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白垩纪(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555

  在距离那么远的地方开矿的事情他们这代人是别妄想了,唯一的希望是交给后人来完成。
  这样充满了畏惧情绪,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投降主义色彩的言论却获得很多人的赞同,甚至超过了半数,这让张晓舟既感到吃惊,又非常失望。
  钱伟、高辉和一部分国土学校的老师们据理力争,试图说服代表委员们。
  知识的传承没有那么简单,他们这批人就已经不得不正视书本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被迫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甚至是冒一些风险去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现实。而他们这些人起码还看过这些东西的实物,也知道这些东西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他们的下一代却根本就不可能有他们这样的认识,你怎么能对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红色的盲人描述红色是什么概念?仅仅是凭借书本上的文字、图纸和图片,要怎么才能让这些在白垩纪生长起来的新一代理解并且接受这些知识甚至是常识?
  好几个老师都直言不讳地告诉委员们,很多技术如果在他们这代人弄不起来,那或许就要等几百年,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弄出来了。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如果他们不能尽快解决铁矿的问题,等到远山城里的这些金属制品逐渐消耗、锈蚀,他们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许将不得不倒退回去使用石器或者是骨器。在他们这一代人之后,整个远山的幸存者也许将直接退化进入中世纪的水平。
  遗憾的是,大多数代表委员们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有些人并不理解他们所说的这些话,表决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超过五分之三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投票支持暂缓北进政策。
  他们的意见是,这样的事情肯定要做,但不是现在,而是条件成熟的时候。
  暂缓……张晓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样的话他很熟悉,在他刚刚进入研究所的时候,提出的许多研究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托词下成为了泡影。而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的项目不好,可行性不高,而是因为他的资历不够,或者是资源有限,必须向更有名望的研究员倾斜。
  以他此时在联盟的威望当然可以立场鲜明地强行推动联盟继续执行向北推进的战略,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接受表决的结果。
  当然,正在建设的那个中继站不可能做到一半丢下就走,人们将继续保质保量地把它建成,并将它作为联盟最北端的一个临时据点使用。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可以想见,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联盟将不再继续向北方投入更多的资源。
  “一群鼠目寸光的家伙!”高辉在会后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们以为龟缩在远山就能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了?就凭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只要再来一次虫灾这样的事情就能让我们全军覆没!我们现在就像是在激流中行船,不拼命向前划,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跌下悬崖死掉!”
  他能有这样的认识让张晓舟微微有些吃惊,但张晓舟更加明白的是,这些人代表的是联盟的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都负有远见,愿意持续地承受辛劳的工作,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当然可以硬逼着人们继续去冒险,去流血流汗,但如果不能说服他们,这样做下去的后果绝不会有多好。
第六百六十三章
农本(上)
  “大家都太累了吧?”
  当一天结束,张晓舟和李雨欢说起白天开会的事情,她突然随口这样说道。
  “太累?”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一年多的时间,要么就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要么就是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都不得闲。”李雨欢一边收拾床铺,一边说道。“别的我不敢说,就农业这块,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觉得丧气,也不像之前那么肯干了。”
  “这是怎么回事?”张晓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她的话吸引了过去。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关注城南开垦土地的进展和城北第四座木城的建设问题,要有多余的精力也是在考虑探险队失踪的事情和向北面一步步开拓的事情,联盟内部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还真的不知道。
  “也没有那么严重。”李雨欢看到他紧张的表情,笑着摇了摇头。“只是我的一种感觉。”
  “你说给我听听。”张晓舟依然坚持。
  李雨欢并不是那种很八卦到处打听的人,如果她已经感到了不妥,那问题一定已经不小了。
  李雨欢看了看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如果来到这个世界的是一群农民或者是工人,情况或许要好的多,但事实上,联盟此刻幸存下来的成员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城市居民,要么就是娇生惯养的学生,还有就是以收租为生的村民。康华医院当初收拢了一批工地上的建筑工人,这些人是能吃苦的,但人数毕竟太少了。
  大多数联盟成员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从事都不是重体力劳动,而是商业、服务业之类的工作,即便是像钱伟这样的工人,也更多的是从事劳动强度不高的技术工作,而非体力劳动。
  他们首先要渡过的就是体能上的难关,但这并非最大的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前方永远都有看不到尽头的工作在等着每个人,而日子却永远也看不到变好的迹象。
  每一季收获都只是勉强够一家老小吃喝,每次当他们稍稍有些积蓄,觉得接下来也许可以轻松一下,接踵而来的要么是旱灾,要么是洪涝,最后干脆是虫灾。
  好不容易积存下来的粮食再一次消耗殆尽,许多人不得不又一次吃起了树皮粉和蕨根粉。
  在辛苦工作了将近一年之后,他们的生活竟然又回到了最初,除了稍微太平了一些,可以说丝毫也没有进步。
  那他们这一年日复一日的劳动,意义究竟何在?
  许多人的精神因此而变得麻木了起来,既然前方永远都是数不尽的苦难,那现在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地去劳动又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人直接说,既然都是吃树皮粉,那还种地干什么,反正周围这么多树,几辈子都吃不完的,与其受那个累,不如活得轻松一些。
  张晓舟的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这可以说是对于联盟过去所有工作的一种全盘否定,一股郁郁之气渐渐盘踞在他的胸口,让他憋闷得难受,李雨欢看着他的样子,不知道应不应该继续说下去。
  “没关系,你继续说。”
  大多数在以前那个世界的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八个小时,而且最苛刻的老板也不可能要求自己手下的员工一刻不停地干活,总有机会闲聊、喝茶看报纸、偷空上上网看看手机,没事上个厕所,几个人出去抽根烟放松一下,下了班回家做饭上网看电视,有时候还要约着出去吃顿饭、看场电影、唱唱歌、运动健身放松一下,少数人也许面临加班到死的情况,但在远山这样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城市,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压力其实并不大。
  但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日子。高温酷热的天气,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而最让人们无法忍受的,还是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劳作。没有人逼你,但你要想活下去,就得一刻不停地干活。
  “我们大力推广的玉米和番薯的种植方法也许根本就错了。”李雨欢迟疑了一下,把存在于自己心里很长时间的一个想法说了出来。
  张晓舟果然非常不解。
  “现在人们感到极端劳累,最大的问题就是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一次次地拉网,撤网,清理排水沟,否则的话,就很容易腐根、倒伏,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但这样做的劳动量太大,长期执行下来,几乎没有人承受得了。”
  其实最适合他们所处的这种高温多雨环境的农作物是水稻,但经济开发区能找到的都是已经被碾过之后损伤了胚芽的米,找不到没有碾过的稻谷。
  番薯和玉米在之前那个世界都被称作耐旱耐涝的农作物,但所谓耐涝也是有限度的,他们现在所生活的这种环境,已经不是耐涝能够解决,而必须是水生植物才有可能适应的范畴了。
  为了让番薯和玉米能够活下去,他们不但采取了起垄种植的办法,还用在农田上方拉网的方式将水滤掉,简单的形容,就是人为地搭起一个个中间高四周低的棚子,用塑料或者是其他不透水的东西编织成密密的网,利用坡度和这些东西的不透水性让大部分雨水流入排水沟,少量落入田间。
  从网眼撒下的光线能够保证农作物最基本的光合作用,但要起到防雨的作用,这些网的必须保证一定的密度,如果不在雨停之后及时把这些网撤掉,就无法保证足够的光照,影响产量。
  但他们所处的这个地区的气候非常恶劣,正午时如果不下雨,炽烈的阳光足以把番薯和玉米的叶子烤焦,这又逼得人们必须再一次把网拉起来。
  当然也有人承受不了这样的劳动量,直接挂着网不撤,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因为严重缺乏光照,产量还不足正常水平的十分之一。
  远山周边的区域有时候一天要下三四场雨,这也意味着,从事农业的人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不停地拉网和撤网。大多数人其实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劳动量,一天当中顶多挂撤两三次,但这也已经是很大的劳动量。
  过去农田的面积小,人手多,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大,这样的日子大家还能坚持下来,但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已经让很多人都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了起来。
第六百六十四章
农本(中)
  李雨欢所说的情况是张晓舟从来没有意识到的。
  他不止一次地参加过田间的劳动,事实上,他对联盟所有的高层都有要求,在空余的时候决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喝茶偷闲,只要有条件,每周都应该找一个殖民点参与劳动,借此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避免工作与基层脱节。
  但这样的话却没有人对他说过。
  在他看来,拉网撤网虽然麻烦,劳动量其实并不大,一两个人做这个事情当然不太容易,但三四个人配合的话,做起来其实是很快的。人多的话,拉开或者是收起一亩地上的网,总共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也正是因此,当更多的事情压在他的头上后,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对这样的现状进行修改。
  “事情当然不多,但每天都要来上这么三四回,有时候甚至是五六回,而且是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要这么做下去,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小事情了。”李雨欢本来也只是随口对张晓舟说说这个事情,但说着说着,她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了。
  “现在城北普遍是一个人一亩地,有些生产队工作做得好的,甚至已经到了每个人两亩地。做这个事情一个人干不了,至少得要三个人。就算是手脚麻利的那些人,把一亩地的网铺开也要将近十五分钟,收的时候当然要快得多,但加上来回走的时间,起码也要五分钟。那来回一次就算二十分钟,三个人就算是三亩地,弄一次就是一个小时。一天就算是来三次,那就是三个小时了,可地里的活又不止这些,还要修整排水沟,锄草,捉虫,积肥施肥,现在还要自己做土农药,再加上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你算算看,一天下来有几分钟可以休息的?可大部分人的手脚没那么快,弄一亩地起码要花半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干这个,有时候这边网还没收完,那边雨又下起来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对人的心气影响太大了。”
  “这个事情你得让我想想。”张晓舟最终说道。
  结果他又是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他就把联盟各个部门,尤其是与各个生产队和殖民点接触多的那些部门的负责人都集中了起来。
  “这事确实存在。”好几个人都承认道,但他们也都没有把这个事情当做一回事来考虑,毕竟,整个联盟都没有几个人懂怎么干农活的,即便是有一些农民,他们也没有在这样的气候下种过地。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做出过改进的尝试,但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联盟出面,受损的代价不是个人能够承受的,那几个人捣鼓了一番之后,自己家的地不同程度地减产,结果他们也就放下了这样的念头。
  反正人人都这么做,而且这样做也证明了是能够在当前的情况下获得最高产出的方式,那照做就行了呗。
  这几个试图做出改变的人甚至成了不跟着联盟脚步走的反面例子,被拿出来批评了好几次。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晓舟只能叹了一口气。
  昨天晚上他想了一个晚上,最终的想法是,这样的做法必须做出改变。
  联盟现在推广的种植办法也许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最高亩产的方法,但很多时候,最好的办法未必就是最合适的办法。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在内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肥料,农药,种子都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条件,现在都可以说是很恶劣。
  气候条件自然不用说,他们之所以采取现在这种繁琐的做法,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弱气候的影响。农药只能用土农药,费工费力不说,效果也只能说是勉强过得去。至于肥料,目前只有农家肥和草木灰,用量大,效果差,远远比不上化肥。
  唯一可以说得上不错的只有种子和土壤条件,但随着一季季的收获过去,土壤的作用显然也在逐渐变差。
  他们目前所用的这种玉米种子的理论产量是八百公斤,按照李雨欢的说法,以前在农药和化肥的作用下,这种玉米种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五百五十公斤,而他们现在的平均亩产是两百六十公斤,最高亩产也只有三百一十公斤。
  各种现状决定了,他们就算是投入再多的精力,再怎么蹦跶,能够达到了最高收入也就是这样了。而要把亩产从两百六十公斤提高的亩产三百一十公斤,其中要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真心让人感到得不偿失。
  而番薯的情况也是如此,番薯在种植过程中要投入的劳动量甚至比玉米还要多,而且番薯最糟糕的一点就是,比起玉米,它很容易因为雨水太多而烂在地里,也很难保存。不管是晒番薯干还是提取其中的淀粉做粉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保存,在这样湿热的环境下,它们很容易就会发霉或者是发芽。
  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为之,干脆想办法尽可能减轻每亩地所要投入的劳动力,广种薄收呢?
  按照现在的办法,一个人照料两亩地就已经是极限了,即便是累死,种植一季玉米的收入也只有六百二十公斤玉米。但如果能够找到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的办法,让一个人能够照料十亩,二十亩,甚至是五十亩土地,能不能让收成变相地提高呢?
  他们现在当然还没有那么多土地,但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穷尽的,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想要开发出多少土地都没有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5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