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851


第九十章
即将起飞的武大
武大郎确实找对了人,张横迫于经营压力,这两年一直待在辽东维持生意,稔熟各地情况,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活地图。
攫欝攫。张横有意拓展业务,刻意接触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对这些人的需求自是比较清楚,交谈中便投其所好。
其人不仅对辽东各地的交通、客流等经济情况了如指掌,还对各地风土人情、特色产业也如数家珍。
甚至,张横还猜到武大郎远来,身上现金不会太多,贴心的为他指明同舟银行辽东各分行所在位置。
武大郎做了几年生意,早就历练出来了,这些信息即便张横不告知,他稍一打听也不难掌握,但身在异乡,难得的是对方这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热情。
有了张横这番介绍,武大郎对开拓辽东一事心中已经有了谱,暗想自己是来对了,与对方的关系也迅速拉近。
饭毕,张横去会账,武大郎便没有抢着要自己结,其人这几年生意做大,眼界随之开阔,做人做事再不如原本那般小家子气,行止早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一顿酒吃下来,武大郎已经坚定了与张横加深交往的想法。
两人的兄弟都在军中,平日里结交却不多,也不方便交往过密,自己这做兄长的在生意上交往却是不过分,以后多的是礼尚往来,不急这一次。
其实,武松和张顺对自家兄长做生意虽不反对,但都强调不要打自己的名号。
二人皆清楚社首的要求,不敢在这事上有丝毫的情面。
武大郎来陌生的辽东开辟新市场,当然不可能只身一人,他还带了六个准备做分店掌柜的徒弟。
其人担心辽东物产稀缺,随身带了一些开店所需的物事,大包小包的一大堆。
张横之前已经安排自家伙计陪他们在吃饭,二人吃完酒,回到张氏航运社时,众人也都吃完了饭,已经在商社外候着了。
辞别张横,武大郎由其伙计陪着,入城寻了落脚客栈放下随身物事,又去客流密集的几条街道踩点。
忙到此时,天色已晚,众人之前连续乘船,颇为劳累,乃回到客栈下榻休息。
次日早饭过后,武大郎带着徒弟就昨日有意向的几处位置,分头上门找房主谈门面购买或租赁之事宜。
事情很顺利,有两处的房主有出售意向,武大郎综合比对后,选定了城东的那处房产。
其人来辽东前,因不大清楚本地的经济情况,不好估算开店所需开支,特意多准备了一些钱。
出门在外财不露白,钱多了放在身上不方便也不安全。
从京东路出发前,武大郎便在诸城同舟银行兑换了几张银票,随身只带了很少的散碎银子和铜钱,供坐船和途中宿食用。
事情既然有了眉目,武大郎性子急,便不再耽搁,赶紧到同舟银行平南县分行换了钱,随即与房主谈妥购房事宜后,趁热打铁,当日又到官府办理了房产过户和营业执照。
武大郎这几年追随同舟社的脚步,开了不少分店,早就习惯了开店前先办执照的流程,这不仅是同舟社的制度要求,也是法律保障。
万一以后与街坊起了纠纷,或者有不长眼的泼皮借口在面点中吃到苍蝇老鼠之类的东西闹事,都可以请当地官府出面主持公道。
赵宋境内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全国的物资和商品向少数城市和地区过度集中,各地都有很多排他性质的行会组织,严重影响全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虽然京东东路不在这“少数城市和地区”之列,行会势力相对薄弱,辽东更是几无行会组织。
但徐泽始终没有掉以轻心,从主持开发之罘湾开始,他就一直不遗余力地铲除行会势力壮大的土壤。
同舟社大改组后,商曹也一直秉承社首的指示,制定“大调控”和“大市场”战略。
一方面,通过官府政策引导,取代行会组织的作用,以“有形的手”对治下经济宏观调控,避免资本的无序竞争;
另一方面,又开放市场,减少官府对市场的过度盘剥,以“无形的手”进行经济基础性调节。
同舟社治下各地市场相互开放,城内不设行会,沿途不设厘卡,并严厉打击敲诈勒索商贾的行为,创造如此宽松环境的结果,自然是同舟社治下经济比之赵宋更有活力。
若是在赵宋治下,像武大郎这样的外乡人跑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店,仅仅各种保护费都能收得你怀疑人生。
武大郎在平南县待了六天,第一家分店正式开张后,其人便带着剩余的徒弟赶往下一站保州。
同舟社京东-辽东一体化发展大战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让大量的京东人跑到辽地寻求商机,辽东人来京东发展的也不少。
无数像武大郎这样的人乘坐海船南下北上,追逐自己的发财梦。
对这些大胆抓住商机的商贾来说,这又是一次能够“站在风口上”的莫大机缘,但对这一战略的决策者徐泽来说,这不过是同舟社大战略中的很小一环而已。
京东-辽东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一体化,更是政治、文化等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体化,而且,也不只限于京东和辽东两地。
享受同舟社优惠政策的行业不仅有特色餐饮,还有服装、建筑、文娱、畜牧等行业。
武大郎在徐泽的“指导”下,开发出的各种新式面点,配合辽东的奶、海东郡的糖,已经在京东地区展现了其极强的适应性,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相信要不了多久,高丽、金国的贵人们也将以能吃到武氏面点为荣,武大郎已经“站在风口上”,即将起飞了。
在徐泽的构想里,同舟社将用一两代人的时间,逐渐缩小辽地以至金国、高丽等地区在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宋地的差距。
若干年后,同舟社治下的百姓,说这一样的话,吃着同样的美食,欣赏相同的剧目,文化上才能逐渐趋同,这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第九十一章
四大改革目标
京东大战期间,为了适应规模不断扩大的战争需要,同舟社军队大扩编,由战前的万余人暴增到战后三万多。
历次整编,都有大批旧军队官兵被淘汰,其中大部分以表明红五营接受朝廷招安诚意为由,还给了赵宋朝廷。攫欝攫
即便如此,剩余的人数依然不少,再加上京东各地没来得及反抗,就被同军接收的厢军,总数有上万之众。
这么多的旧军队官兵就算再拉垮,也是活生生的人,是可改造的对象,就不能不给他们活路。
同舟社的使命是摧毁旧世界,更是建设新世界,建设一个人人都有饭吃的新世界,只要愿意为新世界尽力的,徐泽都不会放弃。
所以,这些厢军愿意老实做事后,徐泽便安排工曹将其中专业精湛的工匠挑出,剩余的人则分成若干工程营,担负军粮运输、道路铺设、工程营建等任务。
事实证明,只要粮饷给足,又不用打仗的话,赵宋的厢军远比禁军更好用。
大半年以来,同舟社治下京东各地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便少不了这些厢军的功劳。
只是,这些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徐泽不可能也从来没有想过一直养这么多不能打仗的“军队”。
世界上没有废人,只看有没有用对地方,必须为这些人以及日后整编剩余的军队谋得正确的出路。
另一方面,虽然徐泽对同军的改造目标是不再以杀人为目的,但实现天下大同的过程中,需要同军以杀人为手段打败所有的敌人,二者并不矛盾。
同军的属性和使命,决定了脱胎于赵宋的原军制越来越制约军队的发展,这种现状也必须改变。
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为日后同舟社的政权和军队建设埋下重大隐患。
徐泽对这些问题早就有思考,且一直在行动,前期组织的三批营以上军官覆盖式轮训,就是其中的步骤之一。
实际上,大战结束前,徐泽就已经有了进一步改革同舟社的初步设想。
这次改革以军队的调整为主,同时涉及政务调整,主要为了达成四大目标:
其一,优化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进一步加强同舟社对诸多海外领地的控制力和同化速度。
其二,建立军队信仰和荣誉体系,加强对军队的掌控,尝试对军队去封建化,建立一支为了天下大同之使命而战的全新军队;
其三,设立全新编制,以适应火炮列装后新战争形态的作战需求,为下步更大规模的作战任务提供战力支撑。
其四,裁剪军队员额,彻底解决赵宋遗留的厢军问题,把军费用在更新装备、改善官兵福利等该用的方面。
为了达成这四个目标,徐泽不仅安排相关职司研讨,拿出相应的改革意见。
自己也深入军中和民间,做了大量且细致的调研。
在三期军官轮训之后,他又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军进行轮戍换装和整训,以统一标准。
改革后的同军军制如下:
军务部三曹的设置不变。
从上次同舟社大改组至今的运行情况看,兵曹、战曹职能发挥较好,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暂时不作调整。
宪曹主司教化之职,因社务部已有教曹,乃改其名为政曹。
政者,政治、权柄、政令之义。
徐泽并没有明确宪曹改名的原因,但由“宪”变“政”,足以让众人明白军务部三曹“两大一小”的局面已经改变。
如此以来,兵曹掌管军队征集、编制、军械、训练、戎马之政令以及军事科研、武将选用、官兵薪给等事务,地位略高于战曹和政曹,是纯粹的“机关”,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
战曹掌管兵防、边备、作战、兵要地志等事务,掌军机之要,战曹指导下的各参军协助掌兵官打仗,事务繁重,但没有军事决策权。
政曹原本的军纪、军行、军法之职由其下的宪司履行,主业改为军中教化,但不干涉行军打仗,且能对兵曹和战曹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军务部之下,原本的登州、辽东、海东三个军区全部撤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