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851


从梁山组建开始,同舟社不断成长壮大,
并结合不断壮大的现实,数次进行调整组织,遵循的都是这一规律。
现在,社首亲口承认京东东路的形势彻底改变,
是否意味着,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
相对应的,始终紧盯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同舟社,是不是也应该调整工作目标?
如此说来,之前那些激进的呼声得到社首的认可了?
可是,文武官员的建议并不一致,甚至还有些相左,社首会倾向于哪一边?
坐在台上的徐泽,自然看到了众人精彩的表情变化。
“李子义!”
“属下在!”
突然被社首点名,李子义赶紧起身,心里莫名有些慌张。
“坐下讲,子义,我且问你,当初你为什么要上山?”
“属下就是被毛太公逼迫猎虎,害得家破人亡,活不下去了,才一气之下杀了毛太公一家落草。当时,只想着活下去,哪个逼我活不下去,我就杀了谁!”
徐泽继续问:“现在呢,有什么抱负?”
“现在,子义现在就想跟着社首社首打天下。”
这段时间,李子义之名传遍大宋,风头早就压过徐泽,成了大宋头号反贼。
但其人在同舟社内部资历很浅,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名声,
名声越大,他反而越发谨慎,说话多了一些顾虑。
李子义见社首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心中一慌,接着道:
“还有,还有就是娶几房妻妾,置一份大大的家业,传下去。”
徐泽点点头,李子义有心事,他很清楚。
换任何一个人背负了超越自己能力和贡献太多的名声,都难以安宁。
徐泽最初的没想中,就没有想过让李子义背这么重的包袱,
因为这对他本人不好,对同舟社也同样不利。
只是大宋脱节又不断加注的应对措施,推动战争形势不断升级,
让徐泽不得不借“李子义”之名,将事情越闹越大。
但这事靠时间就能慢慢化解,没必要过度在意,越在意,李子义的压力越大。
“康狸,你说下!”
“俺兄妹八个,饿死、病死了五个,梁山办运动会,俺爬杆得头赏奖了三石粮,一家人吃了第一顿饱饭,从那以后,俺就下定决心,要上梁山,这辈子再不饿饭!”
康狸的话更朴实,唤醒了众人沉睡的记忆。
张雄便想起了当年“一顿八碗饭一碗肉”的怨念,褚青则记起了徐泽上山前惶惶不可终日日的生活,而宗泽,也在怀念了幼时与随长兄下地劳作的日子……
时间过得太快,同舟社的步伐更快,
在匆匆追赶同舟社的步伐中,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初衷和走过的道路。
康狸接着讲自己的抱负。
“俺现在就想着有一天,能带一支舰队,为社首征战四海。”
“好!”
第五十一章
从龙之功
徐泽没有再问其他的人,因为没有再问下去的必要。
康狸的回答稍微靠谱点,李子义则明显带着自污藏拙的味道。
人心是会不断变化的,人性更是极其复杂的。
绝大部分的聪明人都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很多想法本来就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其中也包括他徐泽。
“你们愿意跟着我,是相信徐泽能在这即将到来的乱世里,带你们保全性命,并且再进一步,既富且贵,博一个好出身。”
大宋百余年的内忧外患和变法图强的现实,让义利统一,谋求功利的实用思想有了很大的市场。
时人并不讳言自己的功利之心,宋押司经常挂在嘴边的“博得个封妻荫子”,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让某个人当众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有些难,
但如果所有人都有小心思,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表露了。
所以,徐泽的话说完后,相对含蓄的文官只是微微颔首,
武将们则已经喜形于色,期待着社首接下来的讲话了。
在众人期待的眼光中,徐泽起身,走向台前。
“诸位尽管放心,同舟社走到了现在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以后必然是要建国的。待同舟社事业成功,在座的,都少不了一份从龙之功!”
从龙之功!
所有人全部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徐泽。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终于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了!
对一心想要博取“从龙之功”的人来说,确认了社首的抱负,自然是兴奋不已;
以同舟社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担心社首大胜后忘乎所以的人,则是心如火燎;
而罗仲彦、陈规、关胜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社外人士,却是面如死灰。
造反的人不可怕,大宋立国这么多年,造反就没停过,但是,谁成事了?
可怕的是徐泽这种明明有造反的能量,还要藏头露尾,真能造反成功的枭雄。
以同舟社展现的可怕力量,若是徐泽公开举起反旗,大宋还有谁能阻拦他的步伐?
徐泽站在台前,将众人的神情变化尽收其眼底。
统一思想太难了,靠一个人的能力,统一整个组织的思想更难。
“老五当初只想活下去,现在闯出名声了,就想娶几房妻妾,置一份大大的家业;康狸最初也只想再不饿饭,现在就知道‘要官’了,还想着带一支舰队征战四海。”
“哈哈——”
众武将当然知道社首是故意调侃二人,至少现在的同舟社内,还没人敢公开要官。
“每个人的抱负,都会随着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做人下人时,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变成人上人;等做了人上人,又想当更大的官;官当大了,还想封妻荫子;封妻荫子了,再想公侯百代,与国休戚。”
静!
更静了!
因为,徐泽赤裸裸地讲出了大部分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提着脑袋造反,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做人上人么?
但社首这话明显只说了半截,很不对味。
是哪里错了?
“宗曹首,自秦汉以来,哪朝比本朝更安定?”
宗泽饱读诗书,这个问题自不用多想。
“回社首,并无!”
徐泽目视其余人,众人皆认可宗泽这个答案。
不同于后世的偏见,宋人的确羞愧于大宋富庶远迈前朝,
却始终打不赢夏、辽两国的窝囊,也怀念前朝的强大。
但为了怀念前朝的好而否定本朝成就的思想,在大宋是非主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