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1/1090

  只是士匄还是不甘心,纠结了一小会还是问道:“阿武,你究竟欲行何事?”
  吕武现在要是不透露一点‘料’,与范氏的结盟就会显得不够诚意,也就一脸认真地说道:“国中家族甚多,纠纷多也。我欲使各‘卿’固有领域,兼并各家以达其身,再效恒公旧事,使之震撼宇内。”
  啊?
  搞内部兼并???
  俺早就想这么干了。
  好事啊!
  士匄一时间脸色不断变幻,恍然地说道:“故阴氏独占北疆,又欲图谋西境?如此,阿武何时清算魏氏?”
  “士匄是想到了什么,怎么会有这种傻问题?”吕武被士匄搞得有些晕懵,心里吐槽了一句,嘴上否认道:“魏氏亦为‘卿’,即便与阴氏不和,我怎敢动手。”
  士匄反正不信,觉得吕武还真是虚伪,说道:“解朔辞卿位,想必乃是韩起为‘卿’。阴氏欲使其它,阴氏、解氏、韩氏共图魏氏,无大利解氏焉能辞去卿位?”
  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吧?有点不重要。
  吕武干脆来个紧闭嘴巴,再用一脸无语的表情看着士匄。
  “韩氏重获卿位,与我家无利,阿武以何补偿于我?”士匄觉得自己总算压制了吕武一次,心里别提有多爽了。
  吕武苦笑起来,一副有什么要求尽管提的表情。
  士匄说道:“‘原’已归我,‘温’可也?如我与赵武不和,你何作为?”
  所以,果然啊!
  范氏还是要独霸南方,第一步就是挑“卿”里面弱小又没多少存在感的赵武动手,接下来就该找其余的“卿”协商置换封地,谈不妥就各凭手段啦。
  吕武莫名地感觉到有一种熟悉感,一时间又想不起好像在哪看过相似的套路。
  “我既使荀氏、赵氏、魏氏往东,固有我之利,何尝不为范氏着想?”吕武在这一点上还是挺能强势,又说道:“如范氏欲得‘温’,我从中说和便是。”
  能不撕破脸得到“温”地,士匄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看到了吕武展现的诚意,心里满意的同时,投桃报李地说道:“诸戎之地,阴氏得伊洛之戎,陆浑戎、蛮氏归我。”
  以地形来论,伊洛之戎是在西边,面积也是占了最大。
  攻打诸戎是范氏的主张,并且范氏不管是进行得顺利与否都宣示了“所有权”,直接将整个伊洛之戎划归阴氏持有,的的确确是一种回报了。
  士匄有那么点踌躇满志,复道:“如阴氏助我得郑,我亦可助阴氏灭魏。”
  兜来转去,怎么又提到了魏氏?
  这是士匄认定吕武对魏氏早有野心,魏琦当家的魏氏不好让阴氏率先动手,轮到魏绛成了魏氏之主的各种操作后,哪怕是阴氏率先动手,别人顶多说阴氏霸道,不会认为阴氏没有理由去攻击魏氏。
  吕武没答应也没有拒绝,改了一个话题,说道:“我欲助荀氏兼并长狄,剑指卫国。”
  士匄闻歌而知雅意,慎重其事地说道:“范氏可助一臂之力,荀氏以何报我?”
  结盟不是白嫖,形成了友好关系,再互利互惠罢了。
  吕武索性派人将中行吴请来。
  中行吴过来后,没有提出什么问题,坐在一边听吕武和士匄聊争霸胜利之后的展望,听到阴氏和范氏愿意帮助荀氏向东扩张,一下子不是欢喜雀跃,相反是感到心惊肉跳。
  现在没有那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道理该懂的人都懂。
  中行吴看到吕武和士匄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看,说道:“吴以元戎马首是瞻,但又所指,敢不从命?”
  吕武继续笑吟吟。
  士匄则是一心的MMP。
  然后,中行吴必须要有这样表态,抱住哪一根大腿就要有坚定的态度,不能学郑国玩什么左右横跳。
  中行吴转而看向士匄,说道:“荀氏可助范氏寡也。吴不知中军佐所图为何?”
  又是在表立场。
  老大跟谁怎么玩是老大自己的事情,作为小弟紧跟老大的步伐才是正经事,免得没有搞清楚状态瞎表态让老大产生想法。
  士匄心里非常不爽,转念想到中行吴原来是这样的人,好像更有拉拢的必要?
  吕武则是进入到放松的时刻,想道:“不管中行吴是真是演,估计演的成份更多一些,三家在三个方向发展,压力没有全部压在阴氏身上就好。到底是三家分晋,还是两家,乃至于最后决出一个大赢家,局面反正成了。”
第706章
尘埃落定了啊
  晋军抵达了“顿①”之后,吕武派人前往驻扎在“顿②”的楚军营地。
  现在有很多地方重名,比如“顿①”是顿人一开始栖息生活的区域,他们再一次搬家就会有一个“顿②”。
  要是看到某个名字的地方,能够从名字来推断某个家族或是国家的迁徙轨迹,又从各个地方的生活环境推论过得怎么样。
  一些大国其实也会一直进行迁徙,一般是每隔十五年左右搬一次家。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某个“城”的人口越多,该“城”可居住的时间就会越短。
  为什么要频繁搬家?当然是因为垃圾围城呀。
  上一次薳启强找到吕武邀请前往“湛阪”会猎,吕武给予的回应是到“聃”开打。
  楚军越过“聃”来到“顿②”摆明了就是内心并不甘心,并不想晋国说什么就怎么办,还存在一种反抗心理。
  吕武派去楚军的人回来,禀告的是楚君熊招并没有亲征,楚军主将是楚国令尹公子午。
  关于楚君熊招没有亲征这件事情,仅仅看楚军亮出的旗号就能得到判断,也就是晋军这边事先已经知晓。
  再一次确认楚君熊招没有亲征,则是存在其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楚国对这一次会猎的信心不强,以至于楚君熊招回避亲征不想担责。
  “顿①”与“顿②”相距不超过四十里,中间大体上是一种平坦地形,有山的海拔也不高,东面是洧水下游,再往东南方向二三十里则是颍水上游。
  “楚军之中蛮人甚多,不见强族有多。”吕武想起了‘鄢陵之战’的旧事。
  当时楚军来势汹汹,看上去浩浩荡荡很是人多势众,来自各个蛮族部落的蛮人却占了楚军的十之三四。
  在“鄢陵之战”时,其实就是处于楚国有自信的阶段,他们上一次与晋军大战打赢了“邲之战”,有点骄傲自满并没有什么。
  自从“鄢陵之战”结束后,楚国征讨宋国、郑国或其余列国还会征召蛮人,对上晋军则看不到有蛮人的身影。
  说明了什么?说明“鄢陵之战”重新将楚国君臣的脑子打清醒,面对晋国不再敢大意放松。
  “如元戎所料,楚军今次不过求败,以平国内之人愤懑、不甘。”赵武当起了捧哏的人,还一再用奇怪的目光打量近期变得有点安静的解朔。
  说楚军是来求败,有点过份了。
  如果能赢的话,楚军当然不愿意得到一个战败的下场。
  所以在捧哏和拍马屁的技巧上,赵武明显没有解朔干得好,有时候根本就是在硬着拍马屁,捧哏也捧得令人很尴尬。
  某种角度来讲,楚国主动再去约战晋国就是在表示不甘,但凡楚国真的还有余力,怎么可能会迎接失败,必然是要跟晋国拼了。
  楚国约战又出动那种成份的军队,以楚人死要面子的性格,能够肯定去年以晋国为首的联盟将楚国肆虐得很是不轻,晋军到“郢”阅兵和饮马大河也对楚人的自信造成极大的打击。
  吕武开始发布一系列的命令。
  中军暂时待在“顿①”不动弹,上军、下军和新军拔营逼近在“顿②”的楚军。
  同时,吕武再一次拒绝找上门的陈国和蔡国参战的请求,得知楚国邀请晋国会猎,然而却是又出兵吴国。
  楚国对吴国的用兵是楚君熊招亲率五万楚军前往,不太好说是为了给国内外一个交代,还是吴国又搞了什么大动作。
  去年晋国召集一众小弟南下无疑是给吴国解围了,把在灭国边缘疯狂试探的吴国从悬崖峭壁边上拉了回来。
  考虑到吴国是一个知恩不图报的国家,又看吴人历来喜欢玩阴的手段,重要的是吴国遭到楚国很沉重打击,似乎没可能主动搞事来帮晋国顶雷吧?
  那么就是楚君熊招不想亲自面对楚君,各方各面的压力又迫使他不能待在“郢”,搞了再次亲征吴国的举动来避险。
  “楚败而不复有礼,我不可掉以轻心。”吕武让中军停在‘顿①’算是一种保险。
  有中军当后盾,上军、下军和新军去跟“顿②”的楚军开打,没有新的楚军过来,三个军团打十来万的楚军,尤其是十来万楚军里面的蛮人占了三成左右,晋军没理由会输给楚军的。
  士匄却是知道一点,比如吕武的威望已经涨到了巅峰,不会因为再次战胜楚军而增添光彩,反而因为楚军那种成份会成为一种大人欺负小孩的模样,给人得出一种胜之不武的解读。
  简单的说,吕武现在就是核武级别,楚国只是拿出了常规武器,晋国真心没必要动用核武啊。
  另外就是,吕武有意地在拔高自己的段位,楚国的国君没到,他的出场会显得很廉价。
  士匄并不想待在“顿①”。
  谈到威望这一方面,中行吴还有几次指挥大军作战的经历,反而身为中军佐的士匄一次都没有,摆明是连解朔都有点不如了。
  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嘛,无法率军取得胜利的“卿”注定威望只会一般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1/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