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1/851


青州,益都县范各庄小学的下舍教室中,一个少年清脆的诵读声传到窗外。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原来,竟是正乾皇帝轻车简从深入学校,考察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听完小少年的背诵,徐泽点头询问:
“不错!你可知天下大同的‘大同’和我们的国号‘大同’有什么区别?”
这位名叫王沆的小少年显然受过良好的家教,即便面对天子也毫不怯场,回答问题落落大方。
“先生说天下大同是目标,国号大同则是鞭策。天下大同并不是不可触摸的幻梦,只要一代接一代的大同子民用汗水浇灌,就能一步步地实现。”
“好!”
徐泽巡察重点其实不是吏治,此事自有监、法、吏等部门专司专管,用不着他这个皇帝亲力亲为。
皇帝微服私访抓贪官,还搞得一波三折险象环生,虽然颇具戏剧性,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但能发生这样事情的王朝,只能说明从制度设计到统治者本身就是个笑话,沉迷于猫抓耗子游戏的皇帝,绝非真正的王者。
王者当心怀天下,着眼大局,而徐泽的注意力则始终放在民生和教育上。
刚入学的小少年正是思想灌输的黄金年龄,不求他们能真懂“大同”一词的深刻内涵,先灌输了再说。
哪怕只有一成甚至更少的人长大后坚信这些灌输的理论,他们也是日后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只要大部分学校能将“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就不愁大同的事业后继无人。
看了看小少年衣服上的少社队袖标,徐泽欣慰地问道:
“王沆啊,等你长大了,有什么理想?”
“我想学祖父和父亲,为国征战沙场,保卫大同。”
一直堆着笑陪同皇帝检查的学校山长和下舍先生顿时变了脸色,神情极为惶恐。
徐泽看在眼里,不露声色地表扬了小少年的勤奋好学和大志向,并勉励其他学生向王沆学习,长大后争做大同事业的建设者后,才高兴地离开教室。
皇帝不喜臣子公开场合卑躬屈膝,学校山长惶恐地跟出教室,才向徐泽请罪。
“臣有过,请陛下责罚!”
徐泽的情绪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笑问:
“卿有何过?”
“回陛下,王沆并不是孤儿,其人的父、祖听说都还在世,只是在赵宋任官,两国隔绝数年,才失去了联系。”
徐泽摆了摆手,对其人及随行的青州文武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同早晚要吞并赵宋,天下终归一统,朕负责开疆拓土,卿等则负责教化百姓,万不能有门户之见。”
“臣等谨遵圣意!”
皇帝巡察各地,虽是“不打招呼突然袭击”,但哪些人能让皇帝见,哪些人千万不能让皇帝见,下面的人心里都有一本帐。
只要时间来得及,这些人便会尽量提前“做好工作”,以将更好的一面展示给皇帝看。
高处不胜寒,是因为处的位置越高,下面的人越会把你供起来,就连身边人,也会因为种种顾虑,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抱怨是没用的,这不仅是官僚秉性,也是人之本性。
就算普通人面见大人物尚且知道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衣着,徐泽也没有幻想自己便能够纠正这种风气。
想治理好偌大的国家,完备且运行良好的制度和称职且尽心的行政队伍都很重要。
但上位者窥破层层无形阻碍,掌握社会真实,并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下级执行力的能力更重要。
实际上,徐泽早就知道王沆的身世,这个小少年正是祖籍青州的赵宋河东路兵马副都总管王禀的嫡孙。
早在两年前的大名府之战中,其人操纵王禀作戏“和平”解决开封府危机时,外曹曹首王四就打探到彼时的王统制在青州还有亲人。
王四还曾提议向王禀“提醒”此事,被徐泽否定了。
其实,这样的事不仅发生在王禀身上,大同脱胎于赵宋,又割据京东、河北等地,造成了不少人与亲属分属两国。
而在这个时代,能放下家小长期远离家乡者,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社会活动能量的“宦游人”。
对这些人建立档案,严密监控是必须的。
但决定天下归属的,始终是人心向背和大势所趋。
以官员亲属的人身安全相要挟,就落于下乘了,非王者所为。
出了范各庄小学,正乾皇帝的车驾继续东行。
徐泽在马车上打开了第一军军正李逵刚刚派人送来的急奏。
李逵并没有找人代笔,其人受皇帝的教育,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读书练字不辍,一手行书如飞龙游蛇,颇具美感,奏章措辞也简洁明了,几句话便能讲清一个问题。
奏章主要分为三部分。
其一,河东路同宋两军攻守态势。
其二,战争中遇到问题和困难。
其三,新的战术构想。
末尾,还附上了燕青拟写的宋军防炮击城防工事报告。
李逵在奏章中坦率承认自己之前的战争准备中,重点考虑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而对河东特殊的人文环境考虑不够,导致战术计划与实际情况脱节。
其人认为,以如今的局势,急于快速拿下河东路只会为日后的行政治理埋下隐患,建议分三步走……
金国暂时无力南下的情况下,徐泽其实对全取河东路并不是太急,他更在意打下的江山是否稳固,以及手下将帅的成长。
将奏章转交战部研究后,徐泽亲笔回复李逵——“好!”
第一百八十七章
打不过也得打
府谷县,府州当代家主知府州事折可求宅邸。
“爹。”
正准备披挂的折可求扭头就见独子折彦文站在门口,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充满渴求。
“愣着干甚,快过来帮老子披挂!”
出征不是上阵,只是在皮甲外套上战袍而已,披挂并不复杂。
但折彦文却磨磨蹭蹭,好一会都没弄好。
“文哥儿,想啥呢?”
“爹,孩儿已经十六岁了。”
自先祖折从阮因代北诸部屡为边患被李存勖任命为河东牙将开始,府州折氏就一直为中原王朝戍边,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
如果从唐武德年间,折氏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府谷镇遏使”算起,其传承还可以上推三百年。
五百多年的征战不休,使得正值英年而亡于阵战的折氏子孙不计其数。
为了家族血脉能够顺利传承,与夏国国主同源的折氏一直保持着早婚的传统,子弟也普遍早熟。
所以,时年三十二岁的折可求却有十六岁的儿子并不算啥稀奇事。
演武场上练不出骁勇的战将,唯有刀刀见血的杀场上才行。
因此,折氏男儿十六而征也是传统。
折可求知道彦文是在提醒自己该带他出征了,但这次却不同以往,自己都不知道回不回得来,如何敢带还没有完成传宗接代重任的儿子一起上阵,只能讪笑道:
“下回吧,下回一定!”
正是急于证明自己已经成人的年龄,折彦文如何会轻易放弃。
“那么多的同岁弟兄都要随父亲出征,为什么孩儿——”
折可求伸手,想去摸折彦文的头,却突然发现儿子已经和自己一样高了,只能转而按住彦文的肩膀。
犹豫了片刻,其人决定还是照直说。
“因为这次不一样,麟府子弟多少年没这样全员征发了,很多人担心再不能回来,你要是跟我一起出征,他们就更不敢走了。听话,等爹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