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851


谭稹的压力其实比郭仲恂还要大,也非常清楚其人担心的这些问题。
但在徐泽已经建国的巨大压力之下,大宋朝廷必须更加主动。
若是不能趁着混乱积蓄力量,并尝试占领应、朔等州,威胁伪同后背,使其轻易不敢南下,待徐泽腾出手来,大宋就只能坐等灭亡了。
谭宣抚回复郭仲恂的意见,表示粮食一事不用担心,先以军粮垫支,朝廷很快就会转运粮草过来。
上命不能违,宣抚使让他放心,郭仲恂一个武人知州,该汇报的情况都已经汇报了,还能不放心么?
后来,金、同、夏、辽等势力角逐山后九州,应、朔两州实际成了无主之地。
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其人也放下了担忧,大着胆子招诱辽地汉儿。
百姓自发的流亡和官府有组织的引诱,其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代州官府的组织下,南下汉儿的数量与日俱增。
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宣抚使承诺的“朝廷很快就会转运粮草过来”确实做到了,但数量仅比往年多了不到两成——根本就打不浑水。
郭仲恂不敢冒军粮断绝的风险,只能勉强保障义胜军,而停止供养其他流民。
早就等着这一刻河东大户们纷纷拿出粮食,主动帮助官府“救济”流民。
当然,勤俭持家的大户自家也要吃饭,他们的粮食又不是大水冲来的,有限的粮食也只够“救济”部分流民。
何况别人还不止救一顿,还主动为流民提供工作机会,至少有救好一阵。
至于这之后的骨肉离散、老弱倒毙街头等凄惨景象,怎么能赖善良的大户!
再之后,义胜军军卒便不稳了。
毕竟,倒毙街头的老弱,卖身大户家中的妇孺可都是他们的亲人。
应对这种棘手问题,除了皮鞭加棍棒,让这些丘八认清现实,屈服于命运无常外,还能怎么办?
这本就是大宋禁军最擅长的事,你让他们做思想工作,也没人会做啊。
都他娘的沦为流民了,能活命就要谢天谢地,还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正常情况下,有个几年的时间,慢慢消化这些汉儿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但问题就出在没那么多的时间,代州义胜军问题显现没多久,伪同就接管了应州。
其后,形势便一天比一天诡异。
同军进入应州后,立即加强了境内防务和治安,以往络绎不绝的出境流民为之一绝,就连代州派往应州的探子也被抓了不少。
奇怪的是,伪同方面,始终没拿这些探子说事。
没过多久,郭仲恂就发现了伪同打得什么主意——应、蔚两州的同军频频派出斥候越境搜集军情,并将道路修到了代州境内。
很明显,一场大战正在酝酿。
敌人就是同军,目标正是代州!
而伪同入侵代州的借口,却是朝廷自己送上门的——擅自招诱他国百姓!
郭仲恂第一时间就将此事汇报给了河东宣抚使司,谭稹也命其人提高警惕,做好应战准备,并向朝廷汇报了代州的军情。
但这之后,就是石沉大海,再无半点消息。
而繁峙县方向,敌军的挑衅行动越来越明显,形势是越来越危急了。
“相公,传旨天使已经进城,就快进衙门了!”
郭知州正为时局忧心忡忡时,门吏的报信声如之音传来。
“快,备香案!”
秦桧的行动很果断,进雁门县城后,就直奔知州衙门而来。
为避免引起郭仲恂的误判,其人进入知州衙门前,便将大部分留在了院子外面,只带了两名士兵入内。
“郭知州,天子发的是秘旨,还请屏退左右!”
郭仲恂也知军情不可外协,当即命左右人等退下,并领秦桧进入内。
进官厅后,秦桧也不含糊,当即掏出天子的秘旨宣读。
赵佶如此聪明的人,当然不会在秘旨上明着写杀郭仲恂之语,机密之事,自然是要秦桧直接带口谕给谭稹。
但秘旨上的内容也足够令郭仲恂心寒了。
其人日盼夜盼,满以为朝廷会送来许其抵抗侵略,援军马上就到的消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道荒唐的圣旨。
“郭知州,下官有一言,不知你愿听不愿听?”
郭仲恂心乱如麻,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愿听不愿听的?
“天使请讲。”
秦桧将圣旨守好,纳入怀中。
“贼子欲壑难填,绝不能长其威风。郭知州可敢抗旨,陪下官大败贼军后,再一起求天子宽恕?”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出一个“代州之盟”
订阅说明:本章以战争背景介绍为主,剧情不多。
……
大同政权拿下应州后,山后九州已得其小半,再靠第一军军部军管,已经适应不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军政不分尾大不掉的隐患。
徐泽乃以应、蔚、白、奉圣州设燕西路,置巡抚使司,首任燕西路巡抚使是宗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第一军备战打仗。
其人南巡前,便命燕西路巡抚使司积极备战,随时做好南下代州的准备。
所谓师出有名,大国相争要有正当理由,就算要耍赖,也必须讲个程序和面上站得住脚的原因。
若是吃相太难看,只顾眼前利益使蛮力,无缘无故就兴起大战,会为以后埋下很多隐患。
大同以赵宋背约,擅自招诱本国应州百姓为由进军河东,出兵地点就只能选在燕西路,进军目标也只能是紧挨应、蔚两州的代州。
徐泽已经通过兵临开封,逼迫赵宋朝廷认输签约,拿到了本国派兵进入代州的“许可证”。
正常情况下,宋军应该不敢抗旨阻碍同军入境搜寻本国百姓。
但要想就此拿下代州赖着不走,却不能指望代州守臣真会奉旨投降。
更关键的是,徐泽就不想独立性很强的河东宋军“望风而降”。
逼迫宋庭接受同军进入河东路,只是为了控制战争规模,却不是为了“和平接收”。
独立性很强的河东路必须武力解决,不如此难以涤荡其境内的陈腐势力。
直到同宋两国就应州之事达成相关协议,开封府军事危机解除,教主道君皇帝的注意力仍放在继续南巡,已经进入京东路的大同正乾皇帝身上。
莫说徐泽带着庞大的军队,手里还扣着皇太子和公相。
就算其人手中仅有少量的仪卫,也没有哪个臣子敢向教主道君皇帝提议派兵进入伪同境内击杀逆贼。
几年前的京东大战,留给赵宋君臣的心理阴影太重了。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逐渐形成了对伪同只能防守反击,绝不能越境主动攻击的共识。
这无关双方兵力多寡和精锐程度,而是同军对宋军多次以少胜多且灭辽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诱使扎根于宋人心中百余年的惧辽情绪继续发酵和再次升级。
只要徐泽一日不回到燕京城,赵宋君臣就一刻不敢放松。
在这种情况下,河东路接连传回山后同军异动,有极大几率即将进攻代州的警讯时,赵佶、蔡攸等人还能怎么办?
向河东增兵?
想都不用想,开封府的军事危机还没有真正解除呢!
何况,以徐泽的赖皮手段,就算朝廷有兵可增,也未必来得及。
赵佶乃下旨,严令河东路宣抚使司要严守两国刚刚签订的协议,约束手下军士,尽力配合同军搜寻遗落河东各地的应州百姓。
胆敢阻拦同军行事,乃至挑起两国大战者,严惩不贷!
当然,教主道君皇帝圣明无比,明见万里,绝没有向徐泽拱手送出河东路的意思。
须知道,宋、辽两国百余年间的历次大战,宋军在平原上都是一溃千里,唯一能挡住辽人南侵脚步的只有地形险要的河东路。
如今,同军战力更胜辽军,又占据了河北和京东,随时能威胁开封府的情况下,若是再送出河东,赵宋将陷入全面的被动,就真的只有考虑迁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