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851


又恬不知耻地讲朝廷大军与贼人大战时,若无登州兵马在后方牵制大半贼军,让贼人不敢放手施为,早就打到了东京城下。
徐经略副使公然指责朝廷此举短视至极,令忠臣义士寒心,警告登州若败,京东东路将无一兵一卒可为朝廷牵制贼人。
待那时,贼人统合京东东路一地民力,再全力向西,天下还有何人可挡?
随着一道道急奏传到东京,登州局势急转直下的图景展现在了大宋君臣眼前。
实话说,这件事上,朝廷确实做的有些不地道。
之前为了诱使徐泽出兵,赵佶命张邦昌和田庆隐瞒了很多重要信息。
既没有告诉徐泽官军屡战屡败,把贼人养得好肥的真相,也没有说明朝廷为了招安李子义,付出海量钱粮物资的事实。
只是画了好大一个饼,特许徐泽战时行遣一切事务,但那也要登州兵马打败了贼人,收复一城,才能在这一地行遣这些权力。
其实,大宋君臣们的本意,就是让徐泽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头脑发热,透支登、莱两州的战争潜力,以一隅之地对抗坐拥半个京东东路的贼人。
让双方不断拼消耗,最好是彻底打烂整个京东东路。
而朝廷则在这个时间里,迅速平定内乱,再在贼人的外围广修寨堡。
最终,京东东路不管是谁胜谁负,民力耗损殆尽后,威胁性自然就会大降。
任谁凭借民生凋敝的一路民力,都没法和举国之力修寨堡打阵地战的大宋比消耗。
可是,李子义部实力急剧膨胀,登州兵马与之相比确实落后太多。
莱州这么快就沦陷了大半,贼军恐怕马上就要攻入登州境内,登州虽被徐泽经营多年,百姓殷实,民风彪悍,战争潜力巨大。
但以一州之地,对抗精兵强将无数的贼军,恐怕真有快速败亡之危。
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徐泽可以败,但不能这么快就败。
在朝廷没有剿灭内乱,完成对京东东路的布局,李子义部没有遭遇重大打击实力大减,京东东路没有打烂之前,徐泽不能败!
派兵支援,肯定是不能派兵支援的,官军已经被李子义打怕了,派再多兵马上去也打不过贼人,何况宝贵的兵力还要用于平乱维稳。
而且,李子义、徐泽都是朝廷任命的正牌经略副使。
他们可以狗咬狗,朝廷却不能亲自下场拉偏架。
不然的话,落贼人口实,再找朝廷的茬,麻烦可就大了。
最终,天子拍板,火速支援登州六十个指挥的甲械和相应的粮草。
另外,再给徐泽送些锦缎和瓷器,以示朝廷不忘忠臣之意。
之所以送锦缎和瓷器,是因为这几战打下来,花钱如流水,即便富庶如大宋,暂时也没钱了。
第四十九章
没有荣誉感的废物
朝廷所知道的京东大战,自然是徐泽想让朝廷知道的大战。
实际上,在京东东路,同舟社与红五营的确在进行一场“大战”。
但敌我双方的攻守之势,与朝廷知道的刚好相反。
传到东京的急奏,全是徐泽提前编好,再由留守之罘湾的秘书按时发出。
尽管京东数州早就被红五营拿下,实际也就是在同舟社手中。
身处局中,很多聪明人也能猜到同舟社和红五营之间有某种联系。
但吃相不能太难看,必要的“管辖权更替仪式”必须要走。
不然的话,会为日后的管理埋下很多隐患。
官匪不两立,这种管辖权更替仪式只能是战争形式。
优秀的统帅总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时刻把注意力放在战局变化上。
而不是看菜下饭,朝廷不给好处就不打仗,给多少好处就打多大的仗。
徐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优秀统帅之一,所以,在张邦昌、田庆到达登州前十天,他就安排同舟社出兵了。
趁着红五营贼军在徐州与官军对峙的时机,登州兵马再出莱州,直下北海。
贼军此时大部抽调到了沂州南线,北线空虚,守城的贼军见官军盛荣,不敢对抗,立即开城而降。
仅仅用了三日时间,同舟社就收复了潍州全境。
两个月之内,潍州四次易手,局势变化太快,让很多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大部分时间里依靠本县弓手防守的昌乐县,就出了点小状况。
弃暗从明的献城义士们喜迎王师,再次上演了痛诉贼军种种罪行的戏码。
义士们的行动成功引起了随营军法官康达的注意,其人非常重视此事,对这些人的口述做了认真的笔录,并第一时间上报给了宪曹曹首周畀。
因义士们反映的情节很严重,周畀不敢擅自作主,又上报给了徐泽。
徐社首翻了翻满是漏洞的供词,当即作出批示:
由法曹、监曹和宪曹组成专班,严查此事,一查到底!
经过数日时间紧张地调查,基本可以确认绝大部分的控诉“罪行”纯属捏造。
乐昌城头的不倒翁们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有相关法规惩罚他们。
不过,这些供词中,并不全是捕风捉影之词。
诸如有“贼军”借口搜查细作而擅入民宅敲诈主家,或以公务为名向百姓“借东西”不还,又或者肆意打骂有细作嫌疑之人等等问题,就确有其事。
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余的贼军,甚至朝廷的官军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
不然怎么叫贼过如梳,兵过如篦?
不做恶事的贼军,叫什么贼军?
但对同舟社来说,就是大问题。
即使假扮贼军,那也是同舟社的贼军,也要执行同舟社的军纪。
军纪、军魂的塑造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毁掉它,却只需要在一些小事的放任。
在执行军纪上,徐泽一向是从严从重处理的。
这件“小事”闹大,真不怪康达、周畀小题大做,他们就是做这事的,不敢不严。
其实,问题远不止这些,也不光出在乐昌县一地。
同舟社军队这段时间扩张太快,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军纪整体上是在下降的。
而分散驻扎,以及长时间、高强度的行军和作战任务,也很考验部队的韧性。
就算朝廷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制地位,官军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战斗力也明显比同舟社要弱很多。
将士们和官军作战时,实际是流汗多,流血相对较少。
但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就算死的人少,那也是死。
大无畏的人永远都是极少数,眷念生而畏惧死才是人之天性。
面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掉的压力,有些人逮着机会就想放纵一把,
少数头脑不清晰的军官也对这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还美其名曰“激励士气”。
军纪松散是一方面,还有因为接连吊锤朝廷的军队,导致官兵信心爆棚,盲目自大的问题。
官兵中,尤其是在一些中高级军官中间,“打到东京去,同舟全天下”的言论,有不小的市场。
受大战胜利的鼓舞,政务系统中,也开始出现一些激进的声音。
与官兵们希望建功沙场,不断扩大地盘和统率兵力的直接粗暴不同。
政务系统一直都因为人才紧缺,任务繁重而压力巨大。
大战胜利后,同舟社实际控制的州县扩张了几倍,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面对人才紧缺的压力,有人便建议,是时候提出同舟社的“政治纲领”了。
只有表现出取赵氏而代之的气魄,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投靠。
就算不建国造反,至少也要开科取士,以缓解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