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4/851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皇帝并没有捆缚前线将帅的手脚。
究竟是速战速决快速拿下燕京,还是连同辽国和同舟社一起收拾,全由都统完颜斜也和诸副都统商议后自己决定。
但完颜阿骨打也有自己明显的倾向,至少在稳固中京道之前,他并不支持大军贸然进入南京道。
皇帝定了调子,完颜斜也本来对战局就没有明确的态度,自然遵照执行。
完颜宗翰终于放下了包袱,当即跟斜也分析起战局来。
其人认为不管南不南下,都要先摸清南京道的具体的情况。
假如,万一,可能的话,正好赶上同舟社进入燕京,与辽人激战正酣,对金国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机会。
所以,关键还是要稳住中京道,并准确掌握南京道的情况。
这一仗打了这么久,即便辽帝没有派援军北上,南京道与中京道之间也不可能一点联系都没有。
完颜宗雄建议改变策略,大军停止攻城,转而以谋克为单位巡视地面,对已控制区域的百姓进行编户,并借机查探辽军最新动向。
完颜斜也确实缺乏统帅大军的经验,但其人既是本次征讨的都统,也是大金未来的继承人,并不是没有半点战略眼光。
皇帝处理诏书和口谕的不同知秘范围,也是明白无误地对他还不放心,其人如何不明白该怎么做,当即对堂兄的建议照单全收。
数日后,完颜宗翰麾下部将完颜希尹擒获了一名逃回北安州寻觅家人的辽主御帐亲军军官。
从这名与辽主庶长子赵王习泥烈同名的护卫嘴中,完颜希尹得到了辽帝耶律延禧已经远遁云内州,并于途中杀死自己的儿子,引发亲军逃散的事件。
辽主昏庸无道,致使天怒人怨,就连身边的御帐亲军都尽皆逃散。
这个时候的耶律延禧最脆弱,只要带上几千强军,就能轻易擒获他。
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让辽帝在云内州站稳了脚跟,便再难寻到这么好的机会。
要知道辽国西南、西北两路都招讨司还有不少游牧民散落各地,耶律延禧集结这些人马后加以整训,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完颜宗翰综合分析敌我形势后,立即派遣使者向都统完颜斜也汇报了这一情况,并请示带兵追击辽主。
其人认为南京道是辽国的精华所在,人口众多,城池稠密,不管是金国,还是同舟社,短时间内都难以攻下并稳住南京道。
无论哪方先出手,因为辽国的抵抗和另一方就守在一旁,都会陷入被动局面。
如其干看着南京不能下嘴,不如留下部分人守住中京。
再带精锐兵马向西,一举击败并擒获尚未整合西京道力量的辽国皇帝,赶在同舟社还未介入辽国局势之前,拿下西京道。
而后,有辽帝耶律延禧在手,无论是降服还在辽人手中的南京道,或者给刚刚打下燕京的同舟社添麻烦,金国都能处于主动地位。
完颜宗翰这个建议极为大胆,事关金国、辽国和同舟社三方的利益争夺,做得好固然可以掌握主动,像宗雄所说一样通吃,但万一失败了呢?
不管打什么仗,一旦让同舟社掺和进来都不好办。
徐泽的狡猾,金国高层可都领教过,谁敢保证自己能玩得过他?
完颜斜也决定一面抓紧时间整编降军,一面派遣使者快马回会宁府请示皇帝,左右不过耽误多少天的功夫,再急也要先稳住中京道再说。
虽然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时机可能就要错失,但完颜宗翰也知道斜也作为主帅的压力,只能按他所说做好两手准备了。
大战将起,辽帝丢下在南京众官仓惶遁逃的行为,让敌人同舟社和金国抓住了机会,即将发动对辽国的致命一击。
而且,耶律延禧不仅跑路了,还在路上跑丢了充当自己仪仗、护卫、传令等任务的御帐亲军,短期内自然不可能再向燕京下达任何诏令。
也就是说,大敌当前,留守燕京的辽国官员也联系不上耶律延禧。
急需皇帝凝聚人心,对抗强敌之时,燕京却没了皇帝,该怎么办?
第八十四章
救亡图存
辽国析津府,参知政事李处温府邸。
李参政刚进大门,就被儿子李奭迎了上来。
“父亲!事情办得怎样了?”
李处温并没有急于回答李奭的提问,一边大步走向大堂,一边反问自己弟弟李处能的消息。
“你叔父呢?”
“叔父已经回来了,正在大堂内侯着。”
“好!你就在外面等着,为父马上还要出去。”
李处能已经听到李处温的声音,面色凝重地迎了出来。
“兄长。”
兄弟的面部表情已经告诉李处温一切,其人脚步不停,进了大堂。
“发生了什么事?”
“涿州已经乱了套,到处都在传怨军失去控制抢劫百姓的消息,我怕这些匪兵进城会坏了大事,没敢去找他们。”
“贼性不改的贱骨头!算了,本来就没有指望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贱贼,既然烂泥扶不上墙,那就不用管他们了。”
李处温抓起桌上的茶盏,仰脖一饮而尽,随即又给自己倒上一盏。
“但对外就说你已经联络上了怨军,他们的行动就是为了呼应我们在城中的谋划。”
李处能很快就想明清楚了兄长意思,立时来了精神。
“我明白了!”
二人在堂中商议了小半刻,李处温又与李奭交代一些事后,匆匆出了府邸。
李参政之所以这么匆忙,乃是因为其人正在做一桩掉脑袋的买卖——谋反!
辽帝耶律延禧仓惶逃跑前,曾诏令南府宰相张琳、参知政事李处温与皇叔耶律淳等人留守燕京。
这是一道地方临时行政机构人事任命,张琳、李处温和耶律淳等人地位虽高,却只能履行南京留守司的相关职责。
在皇帝能够正常发号施令的情况下,这道任命当然没什么问题。
但自耶律延禧杀死敖鲁斡致御帐亲军逃散后,就失去了踪迹。
逃回来的御帐亲军军士口径也不一样,有说皇帝去了夹山的,也有说去了云中,还有说是去了云内州。
无论哪种说法,结果都一样:皇帝逃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回来。
在金军已经攻下北安州即将南下,同舟社也屯兵边境磨刀霍霍的危急时刻,靠南京留守司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如何应对得了当前危局?
辽国已经到了社稷危亡的危急时刻,只能强有力的中枢机构——朝廷,才能统合全国力量应对金国和同舟社的侵略。
留守南京的官员之中,宰相和将军都是现成的,就差一个皇帝。
正牌的皇帝联系不上,就算联系上了也没法指望。
不想做亡国奴,那就自己再选一个皇帝出来。
这不仅是李处温与李处能、李奭一家人的密谋,同平章事左企弓、翰林侍讲学士虞仲文、枢密院签书曹勇义、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等官员也都支持李处温的想法。
李参政居中协调,清楚此谋的关键环节——军队。
只有掌握了军队,谋反才有成功的可能。
时间紧急,每多耽搁一刻,城中形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容不得其人不匆忙。
南京道规模最大的建制军队是以汉人为主的各名号禁军,但这些军队已经在前几年的征战中消耗殆尽。
剩余的大部分,也留在了锦州、显州一线。
金军已经攻入中京的情况下,这部人马不能也来不及撤回。
南京道目前数量最多的军队是怨军,但皇帝和众臣对这支屡次叛乱的军队并不信任,将其安置在了对抗同舟社的一线涿州。
析津城中最多的兵马,实际是掌握在镇国将军萧干手中部族军。
萧干是奚人,又名回离保,颇为武勇,金军南下中京道之前,其人与奚王萧遐买等人都被皇帝部署于北安州。
随后二人还与金军副都统完颜宗望部大战过,尽皆战败被俘获投降。
不同的是,萧遐买是真心投降,降后即出面劝降了奚部西节度使讹里剌。
萧干则是假投降,其人在奚人中颇有威望,趁着金人兵马稀少疏于防范的时机,带着一些部族兵返回了燕京。
彼时,正好遇到耶律延禧仓惶出逃,御帐亲军逃散一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