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6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779

  这正是:
  何处觅春
  何处觅秋
  春花秋月梦中求
  春亦似冬
  秋亦似冬
  严寒茫茫无尽头
  到处是雪
  到处是霜
  雪压霜欺梅亦瘦
  结亦是笑
  离亦是笑
  有了大师全不愁(1)!
  注释:
  (1)戏改自87版《家春秋》主题曲。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旧笔战震南北,袁郑镜破各西东(一)
  民国十年八月十七日,星期二晚上。
  魔都法租界,南洋路12号(现静安区南阳路),海藏楼。
  海藏楼的主人便是自号“海藏公”,郑孝胥。
  他于1906年买下此地,次年开始动工兴建,历时三年而成。这座建筑物的名字听上去非常中式,实际上这是一栋纯然西式的三层洋楼。
  值得一提的是,郑孝胥在开建的时候就特地从东瀛购入了数十株“粉白黛绿”的各色樱花种在院中。据说还是严复经手帮他进口的,当时号称“海上樱林之冠”。
  虽然说起来有点诛心,不过喜好樱花似乎蛮适合他未来的大汉奸身份的。
  如果撇去他日后的倒行逆施兼卖国求荣,我们海藏公的履历还是非常漂亮的。
  辛亥革命之前,清史大家孟森(江苏武进人1869-1938年)赞他为“将之良者,兼具宰相器。验之三十年后,是耶?非耶?”
  当时孟森是郑孝胥的幕友,这么说有点吹捧的意思,然而他的预言还是准确的。
  是耶,三十年后他果然成了宰相,不过是伪满洲国的宰相(总理大臣兼陆军大臣兼文教总长)。
  郑孝胥此人在政治上是一位“完美”、“明达”的“政治家”……对了,这是日本友人对他的评价,老郑曾经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担任了驻神户大阪总领事。
  而在文化造诣上,他乃是当代有名的“诗书双绝,近乎全才”,甚至晚清名臣张之洞也称赞老郑是“自明以来皆不能及也”。
  郑孝胥本人是清末文坛同光派的重要成员,他和王闿运(1)、陈三立(2)、陈宝琛(1),这四位是公认的近代近体诗“四大天王”。
  虽说天魔传人和兆铭兄的近体诗词也算不错,但是比起这四位那就相形见绌了。不过由于前两位在历史上的名头远远高于后四位,所以他们的诗词也更为脍炙人口。尤其是天魔传人……
  好吧,他老人家身份太过特殊,他的那些“帝王诗”其实不应该和“一般人”作比较。而且太祖诗词更为贴近现代人的口味,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而民国的书法界则有五个流派,吴昌硕的“吴派”、康有为的“康派”、于右任的“于派”、李瑞清的“李派”和郑孝胥的“郑派”。
  老郑都是民国书法流派的创始者了,其书法地位可想而知。他在上海寓居的这段时间内一大收入就是卖字,除了卖给字画店之外,他甚至还在报纸上刊登明码标价的广告。
  以下是1916-1918年之间,他在各大报纸上刊登的广告:
  根据他身边人记述,郑孝胥“初卖字,年可得三千金。逐年递增,癸亥(1923年)以还,年可得一万二千金,比岁干戈遍地(1924年江浙战争),百业凋零,而求书者,有加无减。”。
  想想看,光是写字一年就能挣一万两千块大洋,老郑该多有钱来着,日子有多好过来着。
  可是他老人家就是想不开啊,毕竟对他这种原本离最高政治中心只有一步之遥的大“政治家”,寄情与诗书之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他之所以会去当大汉奸,一方面是对于我大清的“愚忠”,另一方面肯定也是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
  当然啦,在1921年,未来的伪满洲国宰相正在上海舒舒服服地当着“海上闲人”。
  所以在这个晚上,郑孝胥便设了一场家宴,招待他两位来自远方的“朋友”。而这两位朋友是我们的老熟人,陆荣廷和谭浩明。
  席上另一位宾客也是我大清遗老圈子中的大人物——南海圣人。
  等一下,这四个历史名人又是怎么搅和到一起了呢?
  原因很简单,这几位是政治上的所谓“盟友”。
  郑孝胥这个胡建人曾经担任过广西边防大臣,因其驻地在龙州,所以他有“郑龙州”之称;康有为则是正正宗宗的专爱吃胡建人的广东人,在粤地的名气就不用多介绍了。
  陆荣廷当上两广巡阅使之后,郑、康两位大名士几乎同时开始和这位大老粗军阀联络感情。郑孝胥还特意派自己的长子,也就是袁大师的妹夫,郑垂去广西和老陆见面。
  他们的目的不问可知,自然是希望陆荣廷成为另一位张勋;反过来,老陆也想找一些名士来装点自己的门面。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1917年底的时候,郑孝胥和康有为同时“荣任”陆的高级顾问。
  他们两位当顾问也不是只拿钱不办事的,老郑找自己的故旧为陆荣廷在北京奔走游说,而老康则是旧桂系在广东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也许称为招牌更加合适。
  历史就是那么因吹斯听,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实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按照原本那条时间线上的历史进程,陆荣廷明年会乘着陈炯明和铁拳无敌翻脸的机会卷土重回广西。其中未必没有郑、康这两位的牵线搭桥……
  “……既如此,那就多谢两位先生的义助了。老陆我和月波先干为敬!”
  陆荣廷和谭浩明这么爽气,郑孝胥和康有为,还有一旁作陪的郑家大公子,郑垂自然也陪着他们喝了一杯。
  五人放下酒杯,相视一笑。此间主人老郑正要安排管弦的时候,有位下人走了进来,躬身禀报道:“老爷,亲家大少爷来访。”
  “亲家大少爷?”
  郑孝胥稍一琢磨就明白了过来,开口问道:“可是袁家大公子?”
  “老爷,正是。”
  “咦,他怎么这时候来了?!”老郑确认了拜访者之后立马下意识地瞟了一眼自己的长子。
  他这个当老子的自然知道郑垂和袁淑华夫妻之间的龃龉,知道得还很清楚呢。
  不过在他看来,他们郑家和他的长子可是一点错都没有啊。
  真要说起来,他郑某人乃是前朝名臣当今名士,而他的儿女亲家不过就是有点钱的乡绅而已。
  他肯点头同意自己长子娶袁淑华这个庶长女,那是已经很给袁家老爷子面子了好不好?
  再者说,他们郑家也没有缺了儿媳妇吃缺了儿媳妇穿,而是这个儿媳妇自己没本事镇压不了夫君的小妾,搞到最后只好负气回了娘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明是袁家对不起他们郑家,理应上门赔礼才是。
  莫非这位袁家大公子就是来替他妹妹登门致歉的?
  其实吧,我们袁大师和郑孝胥这位姻世伯在此之前是见过面的。
  我大清国崩了之后,上海、天津和青岛等地都出现了遗老圈子,上海的遗老以读经会的形式存在,名为“有恒心字社”,其核心人物正是郑孝胥。
  这个听上去像是洪门堂口的“读经会”,就是隔三岔五的一帮遗老带着他们的子侄女眷来到海藏楼,“言必尊王,附于经义。”。当年袁老爷子也带着自己长子参加过几次。
  要知道:“九零后”的袁燕倏就算没有被穿越,他也是一位新时代的新青年,哪里受得了这种玩意儿的摧残,来过几次之后就声称自己学业太忙拒绝参加。
  既然袁家大少爷如此不成器,那么郑孝胥自然对他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不过此时此刻那就不一样了……
  他沉吟了一下,向着面色有些古怪的郑垂道:“你去把鸿渐请到偏厅说话。为父稍后就来。”
  郑家大公子抱了抱拳,起身道:“是的,父亲……”
  “且慢。”
  说话之人正是南海圣人——康有为,他转头向老郑问道:“太夷(郑孝胥的字),来客莫非是那位近日名噪沪上的‘鸿渐先生’?”
  他口中“鸿渐先生”四个字说的那是阴阳怪气,明显是看不上我们袁大师这一号人啊。
  不等郑孝胥回答,南海圣人就自顾自地道:“如果真的鸿渐先生,太夷你何不请他过来一叙呢?老夫倒是也想结识一下这位名满中外的留美博士。”
  “这敢情好!”陆荣廷也抚掌道:“我老陆也想见一见连洋人都奈何不了的小袁。”
  “嗯……”
  老郑也没有多想,便点头道:“原来广厦兄和干卿兄想见我那世侄,这自无不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