘虏之事。”吕武特地喊来了财迷士匄。
  这些天士匄没有忙别的,不断巡视囤放战利品的各处,再苦再累也是精神百倍。
  士匄一听知道肉戏来了,说道:“元戎理当先选。”
  难道吕武会在这上面客气?那样当元戎还有什么意思嘛!
  吕武不会有任何的客气,只不过也不会步智瑩的后尘,吃起来要顾着点颜面。
  士匄想到了什么似得,问道:“下军与新军可有消息?”
  还真有。
  他们拿下“临淄”之后的第二个月,新军的消息先传递过来,隔天下军也有消息传到。
  新军听命去郑国那边武装游行,郑国立刻进入到动员状态。
  子驷还特地派人去晋国新军,询问晋国并没有对郑国宣战,为什么军队直接就过来了。
  晋国新军将祁奚在汇报中没有写得太明白,简单提到交涉的过程,也就是对郑国使者表明不是来作战,单纯地路过郑国而已。
  士匄稍微愣了愣,问道:“郑敢攻我?”
  别忘记郑国被晋国打得多惨,他们又刚刚从蔡国身上收获了一波,担惊受怕外加患得患失之下,郑国还真的恶向胆边生跟晋国的新军约架了。
  吕武很玩味地说道:“祁奚狡诈无胆,赵武怯弱无能,子驷胆大妄为。”
  如果中军和上军攻打齐国不利,又或者说进展没有那么快速,祁奚和赵武顶多就是遭遇不可测意外。
  现在的情况是,中军拿下了齐国都城“临淄”,抢了个欢天喜地;上军那边压着齐国主力在打,眼见着就要攻到齐国纺织业区域。
  新军跟郑军开打,不管打赢打输,人在下军的国君强迫中行吴和解朔率军去救援情况不明的新军,有什么锅都不会直接扣在国君头上,祁奚和赵武输赢都要倒霉了。
  士匄都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纠结了一番,决定笑呵呵地说道:“君上不宜染指大军之权。”
  没错,吕武也是那么认为的。
第569章
历来只有俺阴人
  元戎是一个多职位的总称,细分了是元帅、执政、中军将和正卿大夫。
  更深度的解读,元帅能有名有份地征调全国的兵力,制定和策划对外进行战争,并拥有全国军队的指挥权;执政则是有权规划、制定、调用国有产业、资产,还能对众贵族下达某种指标,也就是所谓的总理大臣;中军将的职位注定还有一支直属军团,不过这个跟家族职权其实重复了,强调的是纳赋额度分配;正卿大夫是爵位。
  如果是在正式的场合,介绍吕武的前缀会非常长,除了国家的公职之外,还需要将拥有的封地带上,例如阴地、吕地、杨地……等等之主的一大串。
  若是在过分讲究逼格的西方,信不信见面光是互相进行介绍,念吕武的前缀就要花上个一两分钟?
  因为制度和习俗的制约,姓只有周天子那边能在特别的场合加在前缀之上,其余的人其实是没资格在某些场合用的。
  所以了,史书对春秋历史人物的记载,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姓什么会进行记载,正式的场合则不会去强调。
  最简单的一个比方,史官在记录今年(公元前564年)的战争,方式会是:晋于秋讨齐,分兵四路进击;晋正卿武败齐环于‘临淄’,齐丧师,环败奔复返。
  那个“齐环”说的就是齐君吕环。
  而这位老顽童进去宫城之后就没有消息传出来,倒是之前躲进去的公子光重新活跃了起来。
  没有疑问的是齐国败了,哪怕是统率齐国主力的崔杼还没有消息传来,其余各处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仅是都城“临淄”被占领就算齐国败了。
  这种战败不是简单的多少军队被歼灭,又或是哪些产业链遭到破坏,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败。
  欧罗巴的很多战争,一旦首都遭到占领,哪怕该国还有大片的疆域没有沦陷,简单因为全国的绝大多数物资和重工业全部集中在首都,他们就再也无法将战争打下去,只能承认战争已经失败。其实这个也是政治失败的一部分,稍微有差别的地方在于是真心没能力继续打下去。
  “君上私调下军南下,元戎不可听之任之。”士匄不是在对吕武施加压力,规则就是那么一回事。
  晋国的国君当然有权下达命令,没有得到元戎认可并在文书上盖印,缺少了这一道程序的现实下,国君的命令属于可听可不听,认真追究起来还是“矫诏”的一种。
  制度和礼仪规范是用来干么的?其实就是用来制约上位者,没有被破坏干净之前对谁都一样。
  其余诸侯的执政权利没有那么大,国君能随时随地又合情合理地发布命令。晋国跟其余诸侯国不一样,元戎与国君的权利实际上是对半开,算是谁都缺不了谁,要不命令是真的也会变成假的。
  士匄补了一句,说道:“中行吴、解朔无能!”
  不,其实应该说他俩没有下决心或胆子不够大,没跟国君扛到底。
  当然也要视新军的实际情况来论。
  如果新军的情况真的很危急,中行吴和解朔听从国君的命令算是事急从权,属于救了新军没功劳,破坏吕武制定攻齐战略则是有罪。
  怎么处理中行吴和解朔,要看的是事后国君与吕武的博弈。
  吕武听出士匄是在嫌弃自己挑小弟的眼光。
  无论到底应不应该去救新军,变成了一个立场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需要。
  直白一点就是:好家伙,你刚当上元戎,收的小弟就敢无视你的命令,老大怎么当的?
  所以,吕武不但要回应国君的这一次较量,还要认真且严肃地处置中行吴和解朔,要不权威必然遭到打击,并且也会令人觉得控制不住场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