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851


外部和战部要根据金国的消息和其他渠道获取的零散情报做出分析,以此绘制金国重要人物的路线图,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已经整理出来了,请陛下过目。”
吴用掏出怀中的小册子,拿出其中一页折叠的地图,恭谨递给皇帝。
徐泽打开,看了几眼,骂道:
“这老狐狸!”
完颜阿骨打六月初从会宁府出兵,直到八月三日出现在鸳鸯泊前,整整两个月时间里一直在上京道大水泊、大盐泺至浑河一线范围内兜圈子,并没有进入西南招讨司。
相关的行程如下:
六月二十四日,完颜阿骨打赐宴诸部首领,并再次下诏,敦促尚未归附的部族立即来朝。
七月九日,上京汉人毛八十率领二千余户投降金军。
十一日,因完颜斡答剌招降的人最多,完颜阿骨打任命其人统领八千户。
十九日,谟葛失派自己的儿子菹泥刮前往上京,向金主朝贡土产,恳求大圣皇帝释放前番被俘的北部人马。
二十六日,完颜希尹带纥石烈阿疏回朝,完颜阿骨打将阿疏杖笞之后释放,国人尽皆传唱皇帝的宽宏大量。
……
徐泽估计完颜阿骨打这段时间并不是单纯的兜圈子。
其人一方面是借机统合上京道东南诸部,尽量稳住后方形势,另一方面应该是打探耶律延禧的具体行踪,务求一击即中,防止其继续流窜。
金军其后的动向也可印证这一点:
八月三日,完颜阿骨打率军到达鸳鸯泊。
四日后,金军即在大鱼泊差点追上了辽主。
十二日,完颜宗望在石辇铎大破辽军,俘获辽都统萧特末,耶律延禧再次逃跑。
“金国有没有通报石辇铎大战的具体消息?”
“有,但不太准确。金人说完颜宗望只有一千人,被两万五千辽军重重围困,辽主估计是认为金人败局已定,乃携妃嫔登山遥观大战,被完颜宗望看到,集中兵力向耶律延禧的方向突破,辽主弃师遁逃,带动辽军大乱。”
“真真假假啊!”
徐泽并不相信金人的一面之词,耶律延禧虽然治国无术,但对金国的战争却是韧性十足,能坚持到现在,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冷兵器作战,再精锐的兵马陷入重围也很无力。
两万多大军重重围困之下,一千金军就算能脱困,也没什么杀伤力了。
而且,耶律延禧身边的人再少,也有上千护卫,绝不可能就这样被完颜宗望吓跑。
金国提供的消息真真假假,考验的始终是统帅和参谋人员的情报分析判断能力。
“说下你的判断。”
吴用早有准备,立即答道:
“臣认为,金主肯定已经进入西京道,不然的话,以完颜斜也手中的有限兵力,绝不可能对辽军发起如此规模的连续进攻,金军至少在短时间内没有精力再东顾。”
徐泽自然听出了吴用的言外之意,金军没有精力东顾,自然是同军攻略中京道的大好时机。
但大同能掌握的情报,多半是金人想让大同知道的消息。
根据这些严重滞后的消息作判断,不得不考虑很多风险。
徐泽敲着案几沉思,吴用和王四站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皇帝做决定。
“武松现在在哪里?”
“还在隰州。”
迫于大同海军的持续骚扰,来州节度使田颢、隰州刺史杜师回在两个月前就向徐泽献土称臣了。
但彼时同军急于集中兵力打通奉圣州,以连接白州和蔚州稳住西线。
因此,徐泽并没有对两州进行调整。
直到前些时日腾出了手,其人才命武松率正式入驻来州和隰州。
在同军的强大兵势面前,田颢和杜师回没敢耍花样,老实交出了手中权力。
但调整两州官员和整编兵马都需要时间,为避免牵制过多金军灭辽进程,徐泽要求武松暂时不要攻取更北面的锦州。
现在,金军大举西进,时机已经成熟。
“传令:渤海舰队配合第二军北上,拿下锦州!”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
徐泽回到燕京前,教部就已经按计划组织了本次恩科的初试。
比起两年前的第一次科考,今年的参考人数多了近四倍。
须知道新拓之地面积虽不小,但河北和京东文教不及江南,燕云长期在辽国统治之下,比起前二者却更逊,由此可见士子们的参考热情有多高。
这种现象并没有出乎徐泽的预料。
割据一隅的军阀和成功建国的政权,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次的初试关口却严了很多,通过初试的士子只有一千一百二十五人,仅比上一科增加了二百六十六人。
初试成绩放榜之后,徐泽立即召来相关部司负责人了解情况。
“落榜士子反映如何,有没有闹事的?”
“情绪失控当街大哭的有三个,但闹事的还没有发现。”
回话的是主管京城巡捕司司首杨喜,这个梁山水泊边的小少年早已长大成人,经过在高丽几年的历练,其人老成了不少,再不负当初的迷茫,做事更加有板有眼。
“嗯,继续关注。”
“明白!”
纶才大典无小事,稍不注意就会爆发很多问题。
上一科在大名府组织的考试是按分数取士,讲究多多益善,能“过线”就收。
正常情况下,参考的士子越多,基数就越大,能“过线”的士子也会越多。
本次恩科却不一样,录取人数和报名参考的士子多少基本没有关系。
而是由吏部先测算有多少个岗位需要补充,然后根据训部培训淘汰的比率上浮,确定今科需要的进士指标,再反推初试和大考的录取人数。
考试前,教部就按照皇帝的指示,将初试和大考需要录取的人数做了通报。
因此,恩科的录取比率虽比上一科大为缩水,但士子们的反应还算正常。
这也是王朝常态。
刚刚造反的时候,势力人才稀缺,只要想做事能做事的都要。
押对了宝,赶上了第一趟车,机会便是大大的。
当然,势力未成之时,盲目投靠造反者,失败后被清算杀头的可能性也大大的。
风险与回报成正比,道理谁都明白,就看你有没有这眼光和魄力。
待造反势力走上正轨后,可选择人才的面便会急剧扩大,选用的口子反而会越收越紧,再想挤进去就会越来越难。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要怨就怨自己当初没眼光。
更何况大同王朝初建,上升通道比起阶层严重固化的宋辽两国还是多得多。
本次恩科录取的比率虽小,但平分到各路州,也远超宋辽时期。
只是因为受了上一科录取比率大的激励,学识不高偏要凑运气的人太多,才会导致录取比率低而已。
“初试录取士子的数据分析做出来没有。”
“已经统计出来了。”
教部尚书陈集说完,便将袖袋中的小册子取出,交由内侍,再转交皇帝。
这份小册子实际是通过初试的千余名士子名册,做得很精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