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1/851


“二兄,那老阉货不愿走!”
辛兴宗抄起马鞭就向自己的四弟抽去,低声喝骂。
“嘴巴放干净一点!太师可是咱们的衣食父母!咱家老子当年都要听他调遣的。”
辛道宗一把抓过兄长的鞭子,嬉皮笑脸地道:
“嘿嘿,这院子里不就是咱两兄弟嘛,怕啥?”
“哪也不行!现在形势还不明了,留着他还有大用,要是出点意外,咱们再到哪里去寻个太师来?”
“好好好,我听二兄的就是,现在咋办?”
辛兴宗没有回答四弟的提问,反问了一个问题。
“杨总管是什么意思?”
“那老狐狸怎么可能有准信,让我问二兄呢。”
二人说的“杨总管”乃是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怀德军事,怀德军都总管杨炯,字惟忠,也是当前除了童贯以外职位最高者。
辛兴宗的职务虽然不算高,但其人是前湟州知州辛叔献的次子,三个弟弟企宗、道宗、永宗,以及堂兄弟彦宗、庆宗等皆在军中为将,势力不小。
这次兵败,随征的兴宗、道宗和庆宗三兄弟逃跑时竟然一个不落,在溃军中颇有话语权,杨炯才会征求他的意见。
“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劝劝太师。”
辛兴宗向有主见,丢下四弟就出门去寻童贯的住处。
当日,童贯屯“数十万大军”于南乐镇,因后路被截,同军将至,极端恐惧之下,官兵竟然失去控制,争相奔走,大半人马折在了黄河中。
彼时,过河的官兵本有数万,但童贯以下将帅尽皆胆丧,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赶紧跑路,跑得离同军越远越好。
败军跑了整整一夜,直到次日未时,所有人又饿又累,实在跑不动了,童贯才清醒过来,急忙命人清点手下兵马。
清点的结果让他欲哭无泪,跟上其人的兵士仅剩四千余,到了这个时候,童太师才知道大祸临头——该如何向天子交代?!
其实,彼时若能定下决心留在原地,并派人四下收拢溃兵,至少能得万余人。
但夜渡黄河的恐怖场景还历历在目,众人皆已丧胆,谁还敢留下来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同军?
再说,几十万龙精虎猛的大军都败得稀里糊涂,冒着奇险收拢仅仅万余胆气已丧的溃兵又有什么用?
这个时候,徐泽都不用派大队人马来,哪怕只是一两千人的偏师跟上败军,就能将这群惊弓之鸟屠杀干净。
不敢留下,就只能吃了饭继续跑路了,但众人很快又为往哪里跑的问题犯了难。
童贯虽然害怕天子责罚,却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计划先向西到相州,再往南,走卫州进入开封府,一路收集各地兵马进京勤王。
但随征的武将们却苦苦劝谏太师,说相州、卫州兵马稀少,难挡叛军偏师一击。
为今之计,只有先往真定府,以观徐泽动向,若形势危急,再入太原府,调集河东、陕西诸路兵马南下,方可有所作为。
南面的东京危在旦夕,众将却提议北上调集根本就赶不上东京之变的军队,这个建议是典型的南辕北辙,但这些人出这个主意绝对不是因为犯蠢。
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徐泽打败朝廷大军后,将会做什么?
南乐镇大败以后,朝廷在大名府以南已无雄兵可以阻挡徐泽进京的步伐,哪怕是脑子不怎么灵光的人也知道,徐泽下步必然要率大军进京。
而兵力空虚,疏于防御的东京遭遇同军这种行军速度极快,攻坚能力极强的军队,又会发生什么?
童贯自幼进宫,见多了人情冷暖,其后又统军多年,见识了太多野心辈,非常清楚徐泽若是就此进京的严重后果。
身为叛臣的徐泽此时就攻下东京城,并将宋室一网打尽,绝不可能就此坐天下,反而是乱天下的开始。
别的地方勿论,据有山川之险的河东、陕西、蜀地、江南等地守将肯定要打着为大宋尽忠的名义,行割据地方之实。
诸将“有所作为”云云,也不是真的要统军南下,而是想借之前皇帝授予童贯宣抚两河、陕西的职责,“合法”割据河东和陕西,就是明目张胆地裹挟童太师。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的一点,同军太可怕了,没人敢再回去送死。
朝廷若是挺过了眼前这场危机,肯定要找人承担败军丧师致东京于险地的罪责,有谁能比关键时刻远遁他地的统帅童太师更合适呢?
不过,如今的形势,大宋有极大可能会灭亡。
瓜分大宋遗产的时候,又有谁能比童贯更适合做招牌和傀儡?
其人最多不过是借诸将之间的矛盾保住性命,就算为了身后事,本就没几年好活的童贯也不会做无谓的挣扎。
没办法,不比乱世可以拥兵自重的武夫,身为天子私奴家臣,去了根又垂垂老矣的童贯天然不具有在乱世割据的可能性。
宦官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皇帝,若是授予其权力的主子没了,或是失去号令天下的威望,身在边地的宦官就只能任人宰割。
因此,尽管心里很清楚部将们的想法,但兵败之后,威望尽失,童贯别无选择,只能被部下裹挟着一路跑到信德府尧山县。
待辛兴宗先找杨炯、赵明、刘镇等人交流了意见,再一起去苦劝太师继续上路时,
童贯却要坚持在尧山继续等一等,原因这里距离大名府不远不近,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等确认了徐泽的消息再走。
其人毕竟统军多年,对众将的秉性摸得还算透,众人各有想法,最后只能折中:只等一天。
童太师之所以要留下来,并不是有什么绝死反击的手段,而是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意让人揉搓。
但任谁都没想到的是,其人这一等,还真等来了转机。
当日上午,受徐泽之命的石秀终于追上了童太师率领的败兵。
得知徐泽遣使来寻自己,童贯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有救了。
诸将裹挟童贯,也只是为了增加即将开启的乱世筹码,却没人敢与是否决定开启乱世的徐泽公然对抗。
因此,石秀一行顺利见到了童太师,其人张口就问:
“太师一路跑到尧山,莫不是不想回东京了?”
第三十五章
好汉终结者
宣和初,围绕河北东路行政区划问题产生的纠纷,同舟社对赵宋朝廷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开局,又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由于很多第一手史料呈现的矛盾结果,让后世之人研究这段历史时经常一头雾水。
比如童贯统率的朝廷“几十万大军”神奇失踪,又突然出现;
又如王禀统率的大名府弱兵居然能够穿越同军的重重阻截,顺利进入了开封府;
还有徐泽都已经率兵打到了开封府边界,只差临门一脚时,却顿兵不前,频频出现战略和战术上的错漏,完全不符合其人一惯高瞻远瞩、用兵如神的形象。
众多的疑点有待后人慢慢考证,而处在历史漩涡之中的当事者们,也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极度迷茫。
东京城中,随着就近路州的勤王兵马先后到来,加上刘延庆、王禀等人带回的“精锐”,东京内外的赵宋兵马已经超过十万之数,让君臣们安心了不少。
但手中兵马虽多,士气却十分低下,靠这些人困守坚城都未必够,越境攻贼更是不敢想象。
何况还有宰相和天子最宠爱的皇子滞留在敌营之中,投鼠忌器,自是没人敢在这时候不识时务地提出反攻贼军的想法。
更严重的问题是勤王诏一出,国家进入极端紧急的战时状态,所有的工作都向勤王让步,致使本就混乱的地方立即陷入一团糟。
刚刚勉强压制住的两浙路再传警讯,徽州又冒出一支神出鬼没的“不平军”。
而其余各路州,诸如光州王庆、江州李立、亳州石勇、蕲州韩伯龙等多如牛毛的小盗匪们也嗅到了乱世已至的气息,纷纷迫不及待地开始兴风作浪。
这些纤芥之疾还好说,朝廷只要能腾出手来,数营兵马可灭。
但在众多的小乱掩盖下,赵宋又出现了一处即将爆发大动乱的隐患。
前些年因妖言惑众而被请到东京论法的钟相一直很本分,受到了天子以师礼待之,由此声名鹊起。
其人留在荆湖北路的教徒也跟着沾光,经过几年的发展,教众不断壮大,因没有教主主持,又开始分裂,出现不稳迹象。
还有,之前因为王朝灭亡在即,什么都顾不上了,才发布杀敌一千不可能,自损八百再立竿见影的勤王诏,导致各地土豪拥兵自重。
现在形势逐渐明朗,徐泽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叛军入滑州,竟然真的只是为了向暗地里分割河北东路的朝廷行为讨说法,而不是为了赵氏的万里江山!
看不看得懂贼首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暂且不论,既然这江山还不会丢,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富贵享乐,赵宋君臣也不能放任各地的动乱继续扩大。
为了防止荆湖北路出现动荡,天子甚至已经放钟相回去安抚教众。
尽快结束与徐泽的谈判,赶紧恢复社会正常秩序便成了当前最紧要的大事。
但在敌营之中日盼夜盼谈,只想结束谈判赶紧回京的郓王赵楷却没能如愿,因为徐泽的漫天要价,使得谈判陷入僵局。
可怜的郓王殿下每日担惊受怕之余,还要搜肠刮肚为贼首写诗“以壮军威”,偏偏徐泽格外挑剔,赵楷写了好几首自认为不错的小词,都不能令对方满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