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1090

  公子格能被任命为这次楚军的主帅,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就在那片区域,还是实力最强大的那个封君。
  讲实在话,晋国这边之前压根不知道公子格是谁。他们比较纳闷楚国难道是没有收到晋军集结在“虎牢”的消息吗?怎么派了这么一个名不经传的人物统兵北上。
  楚国那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点不太好说。
  可能是楚国陷在吴国那个大泥潭,一时半会爬不起来。
  也有可能是楚国被宋国那边的异动吸引,忽略了其它方向的动静。
  更加可能是楚国觉得郑国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入侵许国这个小弟,以为出动公子格就能将郑军教训得满头包。
  解朔问道:“楚国出兵多寡?”
  这……,怎么说呢?
  人在“鹊”的楚君熊招只是得知郑军入侵许国,愤怒归于愤怒,要说当作多大的一件事情则很未必。
  楚君熊招根据战争爆发的地点,选了个附近实力比较强的封君为主帅,转头估计就把那事忘了。
  楚国跟吴国的交战又产生了新的转折,侵入吴国地界的楚军之前进行了分散,近期很多散出去的部队一再失联,一些渠道传来越国出兵帮助吴国的消息。
  现在有越国?这完全就是废话了,一直以来都有很多“X越”或“越X”的国家,仅仅以一个“越”为国号的越国却只有一个。
  越国在公元前2032年就已经立国,他们立国的时间比“夏(朝代)”还要早三十八年。(夏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
  为什么“越”比“夏”立国的时间早,诸夏却是以“夏”来作为历史符号?这个问题就跟有人问明明“辽”和“金”占据中原,历史上为什么却说“宋”是正朔一样。肯定是认同“那一方”文化的子孙繁衍下去,其余“各方”消失在历史长河,或者是不作为“主流”来区分。
  简单一点的说,谁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并且还是作为主流,谁就是牛逼。
  更操蛋一点的来分析,为什么要分公元前以及公元后,还不是到了近现代由白皮说了算,他们又出现了一个宗(文)教(化)的“符号”人物。换作一直是种花家说了算,历史纪元绝对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吕武建国,早早一统了诸夏,他的后裔将小破球全占了,又或者成为小破球毫无疑问的最强国,信不信历史纪元的区分就要变成从吕武出生的那天开始来计算“前”和“后”呢?
  谁强谁掌握话语权是一种真理!
  现在晋国比郑国强,郑国只能听命于来自晋国的指示。
  子产心里有很多的想法,没有包括不切实际的野心。
  他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很清晰,不是带着郑国在他们这一代人成为当世霸主或霸主之一,挽救郑国的信誉度,变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谋求后人能让郑国继续存在下去,哪天能重拾荣耀,基本上也就算了没白掌权了。
  “楚公子格前‘劲’已至。”子孔看上去很是忧心忡忡。
  这个子孔是郑国的老牌权贵之一,本来子驷死后郑国该是由子孔来担任执政。
  问题是,历史已经被吕武所改变,小蝴蝶的翅膀一扇,仅是郑国那边的郑君姬恽、子驷、子孔、子产等等很多人的命运也都发生了改变。
  “公子格乃一地封主,不足为虑。”子产看上去也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他们两个人会那样的主要原因是,晋国要求郑国将楚国的大军引到“湛阪”附近,言下之意就是来的楚军越多越好。
  现在楚国出战的却是公子格,一系列信息显示来的楚军数量不会超过三万,还是地方上各个封主给临时凑的杂牌军。
  子孔深呼吸一口气,提议道:“如不然,我败公子格?”
  子产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细细考虑了一番,颔首道:“可也!”
  就这般,郑国没有通知在“虎牢”驻扎的晋军赶紧过来,去到“虎牢”的郑国使者信誓旦旦这一次不用老大上,他们自己就能把公子格率领的楚军击败。
  郑军和楚军在的战场并不在“湛阪”,他们将战场选在了一个叫“不羡”的诸侯国境内。
  这个不羡是中原腹地的一个小型诸侯国,相传该国的国君是少昊的后裔,国姓是嬴姓。
  这可是嬴姓啊!最为古老的姓之一。
  除了嬴姓之外,还有姜、姬、妫、姒、姞、姚、妘七姓,被称为上古八姓。
  看看这些姓的相似点,会发现的确非常古老,带着母系社会的特征。
  吕武并没有研究过古老的姓,要不然就要想一想秦国的那个嬴姓是个怎么回事了。
  然而,秦国嬴姓其实跟上古八姓不是一回事。
  另外一点,秦国重来没说过“恶来”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乱认祖宗可不行。他们有证可考的祖先是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之一。
  秦国帮周天子牧马倒是真的,起源在秦非子。因此也就有了一个说法,秦国其实是秦姓。
  在某天,人在“虎牢”的吕武得到了来自子产的汇报,讲的是郑军在湛水之边,一个叫“棫林”的地区击败楚军,并且还俘虏了楚军主帅公子格。
  这个消息怎么说呢?要说意外吧,楚军来的是杂牌军,主帅是名不经传的公子格;郑军这边则是子产为主将、子孔为副手,去的是郑国的百战之兵。
  郑军其实挺能打的,不幸的是他们总是碰上更能打的晋军,几次跟楚国交锋也是一些强力的封君。
  这一次郑国三个“军”跟公子格临时拼凑起来的三万多乌合之众打,赢了才是理所当然,输了郑国其实也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毕竟,一国的精锐之师去跟临时拼凑的杂牌打,还能输的话,郑国就真的是太弱了。
  郑军战胜楚军了?尽管是打一个名不经传的公子格,知道消息的士匄还是心情很不美丽。
  搞什么嘛!
  俺一直想抓住郑国的把柄,以为这一次郑国会认怂撤兵,或是赶紧喊老大上去增援。
  没想到哇,真的没想到,郑军先表态要跟楚军拼了,后面还真取得了很漂亮的胜利?
  子产这次赢得非常漂亮,近乎于全歼北上的三万楚军,己方伤亡不超过三千,并且俘虏了公子格,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史诗一般的大胜。
  郑国这一赢,作为郑军主帅的子产还没有怎么着,副手子孔开始各种上蹿下跳。
  子孔的想法很简单,他们打楚军能像爸爸教训儿子,自个儿好像变得无比强大,是不是不用再对另外一个霸主那么卑躬屈膝呢?
  策划并作为执行者来指挥这一场战役的子产,心里则是无比惊讶变法带来的成效。
  在子产的变法中,维护公族的利益,压制非公族贵族的特权,给予泥泞阶层开放有限的上进通道。
  得到机会的泥泞阶层,他们在这一次跟楚军交战时,远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卖命,爆发出来的进取热情大到吓人。
  有一点则是子产没搞明白。
  郑国的变法对非公族的那一帮贵族非常不利,他们却是在跟楚军交战中异常卖力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个是搞什么?他们要向包括子产在内的郑国公族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一种恐吓,又或者是什么呢?
  侯晋等贵族才不会告诉子产,他们五大氏族那么卖命是做给晋国看的。
  总之,郑军与楚军的交战结果已经出现,得胜的郑军哪怕是子产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飘飘然状态的郑军觉得自己站起来啦!
  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去洗劫“方城”之外楚国的地皮,甚至还误入蔡国进行了劫掠。
  乱抢东西这种事情在郑军身上已经不止发生一次,他们以前也就抢一抢宋国,现在也敢在楚国这边玩“太岁头上动土”了。
  吕武再一次收到的消息不是来自郑国那边,是回到“郢都”的楚君熊招派人来进行抗议。
  郑军大肆劫掠楚国和蔡国,其中的倒霉蛋许国没人在乎,楚国将那些事情算在了晋国头上。
  楚君熊招发出疑问,是他们上次在“许①”的相处不愉快吗?晋国怎么能放纵郑国干那种不是人干的事情。
  “郑非人哉?我之正道,非此也。”士匄一脸的正义,又说道:“如今楚问罪,我或可旁观?”
  话说,这小伙子要收拾郑国都到了魔怔的程度啦???
第685章
一不小心,“天下归心”啦?
  吕武似笑非笑地看着士匄,看得士匄慢慢变得很不好意思。
  范氏要针对郑国在晋国的众“卿”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再则士匄从来都没有掩饰对郑国的意图。
  晋国的“卿”针对某一个国家,用同为“卿”一员的说法:那个国家简直是祖上烧高香了,能得到晋国“卿”的针对。
  也就是说,他们非但不同情那个国家,还觉得自己有那样的实力和权力。
  这个纯粹就是屁股决定了思维,制止是不可能制止的,没推波助澜就算是有良心了。
  “我使郑,郑有难我不往,国家气度不再。”吕武有想过放纵范氏,仔细再一想认为不能坐视郑国倒霉。
  曾经是霸主的郑国能沦落到现在这般境地,起先并不是因为失去信誉,是几代郑国君臣自己作的。
  后来郑国变得那么惨,则就是因为不被他国所信任了。
  一个失去信誉度的国家,哪怕再强大也无法独霸多久,甚至会因为跌落神坛而被各种墙倒众人推。
  国与国的交往要看实际利益没有错,获取利益的手段却不能太漂亮国,是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