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6/1090

  一个人很难有多少个十七年,绝大部分人十七年未必能干出什么事情来。
  作为一个家族,花上几代人经营才将家族发展起来是才常规套路,一个人只用十七年的时间就将原本什么都不是家族,发展壮大到能拉出一个“军”,仅是稍微想一想就显得很是震撼了。
  而吕武能轻易拉出一个“军”,代表阴氏起码有两个“军”的兵力储备,甚至会有更多。
  晋国有多少家族能拉出两个“军”呢?范氏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荀氏加上中行氏大概也行,其余家族就没那个实力了。
  那两个“军”还不是谁都拉进去凑人头的杂牌,必定是有经过训练的人,最起码也会是一个“羡”。
  知道光是武装两个“军”要耗费多少财帛吗?又或者说光是财力足够也做不到,需要家族有成熟的工业产力。
  哪怕是财力、工业产力和产粮都能支撑,其实也不是想拉出多少军队就是多少,必须要有足够的“士”和“徒”。
  了解春秋社会构造的话,怎么都该明白一点,也就是必须要有能支撑起来的恒产才能维持“士”和“徒”的数量。
  直白点来说,封主要家大业大底子厚,才有能力分割出数量极多的土地给予“士”和“徒”变成私产。
  拥有能养得起自己的私产,才能够让“士”和“徒”武装自己的同时,去专注训练军官技能以及杀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现在所有军队的骨干力量,缺少他们的存在连军队的框架都搭不起来。
  韩起明悟魏绛在内涵什么了。
  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内使阴氏壮大成那般模样?特指吕武绝对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栾氏的那一批人,他们为什么对吕武言听计从的?
  阴氏的情况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种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体量足够,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种正向的稀释,反之则是被反向稀释,管理方面会是一个老大难题。
  帐篷内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只有木材偶尔发出“啪”的一声。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开始跟各家置换封地,好不容易将封地给大致集中起来,其它地方哪怕还有封地也数量不多。
  一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并不大。这个也是魏氏内部经过开会,同意了跟阴氏一起针对秦国的原因。
  魏氏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有阴氏愿意过来一起殴打秦国,求之不得,是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阴氏在晋国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实就是他们合力灭掉大荔之戎后,魏氏才发现原来阴氏已经将白翟驱赶走,并且阴氏有在原白翟地盘建城的动作。
  大荔之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阴氏谋求了“侯丽”的军事控制权,后来更是让“侯丽”成为阴氏的封地,一下子阴氏的好几块封地一下子就相连了起来。
  那一瞬间,魏氏直呼“好家伙,真的是好家伙!”,原来吕武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早早就进行了布局。
  在之后,魏氏其实就已经对阴氏产生警惕,也就有了后来魏氏不那么乐意继续做打击秦国的事情。
  然而,魏氏不愿意出力,秦国还是被阴氏单独给收拾了。连带秦君嬴石也在逃亡路上病逝,后面阴氏更是除了秦人发源地“冀”周边之外,控制了其余的秦国疆域。
  是的,阴氏刻意地放过了“冀”那边的秦人,原因是要留着那些秦人吸引对阴氏有恨意的群体,再来则是很现实的鞭长莫及以及对付起来不划算了。
  秦人经过两三百年的时间才从“冀”向东发展到“毫(荡社)”,不到十年被打得重新龟缩了回去。
  从“雍”到“冀”的路线并不好走,沿途多山不说,“冀”那边更是连绵山脉遍处。
  最为要命的是“冀”再往西偏偏地势非常平坦,也就让这边的秦人打不过阴氏,逃起来的速度则会是极快,不管是躲进山林,还是消失在茫茫草原,阴氏想在短时间之内消灭他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若屈服,元戎定鼎功成,介时……”魏绛并不埋怨魏琦,心里则是非常害怕。
  韩起截断,说道:“元戎待魏氏不薄。”
  不管吕武想做什么,现在还没有做。
  当初魏氏面对秦国的压力,阴氏站出来得到魏氏的欢迎,等秦国完蛋后再来埋怨阴氏,不地道了呀。
  韩氏不会去提自己在吕武崛起过程中起过什么贡献,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帮过吕武一次。
  魏氏是有帮吕武几次,然而吕武该还的早还了个干干净净,甚至魏氏现在是亏欠阴氏的状态。
  晋国这边已经有栾氏和郤氏的例子,属于那种报恩报成了仇人的情况,还不能使各家警醒吗?
  魏绛说道:“赵氏已失‘赵’地,我之‘魏’地将失。”
  这件事情韩起还真不知道。
  现在“桑田”、“柏谷”和“瑕”,也就是那片区域的大河西岸都落在了阴氏手里。
  魏氏将这件事情当作一种信号,吕武在谋求整块“魏”地。
  赵氏覆灭又复立,有了更好选择的赵武放弃“杨”去选择跟阴氏置换更好的“温”,不能说赵武脑子坏了,真要有什么看法只能将赵武的作为视作数典忘宗。
  一直是上升趋势的魏氏没有沦落到放弃“祖地”的地步啊!
  魏绛坚持觉得现在不反抗,等以后想反抗,以吕武善于从大局挖坑的手段,魏氏估计会一夜之间面临灭顶之灾的啊!
第701章
接下来该瓜分晋国了吧?
  讲事实,说道理,吕武对“魏”地很有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势在必得。
  如果阴氏和魏氏一直作为盟友,吕武当然不能以任何武力手段去获得“魏”地,要不从此以后就别想好好当个人了。
  友好关系之下,吕武会试图使用和平手段来获取“魏”地,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哪怕是再吃亏也是值得的。(参考“杨”地)
  一旦阴氏与魏氏解除盟约,又或是近一步变成敌对,吕武使用什么手段去获得“魏”地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魏绛在察觉到吕武的筹谋后,不想慢慢等死的想法实际上没错,只是从某些层面来说过于冲动了。
  而吕武想要获得“魏”地这么一件事情有错吗?站在阴氏的角度这边,得到“魏”地再建一个雄关就能让八百里秦川变成另一个世界,亦是让“关中”与阴氏在晋国的封地无缝相接,有那想法肯定是没错的呀。
  个人与个人会存在对错。上升到集体之后看的其实是需要,再看谁的拳头比较硬,其它什么就别再逼逼叨,玩一场胜者为王的游戏就是啦。
  雪还在继续下,晋人这边特别幸运,他们南下前就得到通知,会在南方过上一整个冬天,出征时是有携带冬装的。
  来自各个诸侯国的人们就显得很苦逼了,有些诸侯看到战局的发展,聪明地通知下面派人回家乡进行准备,冬季用品陆陆续续有送过来;脑子不怎么灵光又不懂照抄作业的诸侯,他们身为人上人谁还没有优待,底下的人肯定会受罪,乃至于出现冻残、冻死的现象。
  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件再春秋显得极度残暴的事情,那就是列国联军之中出现了穿上楚人衣物的士兵。
  怎么穿上楚人衣物就显得残忍呢?当然是证明他们抢掠了楚人。而在春秋时期可没有纵兵抢掠这个说法,战争被限定在军队较量之间,其实是不会去刻意为难非军人群体的。
  这种“非刻意”到了什么程度?哪怕是攻进了城邑,军队掳掠财物也会是奔着贵族的产业而去,个体户的安全实际上再某种程度会有保障。
  在当前,一个家族的穿戴基本上会有同一性质,也就是士兵的戎装保持一致,再来就是属民、奴隶分别也会有自己阶级统一格式的衣服。
  自由个体的话,目前并没有限制谁不能穿什么布料,或对颜色进行限制。
  看看列国联军的士兵穿得那么杂,怎么都能看得出有过大肆的劫掠。
  吕武在雪停止之后的第三天,率军离开“展陂”了。
  下了一段时间的雪之后,大地被笼罩上了一层的银装,经过一些树林看去,看着树木枝叶上的积雪挺赏心悦目。
  当然,傻子才会在阳光普照的天气下盯着雪原一直看,实际上就是想长久盯着都没有可能,眼睛会先受不了。
  联军的返程显得很“肿胖”,原因当然是携带了太多的战利品,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楚人。
  吕武没有刻意去了解情况,还是十分清楚在旷野行军的路程太远会导致大量俘虏死伤。
  初雪刚下时,天气其实还不是那么冷,等大地都被冰雪笼罩才会急速降温,穿戴妥善的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一群穿着秋装的人呢?
  他们花了七天来到“新郑”边上,扎营的命令下达后,遍野传出了欢呼之声。
  而鲁军和曹军早早就在“新郑”这边等待,同时来自宋国的使节团也等候多时了。
  “阴子威武!”鲁国执政季孙宿以这句话当成问候语。
  晋国与楚国争霸以来,多次靠近楚国却是没有实施入侵。
  这一次吕武率军南下,晋军直接打到楚国都城“郢”的城下,又去饮马大江。
  不管是打到“郢”对楚国来个兵临城下,还是跑去成功地饮马大江,谁都不能否认吕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注定会名留青史的同时,还成了中原地区的“伟人”之一。
  讲文治,吕武就任晋国元戎之后带着晋国蒸蒸日上。
  论武功,吕武办到了兵临“郢”城下和饮马大江。
  即便是对吕武再有偏见的人,他们都要承认吕武已经达到了“不朽”的高度,面对面时尊重吕武就是在尊重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次,鲁国和曹国获得了运输战利品的任务,原本是一种很欢欣鼓舞的心态,觉得老大很爱自己。
  跑去运输战利品就不用跟着深入楚国,不需要参战也就不会有伤亡,将战利品运输办妥就是一个功劳。
  他们哪里想到楚国能变得那么不经打,得知晋军去“郢”阅兵,更是产生了一种“错亿”的遗憾感。
  埋怨吕武的任务分配当然不可能,鲁人和曹人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没有荣幸能够参加那种“名片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