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7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779

  袁燕倏心说,黎元洪和你老兄又不是自觉自愿推翻我大清的,而是被革命党逼的好伐。
  再者说,“黎菩萨”也不是一尊真的菩萨,辛亥之后他为了报仇也好,为了收权也好,在湖北杀了一万多“会党乱民”还不是你老兄的主意。
  “宋卿总统也时常和我说国家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说来说去总归是我们这些高居庙堂之人尸位素餐……”
  袁大师又心说,你们这帮人如果只是“尸位素餐”倒也好了,明明都是一些“虎狼之辈”好伐。
  “如今中枢正需要鸿渐老兄这样的贤才。所以饶某早就想与你深谈一番。想不到却被两位财神爷抢了先。而鸿渐老兄又一语惊人……”
  袁燕倏再心说,老子这是故意的好伐,就是省得你们这些高官来招揽。
  “乍听之下,饶某也和他人一样觉得有点荒唐,不过细思一番之后却有醍醐灌顶之感。就像鸿渐兄说的那样,中枢现在也收不到多少田赋,全都进了那些藩镇的腰包。宋卿总统也觉得搞实业才是王道。如果真能免除田赋,那真是自古未有的德政!”
  饶汉祥拱了拱手道:“而且鸿渐老兄只说了免税这个‘上策’,还没说这中策和下策呢。饶某愿洗耳恭听!”
  “推心则山雪皆融,握手则池冰为泮。”
  我们袁大师随口引用了一句饶瑟僧的名句,很是感慨地说道:“既然饶秘书长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袁某也不藏着掖着了。”
  “这中策和下策吗,其实是一码事,无非是程度不同罢了。”
第二百四十章
万里江山是沧桑,百年疏狂最袁郞(十一)
  “质含先生,正所谓沉疴猛药,乱世重典。当今中国不用猛药和重典的话是肯定不行的了。所以我的中策么……”
  我们袁大师刻意停下来喝了口茶水,再吃了口点心,吊了吊饶汉祥的胃口才淡淡地道……
  “友日!”
  “友日?”
  “没错,质含先生。袁某希望中日两国能携手奋进,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既不是田中义一写的而是一帮昭和参谋写的,也不是奏折而是外务省写给日本内阁备忘录的《田中奏折》里面有一句名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讲真,站在日本的立场上,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他们做得到的话。
  那么站在“支那”的立场上,这句话可以倒过来说:惟欲搞定东亚,必先搞定日韩;如欲搞定世界,必先搞定东亚。
  其实想要理解这一点,只需要读读政治学大师萨缪尔·亨廷顿的那本《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就行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界有些人真的把“文明的冲突”套用到了中美两国的头上。
  还记得这位非裔女士凯瑞·斯金纳吗?
  她在接受公开采访中说,美中之间的冲突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
  要知道,斯金纳不但是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而且还是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这么一位美国政府的高官兼专精政治学的大知识分子是随便说说的吗?
  然而袁燕倏对亨廷顿和斯金纳这类右派保守主义政治学佳的观点也不是太过认同,作为一位左派经济学学者,他当然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因为气候、地理、人文、历史这些必然或者偶然因素,地球上确实有好多种文明形态。但是在我们袁大师看来,这些文明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人类因应各种主客观条件发展出来,应对周围环境的社会运作模式。
  文明没有好的和坏的之分,只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而区别就在于,哪个文明最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哪个文明就是最先进的。
  那么生产力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当然已经不是小作坊生产方式了,也已经不是大工厂生产方式了,甚至都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独占生产链条所有端口的生产方式了,而是进入了全球化阶段。
  所以能适应全球化的文明就是后世最先进的文明。
  西方基督教文明从娘胎里面就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又因为历史发展得顺风顺水,难免有唯我独尊的心态。
  相比之下,东方儒家文明更为集体主义,也更容易包容所谓的“异己”。而且东方儒家文明老大,也就是赛里斯因为选择了马列这条“西化”路线,变得更为的注重集体利益。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是“解放全人类”的修正主义说法啊。
  按照亨廷顿的看法,日本文明是一种“孤独的文明”。因为它从本质上就缺乏与其他社会的共同性,带有西方文明基因的它既不能完全融入中华文明,同时,带有东方文明基因的它也不能完全融入西方文明,又没有其他国家具有与之相同的独特文化,这样尴尬的境地只能导致它的孤独。
  但是,但是,但是,在1922年这个时间点上,日本文明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挽救的办法吗,自然就是我们袁大师所说的“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是袁燕倏“原创”的,不过其思想,即“亚洲主义”早就有了。
  很多侵华派在早期都是亲华派,比如说石原莞尔,这位仁兄为了考察中国还在武汉装扮成苦力在码头打工,他的事迹比较著名就不用多介绍了。
  还比如侵华时多次组阁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父亲——近卫笃麿就是一个亚洲主义者,曾提出“东亚保全论”,主张建立日清同盟,创建东亚同文书院,目的亦在于反对欧美、俄国主导支配中国,推广亚洲主义。
  听他这么一说,饶汉祥紧紧地皱起眉头问道:“鸿渐先生,饶某想要见你是因为听闻你在花旗国交游广阔,尤其是在政经界颇有崇名。我还得知因为你的努力,花旗国上下对我国颇有好感。你怎么说到东洋人身上去了呢?”
  我们袁大师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位“通电王”这么“礼贤下士”,不是真的来听自己“上中下三策”的,而是想要通过自己和美利坚高层搭上关系。
  “质含先生,岂不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乎?”
  袁燕倏觉得自己闲着也是闲着,来了也是来了,不如“挽救”一下饶汉祥,还有他的后台黎元洪好了。
  这两位要是真的当了“亲日派”,说不定政治生命会长远一点。
  所以他苦口婆心地道:“西人不可信……”
  饶大秘书长很不开心地问道:“那日人就可信了?”
  “嗯,日人当然也不信……嗨,除了亲爹妈之外,谁都不可信。”
  我们袁大师摆手道:“质含先生,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西洋人除了想从我们身上蓐羊毛之外别无他求,最多无非就是想在边陲地带占上一些地罢了。”
  其实到了1922年,除了印度的那帮英国殖民者想要侵吞雪域之外,其他列强包括赤俄都对中国领土没啥特别大的兴趣了。
  “东洋人就不同了。他们人多地狭,又位于太平洋断裂带上,常有地震。”
  袁燕倏心说,明年就要来一场关东大地震呢。
  “他们日思夜想就是想在大陆上拿到一块新的领土啊……”
  闻听此言,饶汉祥勃然变色,“腾”地一下起身道:“鸿渐先——仁兄,你莫非想要说割地与日人?!”
  “质含先生果然聪慧!”
  我们袁大师一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样子,得意洋洋地道:“袁某这下策便是割……质含先生,你别走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万里江山是沧桑,百年疏狂最袁郞(十二)
  民国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六下午。
  帝都宣武门,石驸马大街,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季茀校长一再邀兄弟我来贵校演讲,袁某实在是受宠若惊,只好走了这么一遭……”
  前文提到,北大里面有个“浙江帮”。这帮人同时具有“北大同人(北大国文系)”、“太炎门生”和“浙江同乡”这三位一体的身份。
  就在今年,又有一位浙江老乡当了北女师范的校长,此君便是周氏兄弟的绍兴同乡兼同门兼好友,许寿裳(1884-1948),字季茀。
  顺便说一句,他的接任者便是我们袁大师无锡同乡,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在杨女士的任内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于是就有了那一篇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因吹斯听的是,许寿裳当上了北女师范的校长之后,北大浙江人全都当了这所学校的客座教授。
  袁燕倏到了北平之后立马和周氏三兄弟,尤其是这三兄弟的老大打得火热,因此便有了今天这番演讲。
  “在座诸位女士和先生想必知道世界知名大科学家艾斯坦是兄弟我的朋友。他这样的名人自然有很多演讲的机会,所以兄弟我有一次特意请教他演讲的诀窍。”
  “他告诉我如果演讲听众都是智商超卓的人物,他就谈物理和数学;如果听众是智商中等的人物,他就谈科技发展;如果听众的智商不怎么样,他就谈经济学……”
  台下听众发出了一阵轻笑声:“哈哈哈……”
  “哈哈哈……”
  袁燕倏也跟着笑了几声道:“兄弟我当时又问他了,阿尔伯特,那么如果我要给女士演讲呢?他想了一下回答说,除了生孩子之外,什么都可以谈哈哈……”
  “哈,看来这个笑话就不那么好笑了。其实艾斯坦先生还是很尊重女性的,兄弟我更是全心全意地支持男女平等的。袁某可以很骄傲地宣称自己就是一个Feminist!”
  “所以本场演讲的主题就是女权主义。”
  我们袁大师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再次朗声道:“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出现在法兰西大革命之前,当时法国有很多政治俱乐部,其中就有一些女性组成的。有一位名叫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的妇女活动家代表她的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
  “1791年,德·古热女士以《人权宣言》作为改编依据,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形式写出了《女权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在宣言的第一行她发向全体男性发问:“男人,你能公平吗?””
  “很可惜男人们并不能公平。在两年之后这位勇敢的女性被送上了断头台,罪名是‘幻想成为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而法律认为她是一个忘记了女性美德的阴谋家,因而要惩罚她’。同时女权俱乐部和社团被禁止,妇女也被禁止在公共领域参加革命活动,法国重回‘男性共和国’。”
  “在此之后,女权主义运动沉寂了整整一百多年,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才赋予了女性选举权。比较讽刺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英吉利,在1905年的时候还把主张男女平等的人关进监狱了。而到了1918年却不得不给予部分女性选举权。”
  “沙皇俄国是1917年,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兄弟我留学的美利坚是1920年……诸位女士,注意到了这个巧合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