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851


等他不在之后,这支军队退化是迟早的事。
见众人差不多消化了刚才的讲解,徐泽继续。
早期国家建立后,战争形态已经与之前的部族争斗大不相同。
在频繁的战争中,作战勇猛的军人可以得到大量的俘获,已经彻底脱产,成为了不耕不种的军功贵族。
军队的专业性越来越高,有了必须长期训练才能精熟的车兵、弓手等专业兵种,昂贵的战车、兵甲更不是普通人能够负担的天价开支。
当“兵”打仗不是负担,而是特权——属于“士”阶层的特权,战争的荣耀和俘获也基本属于职业化的军功贵族。
军功贵族们一方面不断鼓动国家发动对外战争,以获取更多的俘获,满足自己的贪欲。
一方面又私藏自己的杀人技巧和战争经验,将其总结为系统的战争理论并传给子孙后代,以维持自己“高贵的血脉”。
这个阶段,因为生产力相对低下,国家能够直接管控的范围很小。
大部分国家的收入只能维持少量的常备军,打仗主要依靠脱产的军功贵族。
而作为回报,国家则分封给各军事贵族大量暂时无法有效治理的土地和人口,以保障其专心训练,遇到战争时响应征召,此即为封建征兵制。
由于每个国家的土地和人口都有限度,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必然要发动更多的战争。
随着国家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的烈度不断加剧,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战争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灭亡对方。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征兵制因为层层分封严重损耗国家的组织力,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的战争形态需要。
在灭国的巨大压力下,各国除了尽可能扩大征兵范围外,还广泛采用募兵制,魏国的武卒、齐国技击、赵国异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这个阶段,是军事思想和军制变革迸发的时代,涌现出了众多的军事大家。
但本质上讲,所有的人和事,都服务于一个目的——更有效的杀人!
都是为了集中资源,进行更深入更彻底的战争动员,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送上战场,去杀死敌人,或者,毁灭自己。
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让所有参战的势力都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初衷,只想灭亡对方,最起码也要不被对方灭亡。
募兵的发展,使得作战主力由高度职业化的“昂贵”车兵向更“廉价”的步兵转化,作战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逐渐变成了其他人也能参与其中的“生意”。
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国家其实不可能全部承担募兵的重负。
需要长期训练的军事贵族和需要大量钱财的雇佣兵,都不能满足剧烈的战争消耗。
于是,又诞生战争动员的终极形态——役兵制。
所谓役兵,即是劳役、兵役相结合,在役为兵,役罢则为农。
作战任务转了一圈后,终于由贵族手中的“特权”,回到了普通人手里,变成了世代背负的“义务”。
秦国完成商鞅变法,最早建立了耕战一体的役兵制。
自此,战争真正失控,进入了“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阶段,彻底变成了“率土地而食人肉”。
秦汉以后,不管是汉末广泛流行的私兵,还是起于北魏的府兵,抑或唐末至今大行其道的亲军,都没有跳出这个大圈子,皆是征兵、募兵、役兵三种形式之间变化和组合,反复做文章,实际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社首的授课戛然而止,留给众人无尽的想象。
为很多人着迷的战争史就这样被社首扯下了遮羞布。
原来,一切高深的军制就是这样简单,一切的复杂变化都是为了利益,一切强大的军队都是为了杀人。
难怪很多曾经盛极一时的军队,最终会失去战斗力——还是为了利益。
要么得到的利益太多而腐化,手越深越长,最终变了味;
要么因为失去利益保障,而丧失征战的动力。
杨喜又想到了社首布置的三个“为何”,社首的授课到一半时,他似乎触摸到了什么,偏偏听完后,又更加迷茫了。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状态,能到这一步的,都不简单,自然会带着脑子上课。
在众人期盼中,徐泽却直接宣布下课,并布置了今日的思考题——
如何才能让军队维持严明军纪和强大战斗力的统一,而不是因人而废?
第六十八章
从哪里来
军官轮训队名为“轮训”,可训练并不多,反倒是用在学习、讨论和撰写学习心得上的时间不少。
这种安排实际上比单纯的训练更“磨人”,因为训练的累只是一时,而听课时要全神贯注,课后的讨论和心得更是要挖空心思。
为了节约时间,轮训开始后,徐泽便将办公地点搬到了军营内,即便如此,除了吃饭、授课和几次大讨论外,众人也很难见到社首。
徐泽其实很希望能像当年一样,亲自组织众人讨论,以促进众人消化授课内容,并更加真实的掌握官兵思想动态。
可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同舟社如今的局面早非梁山和之罘湾时代可比,统缆一切工作的社首非常繁忙。
徐泽即便待在军营内,也没法与众人一同作息。
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在处理公务,制定各类工作计划,指导秘书们根据自己提供的大纲编写各种教材,等等。
除了一些重要的讨论亲自组织外,徐泽只能选择出思考题“折磨”受训学员。
在第一课中,徐泽赤裸裸地揭露了自古以来所有军队的特性——杀人。
更强的军队,其实就是更有效率的杀人组织,就连最差的军队也精于“本职”——在战场上表现再差劲,也不影响他们杀普通人时的狠辣。
课后,徐泽布置了一道近乎无解的思考题,确实拦住了所有人。
康达想从杨喜这里获得灵感,但杨喜自己也很迷茫。
别看军中厮杀汉个个五大三粗,但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想法,没人会是傻子,真傻子当不了统帅。
要么如大宋这样打压军汉的社会地位,限定军将的权力,掣肘军队的作战。
结果,只是让军队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却也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严明军纪更是无从谈起。
要么就如大唐那样充分放权,刺激军士的欲望,释放军队的野性,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如此以来,似乎又回到了开班式的三个问题上。
其实,几个问题看似一样,但还是有不同的。
问题即是方向,社首在问题中已经给出了提示,只是众人还抓不住关键。
轮训期间,作息时间一如一线部队,熄灯后,答题就只能在课堂内进行。
结果,当晚,课堂内的灯亮到了很晚,所有人都为了答题而绞尽脑汁。
次日大早,睡眠不足的集训学员被紧急集合的号音吹醒。
这种“突袭”对于众人来说根本不在话下,迅速集结完毕后,队伍被周畀直接带出了营。
军营以东三里地,一片成熟的稻田里。
早起抢农时的农人已经在田里忙出一身汗了,社首正带着两名亲卫在其中一块稻田中割稻子。
学员们皆有眼色,赶紧起卷裤腿下田干活。
农活熟练的拿起竹篓中的镰刀便割稻子,不精此道的则围着稻簟脱粒。
社首所在的稻田并不大,七十多人的队伍在这块小田里根本展不开。
徐泽对这一片仿佛很熟,当即分派任务。
邓尤带四个人,去田石牛家帮忙,就是那边两个人割稻子的那家;
康达带五个人,去周犊子家帮忙,打光背的那个就是;
马扩你们几个手生的,别在这里耗着了,去那边给田进益家拾穗去;
……
前段时间,拓州县的共建会组织同步铺开,尽管同舟社之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徐泽仍是很不放心。
登、莱两州的共建会是在长时间的渗透后,逐步搭建起来,有非常稳固的群众基础。
这是个绝大部分百姓终其一生都不出十里活动范围的时代,登、莱两州共建会闹得再红火,也只限于这两州八县范围之内。
哪怕是隔得最近潍州百姓,即便是听过了同舟社、共建会的传说,也没人会当真。
战争形势的剧烈变化,让群众基础还没成熟的密、潍、沂、青四州落入同舟社的掌控,快速铺开的共建会一步到位是绝对不可能的,中间肯定会有反复。
扎根最基层的组织也最容易变形走样,即便是后世党坚强领导下的各地村委会,都没法做到一步到位,徐泽更不敢做这种美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