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851


除了士子们的籍贯、家庭成分、主要社会关系和就读学校等信息外,还有各类数据分析,其中就包括徐泽需要的籍贯分布情况。
跳过基本信息,徐泽直接查看数据分析。
通过初试的士子中,京东籍比率约为百分之四十三,河北籍约为百分之二十七,燕京府籍约为百分之一十四,辽东籍约为百分之四,其余平、润、迁、来、隰、蔚、白、奉圣等州士子加起来,不足百分之十二。
这个录取比率要是放在后世,绝对能闹出大乱子来。
但在当前,却是基本符合大同王朝治下各地人口分布和文教发展水平的。
比如京东地区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学校普及程度最高,学生基数最大,符合初试条件者也最多,过“初试线”的士子最多便不足为奇。
再如辽东人口虽少,但纳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这片人文荒漠推广教育比京东的阻力还小,虽是辽地,却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这个比率,也很正常。
而润、迁、来、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动荡,文教不兴,根本就是来凑数的。
其实,这个数据中间还有“南北易姓”,大量京东、河北大族迁徙北地,为该地带去读书子弟的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各地录取比率的悬殊还会更夸张。
站在士子们的角度,要是还在旧朝,很多人根本就没机会入围,现在好歹能通过初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徐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还是那句话,举办科举是为了用尽量公平的方式选择帝国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人搭建晋升之阶。
京东路科举状元肯定比初试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会读书,但论对北疆的了解和对边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则远远不如后者。
民智未开、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哪里会考试的人多,通常也意味着该地的在帝国朝野中的“嗓门”最大。
在交通落后乡土观念盛行的当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贯扎堆,绝非王朝之福。
轻则影响帝国的大政方向,重则结党营私,甚至架空皇权。
而庙堂之外,文教兴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书立说操纵舆论。
帝国若是没有合理的选才机制,长期唯考试分数“公平”选才,就会使得科举兴盛的路州进入朝堂的人才越来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兴的边地则会被逐渐边缘化,削减国防开支、抛弃维稳成本高的地方等奇奇怪怪的言论,也会堂而皇之地进入朝堂。
京东和河北还是赵宋文教相对落后的“北地”,就能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如此明显的优势。
等到日后一统天下,将福建、江西等科举重路纳入治下,考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只会更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及早入手。
“陈尚书,下一科的参考士子只会更多,现行考试模式已经根本上形势的发展了。等大考后,你重新拟个方案给我。”
陈集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也想到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徐泽思考这么深而已。
“臣遵旨!”
第一百五十二章
盟友不给力
陈集、杨喜二人刚离开,外部尚书王四就匆匆进宫,向皇帝汇报了一个新情报。
“陛下,刚刚收到的消息——本月中旬,有辽人组织了契丹、奚、汉等族军队六万人围攻高州,被金军击败。”
高州在中京道北部中间位置,去年完颜斜也由临潢府出兵,拿下降圣州后,进入中京道的第一战就发生在高州三韩城下。
完颜阿骨打在上京道东南磨了那么久,就是为了稳定后方。
但其人才带军队离开,高州就出这么大的篓子,肯定会影响金国下步的战略。
不过,这条不知道转了几手的消息太过夸张,至少这个“六万人”的数据当不得真。
高州周边经过金军的连续折腾,绝不可能还有这么大的战争潜力。
莫说六万人,能聚集六千青壮都够呛。
因此,徐泽对这份情报持怀疑态度。
“这份情报有几分可信?”
“七成。”
王四两眼放光,很肯定地答道:
“辽军的规模肯定是假的,但有人组织大批军队围攻高州应该是真的。”
徐泽见王四如此肯定,很快就想到了一种可能。
“你是说——耶律大石?”
“是!”
若真是耶律大石在上京道和中京道两地之间来回穿插,凭借北辽小朝廷的号召力,聚集起六万青壮还是不太可能,可召集万余人应该不太难。
但徐泽现在不怎么关心耶律大石的行踪,其人在思考混沌的金辽大战局势。
进入燕地这么久,辽国的山川已经尽在其人的脑中,不需要再看地图,徐泽也能理清各地的情况。
金军八月初七和十二日两次追击辽帝的大鱼泺和石辇铎都不在倒塌岭。
大鱼泺在奉圣州草原西北角,石辇铎则在云中府西北处,两地距离鸳鸯泊都只有几百里远。
两个月前,辽军都统耶律马哥出倒塌岭,招募辽人的沤里谨,也在鸳鸯泊附近。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来看,金军对草原的掌控力度可以说非常弱。
甚至弱到了辽军只用在不太宽阔的奉圣州草原上反复兜圈子,就能从数万金军的眼皮子底下搞事。
在这之前,徐泽一直以为完颜阿骨打害怕同军背后捅刀子不敢尽全力,而迟迟抓不住耶律延禧。
现在看来,高州这样的腹心位置都能让辽人随意穿插,甚至还能聚集万人以上规模的军队围攻城池。
金国在新纳之地的统治力,竟然弱到了这种层次?
还是说,金军故意放水,给境内不安定因素创造机会,好让本方一网打尽?
徐泽其实并不怎么关心金国确实是统治力太弱,还是另有阴谋,他只关心耶律延禧啥时候落网。
辽国的合法皇帝耶律延禧被金军打得一败再败,输得朝廷百官都丢了大半,却始终不肯认输。
其人既不投降也不走人,宁愿饿肚子吃风沙,也要留在西京道跟金人纠缠到底。
这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可以作为大辽精神之一,由大辽的法统继承者——大同政权大肆宣扬。
但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大辽彻底灭亡,再不可能在其传统疆域内威胁大同的统治才行。
胜利者才有资格谈宽容,宽容的对象也只能是已经没有威胁的失败者。
同样的,徐泽也可以盛赞另一份将要继承的法统——赵宋文化昌盛、勇于改革等等,前提也是其必须彻底灭亡。
耶律延禧迟迟不愿放弃身为皇帝的责任,始终不忘恢复大辽,不仅对金国来说是个极大的隐患,对大同也照样是很不安定的因素。
长城残破,朝廷对边民的控制力有限,辽军小股人马随时都能越过长城,联络大同治下一些不忘旧国的百姓。
放任耶律延禧流窜不管,大同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而影响统一进程。
支持金国灭辽符合大同的国家利益,金国灭辽不能太快,但也不能拖得太久。
要不要联系金国,同金两军一起出兵,堵死耶律延禧继续流窜的节点?
且不说两军一起行动的配合问题一大堆,能不能彼此信任精诚合作。
万一两军联合行动,耶律延禧好死不死地撞到了同军手中,怎么办?
天祚帝天资不高,治国无方,却没有辜负大辽社稷,看看前仆后继投奔耶律延禧抗击金军的辽人,就能得出其人在辽人心中的地位。
这样的亡国之君一旦抓到,绝对不能杀,更不能放,也是个大麻烦。
“不凡,你将手中的事整理一下,三天后亲自带使团北上。”
王四大略猜到了皇帝的想法,有些吃惊。
“陛下是要臣联系金主?”
“对!金同两国的五年盟约已经到期,你去和完颜阿骨打谈一谈续约之事。”
“我们要继续捆住金国?”
“不,是扶持。”
一山不容二虎,同金两大势力瓜分辽国,迟早会因为利益而爆发冲突。
而且,这个时间并不遥远,就在辽国灭亡之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