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090

  遭到西戎灭亡的毕国,一国之君的子嗣四散逃命,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亡国后投奔到晋国,晋献公让他做大夫。
  毕万屡次随晋献公出征,军功卓著,于是晋献公封毕万于“魏”,自此世界上多了一个崭新的晋国魏氏。
  为什么要有“崭新的”这个用词?原来也有一个魏国,遭到晋国所灭,在“不绝人祀”的规则下,魏国的公族仍然为魏氏生活在“魏”地。
  后面晋国取消了魏国魏氏的食邑,才有了毕国公族后裔这一支成了晋国的魏氏。
  这个“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字,喻“巍巍高大也”。选国号的话,“魏”其实很合适的。
  吕武将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丢到晋国东面,打从事实上让三家陷入一种竞争的关系之中。
  在这种竞争关系下,三家又给分成了两个阵营。
  中行吴和赵武都是跟在吕武身后混的“卿”,很多时候需要遵从吕武的指示采取一些选择,天然上的关系也就更近一些。
  魏氏则是因为魏绛成为家主而跟阴氏分道扬镳,不管阴氏是怎么来定义这一次事情,荀氏(中行氏)和赵氏哪怕仅是做给吕武看,也不可能跟魏氏哥两好。
  荀氏(中行氏)、赵氏和解氏碍于阴氏不想跟魏氏走得太近。
  范氏处在需要得到吕武鼎力支持的状态,除非魏氏付出的代价足够,要不然凭什么让范氏给吕武添堵?
  刚刚成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他们不受到其余卿位家族的待见,更不敢多冒头了,也就没可能跟魏氏走到一块。
  卿位家族不待见魏氏?其余的中小贵族也就看到了靠拢向魏氏的风险。
  他们生活在哪?生活在晋国啊!
  近数十年来,哪一个遭到孤立的卿位家族能落得个好?
  中小贵族可不想魏氏在某天出事时,一块跟着魏氏陪葬,肯定是要远离魏氏的咯。
  所以,吕武压根就没有对魏氏干点什么,也没有指使或吓唬哪个家族,还是让老魏家现在陷入外部交际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
  让吕武主动去对魏氏示好?
  干了那种事情,是不是也就等于谁都能跟阴氏上一刻是朋友,下一秒能无代价变成陌路?世界上没有这种道理的。
  吕武不主动针对魏氏,交际上是一种正常情况,属于好聚好散。
  两个家族互相背离之后,这家再去给那家站台,还互相背离干什么?
  近期魏氏跟阴氏出现了什么矛盾?主要是解氏跟魏氏出现了水源纠纷。
  解氏从晋国腹地搬家到西边是吕武和魏琦的共同决定,划出“大荔”那边的一大块地给予解氏,使得解氏跟阴氏和魏氏同时成了邻居。
  后来,吕武先谋得了“侯丽”的控制权,又近一步拉了解氏一把,作为中间人让荀氏将西边的封地有代价转给了解氏。
  问题就出在解氏从荀氏获得的封地上面。那块地是洛水下游边上,解氏大肆使用了产自阴氏的水车和磨坊。
  水车倒是问题不大。
  使用水力磨坊是个什么情况,懂的都懂。
  想让磨坊转起来,对水流速度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想要达到想要的水流速度,人为改建河段,诸如建立堤坝什么的也就在所难免。
  解氏虽说是在洛水下游,更下游的却是魏氏。
  魏氏的上游有解氏在河段各种操作,影响到魏氏的用水情况,是不是太过于正常?
  古时候在什么地方最容易起纷争?毫无疑问是在“争水”上面,一次次都能看到家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又或是这个乡跟那个乡争夺水源而打了个出现伤亡。
  吕武暂时没有插手魏氏与解氏的纠纷。
  在所有人看来,阴氏站在解氏这边属于理所当然,连魏氏都是那么看才保持最大的克制。
  毕竟,解氏是阴氏的忠实小弟。小弟不管因为什么遭到欺负,老大没作为,谁还乐意追随?
  所以,现在的魏氏打一个解氏没难度,打了这个弱的家族却是必定会引出那个强的家族。简直是太令人特么无语了。
  魏绛全程紧闭嘴巴在参与会议。
  他后悔了吗?
  个人能后悔,家族却不能在干了某事之后立刻改弦更张,会比硬撑更惨的。
  “元戎并未针对于我?此便是最大幸运啊!”魏绛想起了魏琦的一些话,又想到魏琦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
  这种紧迫感快不但逼得魏绛时刻精神紧张,造成失眠状态也足有一个月之久了。
第683章
已有君权之实
  范氏的人前往郑国“新郑”要求他们出兵入侵楚国。
  晋国在元戎吕武的命令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军征召。
  像往常那样,中军最先集结完毕,随后是新军、下军、和上军。
  集结速度取决于各个家族距离“新田”的远近,近一些的家族在军队调动方面肯定会更节省脚程,远一些的家族肯定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在赶来“新田”的路上。
  最先集结完毕的中军并没有马上开拔。这个并不是因为什么耽误了。
  按照吕武的计划会让上军先去山东列国逛游一圈,理该让上军在誓师之后先行开拔。
  誓师在当前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大军开拔前必须讲明白为什么要出兵,少不了就是某某国暴虐无道,不行周礼啥的之类,再就是某某国欺负了晋国的哪个小弟,晋国必须去伸张正义什么的。
  在整场活动的过程中,晋君姬彪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被操控,就连吕武都需要按照礼仪流程办事。
  誓师的主角是“巫”,他们要操办祭祀仪式,还要进行很重要的卜挂。
  没意外,卦象当然预言了出征大吉。
  每一个国家在搞这一套时,得到的卦象都是大吉。至于为什么老天爷站在自己这边还会战败,一定是某某谁的锅。
  大吉的卦象之下还吃了败仗?楚国那边要自杀谢罪,其余列国主帅们的下场一般是脱帽辞官,晋国这边则要看背后的家族给不给力了。
  “仲父,此次出征保重身体。”晋君姬彪无比认真地看着吕武,小脸蛋上既是疲惫又是紧张。
  他称呼吕武什么来着?
  叫“仲父”啊?
  这个所谓的“仲父”应该是亲生父亲的大弟,也就是同一辈份下年龄次于父亲的叔叔了。
  辛亏不是“亚父”。
  当然,“亚父”原本是个很正经的称呼,一直到秦末嬴政和吕不韦给搞成了跟“太师”一般的权臣代名词,后来更是被项羽对待范增给弄得变成了“傻瓜”的代名词。
  晋君姬彪称呼吕武仲父是得到公族的认可,寓意为吕武跟晋悼公是同辈,希望吕武能像一名长辈那样来照顾年幼的国君。
  历史上得到一国之君用“仲父”来称呼的人不少,管仲就是其中的一个。
  而管仲被齐桓公称呼为“仲父”这件事情,不太好说是因为管仲名字的关系,还是其余什么原因。
  吕武无法拒绝国君称呼自己为“仲父”的这一个事实,一旦拒绝会让公族惴惴不安,其余的卿位家族和中小贵族也该觉得吕武谦虚过了头。
  现在的吕武打从事实上就是晋国的主政者,任何事务都需要他点头才能得到执行。
  经过“许①”的会盟后,国际上承认了吕武的超然地位,晋国这边提高对待吕武的规格算是一种顺势行为。
  现在这么个年头,没有人在当权臣后有干过篡国的事业,顶多就是各种嚣张跋扈和弄权。
  晋国的公族封主和贵族,他们观察了吕武很久,发现吕武并没有过分的弄权,再来是吕武操办的一些事情对晋国明显有利,很难琢磨吕武给自己的历史定位是什么。
  国君和公族当然希望吕武会是一名“管仲”一般的人物,承担起国家的大小事情,带着晋国走向辉煌,又在哪天功成身退,将权力过度给姬彪。
  然而,晋国可没办法出现“管仲”。
  所以,公族只期望吕武在保护和增加卿族的利益同时,能够兼顾一下公族。
  这一次出征,新军里面来自公族的部队有将近三个“师”,其中的两个是来自羊舌氏,其余由其它公族的封主来拼凑;赵武则是拉出了两个“师”。
  在上军开拔往东的半个月后,其余各“军”也离开“新田”往南。
  他们走的依然是“王野”的这一条路线。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交通要道就那么几条,里面“王野”的路况最好,再来也是路程最短的那条,晋军不走“王野”难道要刻意绕路吗?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晋国扛的是周王室的大旗,出征怎么都要给周天子亮一下相,来表示“顺天应命”啥的,再邀请周天子检阅一下。
  一般情况下,周天子本人并不会到场,派来公卿走程序也就是了。
  代表周天子过来的是新任单公姬蔑。他是单襄公姬朝的孙子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