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090

  前一任单公怎么了?他已经有自己的谥号,叫单顷公。
  姬侩是怎么死的?晋国这边有派人去参加葬礼,怎么死的则是完全没过问。
  事实上,单国跟晋国的交情也就因为单襄公姬朝是晋悼公姬周的老师,到了单顷公姬侩这一辈关系就淡了。
  姬蔑见到吕武时,开口说道:“陛下已到成婚之时,我将往齐国择王后人选。”
  怎么选的齐国?
  然而,历任周天子选妻子,一般是在齐国或秦国挑选。
  原因?太多的诸侯国都是姬姓,哪怕是出了五服,春秋时期依然讲究同姓不婚。
  周天子其实还有其它的国家能选,像是当前比较活跃的宋国和吴国,乃至于是楚国。
  问题在于楚国正在挑战周天子的地位,宋国是殷商后裔之国,吴国则被视为蛮夷。
  吕武太懂姬蔑怎么会递上那句话了,笑着说道:“我必为天子备下厚礼。”
  现在阴氏是周天子的钱袋子之一,逢年过节,乃至于平时没少找理由去送钱。
  吕武这么对待贪财的周天子当然有自己的理由,看只看到时候能不能有用了。
  果然,姬蔑立刻露出了高兴的表情,对吕武这次南下得胜的祝福不要钱地喷洒出来。
  他们在“王野”给周王室的公卿意思意思,不做耽搁继续南下。
  路途之中来自郑国的消息不少。
  接见完范氏使者并得知来意的郑国君臣并没有听话,第一时间集结大军南下入侵楚国。
  子产一方面派出使节团要到晋国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则是有限的动员贵族。这样干肯定是为了拖时间,又不敢真的耽误老大的正事。
  等吕武得知子产的做法,想法是:“范氏果然无法操弄郑国,士匄还是要多多努力呀。”
  他们来到“虎牢”,士匄请示之后前去见刚刚抵达不久的子产,看样子有点像是要问罪?
  范氏跟郑国是个什么样的相处方式,能够体现出范氏对外的掌控能力,也可以窥视到士匄的能力到底怎么样。
  事实证明在范氏失去士鲂之后,内部行政效率降低不说,对外面的掌控也在手段上有些过于强硬,很难使得各个邦交国对范氏心悦诚服。
  士匄到底跟子产聊了什么不重要,晋国这边的人只需要知道郑国愿意出兵入侵楚国就行了。
  “郑待我之心不诚,多有搪塞,乃敢拒而不从。”士匄知道瞒不住,给上升到了郑国对晋国不尊重的层次。
  尽管是那么说,包括吕武在内的“卿”,以及一些聪明的中等贵族,还是看出范氏对郑国的控制力有限。
  吕武说道:“我不问其心,只观其行。”
  好歹老范家是制定律法起家的,怎么开始玩起“唯心论”了呢?
  从这里也能看出士匄被郑国搞得无比恼火,偏偏又很难抓住郑国的致命把柄。
  讲通透一些,无非就是士匄在与子产的交锋中处在了下风。
  吕武不管士匄是什么心情,说道:“我等既在‘虎牢’,范氏需遣人往‘商丘’召唤宋国听成。”
  士匄脸色不是那么愉快的应道:“诺!”
  当然,士匄不是给吕武脸色。
  宋国没对范氏怎么着,该给的“会费”按时交,让干什么也尽力而为。
  所以,士匄还是对郑国异常不爽,还是那种将不爽摆在脸上的态度。
  现在阴氏的主要业务是在北边和西边搞事,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的主要业务在东边,解氏没有自己的业务,南方交给了范氏。
  各自目标明确之下,阴氏跟范氏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竞争比较激烈的是荀氏(中行氏)、赵氏和魏氏。而他们又同时有需要来自阴氏帮助的地方。
  这种现状之下,注定有利于吕武的超然地位更明显,不再只是简单的用元戎的身份来压人。
  以前,郑国不止一次被楚国逼着去入侵晋国,一次次还是楚国答应好会北上,结果楚军特么压根没来。
  郑国现在当然敢招惹楚国,前提是不要被晋国给坑了,要确定晋国的大军真的南下。
  大批的晋军进驻“虎牢”,郑国用尽快的速度完成了三个‘军’的集结,再老老实实按照晋国的遥控朝着楚国“方城”去了。
  “方城”是什么城?它其实不是城,换作在中原地区该成为“长城”,也就是一道长到过份的城墙头尾不相连,处在险要地点作为防御链。
  郑国这一次搞得无比声势浩大,怕的就是楚国不知道自己要入侵了。
  这个是子产以为晋国要救吴国,才有了今年的主动南下。
  子产的猜测没错,作为小弟在得到来自老大的任务之后,做法就有点偷奸耍滑了。
  站在郑国的角度,他们当然觉得自己没什么错,想用损失最小的方案完成老大给的任务,己方损失能少则少,又不会将楚国得罪得太狠。
  晋国这边看郑国那样就很是不爽了。
  “郑行变法,出兵必受困扰。”吕武不是在帮郑国说话,郑国有问题也是范氏的问题。他顿了顿才继续说道:“今次,若郑无法使楚出兵‘湛阪’,可治其罪。”
  士匄巴不得找到机会好好收拾一次郑国,一听就来了兴趣。
第684章
真.太岁头上动土
  吕武为什么会将战场选择在“湛阪”这个地方呢?
  了解楚国的地理和各城邑分布,会知道“湛阪”那边的“方城”之南就是楚国的腹心之地。
  所谓的“腹心”不是指有多么深入,也不是都城“郢”的周边,纯粹是那边不但是楚国的经济重镇,还是楚国的主要农耕集中地之一。
  说“方城”可能很多人会陌生,要说到“宛”或是“南阳”,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在封建时代,“宛”其实是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那边山地与平原各自占了半数,重点是山地并没有影响到交通,平原地形贯通了郑国与楚国的可行路线。
  当然,“湛阪”并不是“宛”,前一个虽然也是楚国的“城”,但它在“方城”之外;后一个则是属于楚国经济重镇之一,位于“方城”的之内。
  楚国为什么会修建“方城”呢?这里面有非常曲折的故事,包括曾经的楚国打不过郑国,不得已之下一再修建城墙用来作为防御链,再慢慢把各个城墙段给连接起来,也就成了一道长度将近两百里的长城了。
  “我闻许在‘湛阪’之南?”吕武也是才刚知道这个消息的。
  这个许国一再搬家,几年前才刚刚又给搬家了一次。他们从现代的许昌市附近,搬到了舞阳市以西,紧紧挨着楚国的“方城”,同时又跟蔡国成了邻居。
  许国一直搬家很“伤身”的。每一次搬家不但要放弃开发好了的农田,连带到了新地点还要一切从头开始。
  那种行为让许国很难有稳定的发展空间,整个国家的人口一度减少到一万人以下。
  现在许国有多少人口?好像是有个将近三万人。
  只有三万人就是一个诸侯国?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小型诸侯国,现如今可能比较少,春秋初期足有三千多个。
  事实上,春秋初期要是有三万人多的人口都能算是中等强国,一些举国上下只有个两三千人的诸侯国更多。
  时间走到了春秋中叶,还存在于世的各个诸侯国,他们多多少少都干过兼并他国的事情,吞并越多的国家,目前不一定是最强,但怎么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吕武为什么会提到许国?只因为郑国很鸡贼的没有直接入侵楚国,大军逼近“湛阪”才发现有那么一个许国窝在那里,又从别的渠道得知许国现在是楚国的小弟,一想“敢情好!打了小的,肯定会惹出老的。就打你了。”,逮着许国就是一顿揍,偏偏还不给打死。
  “郑侍我不诚。”士匄觉得自己又抓住郑国的一个把柄。
  现在的情况是,挨了打的许国一脸懵逼,好几次找郑国人诉说“我无罪”的那一套;亲自统军出征的子产没逼逼叨别的,告诉许人“我就是打你,怎么着啦?不服气,打不过?去找你们老大啊!”。
  郑国表现出来的恶霸嘴脸简直是要把许人给气死了。
  还讲不讲“礼”了嘛!
  周礼里面有规定强大者不能任意欺凌弱小的哦。
  当然,周礼的那个规定是为了限制各个分封国互相兼并,达到周王室永远牛逼的效果。
  只是吧,不能互相兼并什么的早被各个诸侯国丢到一边,后来要是没有晋国扛起周王室的大旗,称霸之后对周王室制定的秩序进行维护,信不信“东方世界”要比现在更乱。
  很伤心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许国跑去找楚国告状了。
  刻意让许国能跑出去告状的郑国,他们得知许国总算去找楚国求救,陷入了极度愉悦的欢腾之中。
  吕武大概能猜中子产等郑国人的心思。
  郑国已经得罪了楚国,问题是不敢继续刺激楚国,怕就怕晋国缩了回去,楚国放下吴国和宋国专门盯着郑国往死打。
  作为一个不是强大到能扛下一切,又有一点点强的郑国,他们被夹在晋国与楚国中间,真心是太难了!
  吕武说道:“如今楚已动员,楚君招任公子格为主帅,会集‘邓’以北诸地之兵,已誓师北上途中。”
  这个公子格并不是楚君熊招的儿子,也不是楚共王熊审的儿子,单纯就是楚国公族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