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851


而少宰王黼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筋,竟然违抗天子“只要撤兵,什么都好谈”的密令,身在贼营,威武不能屈,据理力争,坚持要为赵宋保住尽可能多的利益。
打破僵局,决定胜负手的是太师童贯率领的转进千里由河北西路的相州进入安利军突然出现在叛军后背的朝廷大军。
失掉先机,又腹背受敌,晕头晕脑的徐泽只能饮恨韦城,向朝廷作出巨大让步,仓促结束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兵变。
最终,朝廷与徐泽达成的协议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几点:
其一,同军退出滑州,并打散叛军安置于河北东、西两路除了怀州、卫州、安利军在内的其余各地;
其二,徐泽为朝廷整顿河北东、西两路兵马,以待日后北伐赎罪;
其三,同舟社替朝廷安抚受战争惊扰的各州县百姓,以实际行动表明悔过之心。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协议,至于私底下有哪些具体内容,自不为人知。
赵宋头号反贼徐泽没头没脑的叛乱稀里糊涂地结束了,这贼子倒是得到了圣天子的特赦宽容,但其人极端轻率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是又害得一大批“好汉”掉了脑袋。
从此,徐泽便上了各路“好汉”们的黑名单,靠这狗贼扰乱天下以便自己浑水摸鱼,是想也别想。
要造反,远离没有担当的怂货徐泽——这是樊瑞、方腊、王庆、李立等人用自己人头换来的血淋淋教训!
经历了这次巨大的政治危机,大宋朝廷也终于意识到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天子再降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这些年的倒行逆施,以争取人心。
而在与叛军的谈判中,极为高光表现的王黼也受到了教主道君皇帝的重用。
二月二十七至三月初四不到一旬时间内,天子连下数诏,对地方和朝堂格局进行了重大调整。
诏“诸地交界处群盗啸聚,添置武臣提刑、路分都监各一员。”
升陈州为淮宁府、襄州为襄阳府、庆州为庆阳府、宁州为兴宁府、宜州为庆远府、光州为光山府,改均州为武当军、熙河兰湟路为熙河兰廓路。
准公相蔡京致仕,暂留东京,以备资政;
准知大名府事宁远军节度使梁子美致仕;
余深罢太宰兼门下侍郎,仍为少傅,授镇西军节度使,知福州。
中书侍郎冯熙载罢知亳州;
以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为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
以太师童贯领枢密院事;
以尚书左丞张邦昌为中书侍郎;
以内侍检校少保梁师成为太尉;
以尚书右丞王安中为尚书左丞;
以翰林学士承旨李邦彦为尚书右丞。
另有特进、少保中书侍郎邓洵武因病卒;
少傅权枢密院事郑居中卒。
邓洵武已经缠绵病榻一年多,死了还算正常,郑居中的死却充满了疑点。
朝廷虽对其人备极哀荣,却对死因讳若莫深。
民间有谣传,这几年朝廷在京东、河北战事上频频失利,乃是朝廷有内奸。
经此调整后,蔡京一系受到沉重打击,年仅四十一岁的王黼成为首相,大权独揽。
而这位年轻的首相也不负众望,在天子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社会政策调整。
诸如罢方田,毁辟雍医、算、道学,合并修会要、六典各机构,裁汰冗官,对远郡使、横班官的俸禄减半,茶盐钞法不再比较,对富户的科抑一律蠲除等。
王太宰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客观上讲,有部分是利国利民之举,有一些则纯粹是“利民”而不利国,属于开倒车的行为。
但赵宋王朝已经在接连的叛乱中大伤元气,急需巩固帝国传统的统治“根基”。
王黼的主持政策调整“顺应民心”,稳住了即将分崩离析的天下,让赵宋恢复了些许元气,也算是给赵宋续命了。
由此,朝堂上下赞扬一片,皆称王黼为“贤相”。
第三十六章
再启新征程
河北东路清州苑桥镇外,同军营地。
清晨的雨幕下,众多布局规整的军帐别具美感,仿若是破土而出的蘑菇,满是春天的气息。
当然,这是站在镇上居户的视角——如果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还有闲情雅致欣赏这一美景的话。
站在营中军士和随员的角度则是另一番感受,连绵不绝的春雨对行军、立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住在遍地泥泞的营地中也是极其糟糕的体验。
但基本没人叫苦,相对于随时会死人的打仗,这本就是小儿科,更何况社首就在营中。
即便两里外的苑桥镇备好了房屋,但社首仍然坚持与所有人一同行军,一样吃食,一起住帐篷。
营寨大帐内,徐泽负手而立,望着帐外下了一夜仍没有停歇的雨水,想着大名府大战之后的事情。
赵宋朝廷在大名府之战中极度窝囊的表现,导致战争结果大大超出了徐泽的预期。
也让其人意识到必须加快征服天下的进程,由此修改了当初拟定的战后只取河北东路和东平府的计划,新计划增加了河北西路。
但拥有八府十八州十军总计百余县的新占领区,却不是底蕴尚且浅薄的同舟社能一口吃下的。
最大的问题是同舟社没有这么多的后备官员同时替换新占领区的旧官僚。
若是只维持赵宋落后的治理模式,换一家一姓坐天下,当然不用考虑这些复杂的问题。
但要想革除百年积弊,让不断扩张的同舟社始终保持“先进性”,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有丝毫的将就。
而且,河北路的情况不一样,再照搬京东东路的做法组织几期官员轮训也不现实。
从京东东路的实际情况来看,官员轮训的效果确实有,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以后,同舟社征服天下的步子会越迈越大,还会出现多面开花,同时推进的情况。
每占领一地就由社首亲自组织该地官员轮训显然不可取,就算把徐泽分成两半也做不到。
还有遍及河北两路,实际兵额很少,编制却很大的旧军队处理上,也不适合照搬京东东路集中整训的做法。
再一个,春耕在即,各地人心思定,同舟社刚刚取得两路的合法治理权,也不宜马上大动干戈。
综合以上因素,徐泽只对几个重要府州做了调整,其他各地基本维持现状。
他明确要求分置各地的下属暂时以清剿溃兵匪盗、稳定治下人心为主,在摸清驻地实情之前,不要盲目推行社会改革。
至于他这个社首,也有任务。
将同舟社总部搬迁至大名府后,徐泽便带着庞大的护卫和随员团,开始“出巡”各地。
出巡当然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没事瞎显摆,徐泽此举类似于秦始皇平定六国后的做法,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此时不比后世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传递速度慢得令人发指。
一些偏远城寨中的守军战后这么久,甚至还不知道之前差点就改朝换代的天大事。
所以,借出巡之机,彰显武力,宣扬同舟社对河北东、西两路的合法治理权,实地考察官员履职和地方治理情况,并手把手的传授同舟社的治理理念就非常有必要。
徐泽选择的首次出巡路线,是从大名府出发,沿黄河大堤,经铭州、冀州、河间府、至清州的宋、辽边境,再转而向西,巡察边境各军州。
将首发路线选在沿黄河大堤,也有其深入思考。
黄河因为流量大,泥沙多,河道容易淤积,改道、决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华夏文明的多次兴与衰都和这条母亲河的变迁息息相关。
自赵宋立国以前,黄河就有泛滥之势,每隔两到三年就要决溢一次。
不过,初时的决溢相对而言也多不是大灾,造成的危害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赵宋三易回河的来回折腾才让黄河真正失去约束,变得狂暴异常,动辄造成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死伤的大洪灾。
徐泽没狂妄到以为凭借现在同舟社的实力就能治理黄河,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暂时治理不了却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逐步建立全流域洪峰数据库,加固易溃堤段,疏通分洪沟渠,建立应急避难机制等等,可做的事多了。
总之,同舟社治下,即便真是天灾,也要把百姓的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出于对赵宋基层行政能力的严重不信任,徐泽认为很有必要现地考察,摸清实情。
这一路巡来,还真让他发现了不少重大隐患。
在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徐泽就发现了两处被河水侵蚀严重的堤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