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9/851


接收河北后,徐泽便委任陈规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冶务的重任。
其人上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从行政管理到生产方式,再到冶铁技术的多项革新计划,均得到徐泽批准。
在陈规的主持下,信德府、磁州和相州冶务脱胎换骨,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待其人升任工部尚书后,又将这些革新推广到京东、辽东、河东等地,使得大同原本零散的手工冶铁不断集约,成本也不断压减的同时,产量也不断提升。
今年,大同全国的钢铁总产量预计能超过八千万斤。
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除了满足大同帝国军事和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外,还要出口宋、金、高丽、日本等国。
剩下的虽然不多,可逐年累计下来,数量也很恐怖。
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配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不然的话,单纯提高钢铁产量,多出的铁卖不出去,也没人用得完,那冶钢技术和产量的技术性飞跃就无法实现。
徐泽适时提出修建铁路的计划,其实是未雨绸缪,为的是进一步拉动内需,以鼓励各大铁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生产。
“嗯。”
徐泽很清楚陈规一点都不迷糊,肯定知道铁路成本以外的账,其人只是借机劝谏自己不要急于求成而已,当即点头示意后者继续。
“其次,是管理尚不成熟。
矿山和码头上使用的轨道车,距离都不长,速度也不快,和远距离的铁路运行没有可比性。
现在,仅仅京津塘一条线路,就要设置十一个站点,运输调度严密而复杂。
若是按照陛下的计划,全国数条超远距离线路同时交叉或并行多趟车,以当前的条件,还做不到如此复杂高效的运输调度。”
要想提高铁路的使用效率,就必然要多车同时运行,便会涉及到运输调度问题。
配车调度相对还好说一点,主要是行车调度。
仅仅是保证全铁路线车辆的正点运行,就需要提前制定科学严密的计划,并使用更加精准的计时器。
而铁路运行过程中,意外是无法避免的,某一区段出了意外,如何及时通知前后相关车次做出调整又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其实,问题还远不止陈规说的这些。
如因炼钢技术还未成熟,铁轨的质量较差,极大限制了载重量和车辆速度;
又如缺乏有效的野外铁轨无缝焊接技术,铁轨的拼接只能靠人工打磨,效率很低,更换损毁铁轨也非常麻烦;
再如铺设于数十里甚至上百里人烟稀少之地的铁轨,如何防盗、防野生动物上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任何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运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走出第一步,再好的技术革新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和实验室中。
徐泽相信只要有了开端,总会有人解决这些难题。
实际上,有部分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了。
徐泽今天带陈规到格物院来,就是增加其人对修建铁路的信心,但对用心做事的臣子劝谏,该摆明的谦虚态度还是要有的。
“元则此乃持重之议,是我急躁了。”
御辇到达格物院,院首陈淳知道皇帝不喜迎来送往,就自己一人候在院外。
徐泽也不多话,命陈淳带路,便直接往院内走。
格物院设在天柱庄,临温渝河而建,占地面积极广,下设多个实验室,朝廷每年给其拨付的经费数以百万计,成果同样有目共睹。
众人前往的一个实验场所非常嘈杂,严冶一面指挥杂役向锅炉内添加石炭,一面控制进汽阀,操纵曲柄连杆开始运动。
连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水池旁的巨大水车上,随着曲柄连杆不断运动,水车也快速转动起来,将水提起发出哗哗之声。
严冶正在操纵的机器自然是蒸汽机了,早在格物院成立之前,徐泽就命人在进行这项实验。
历史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蒸汽机到瓦特改良,经历了七十多年,人类社会自发的技术积累确实很慢。
但有明确的技术方向,再集合众人之长,许以重赏,这个过程就能大大缩减。
陈规看到的这台蒸汽机已经是第三代,其人看着不断往复运动的曲柄和水车,突然想到了路上和皇帝谈到的轨道车,当即看向徐泽,后者笑而不语。
现场太嘈杂,不方便讲话,看了蒸汽机工作演示后,众人退了出来。
徐泽询问陈规:
“这次做了哪些改进?”
“一是在汽缸外壁加装了夹层,用蒸汽加热汽缸壁,冷凝损失大大减少;二是用细麻绳密封缸体和管道连接部,整体气密性加强了不少;三是通过控制进汽阀,实现了活塞双作用力。”
“汲水深度能达到多少?”
“可以达到五丈,已经能投入矿井使用了。”
徐泽很满意这个进步,第一代机连两丈都达不到,五丈的汲水深度已经可以用于现在绝大不分矿井了。
陈规见皇帝暂时没问题了,赶紧插问。
“这机器是要用在车上?”
“现在还不行,损耗太大,最多用在内河船上,体型也太大,需要进一步改进,臣预计至少要两三年时间。”
已经够快了,十几年的积累都等得了,徐泽有足够耐心,不在乎再等两三年。
轰——
一声爆炸巨响打断了二人的对话,陈淳看着爆炸的方向,脸色大变。
“是凌振!”
待众人匆匆赶至火药实验室时,凌振刚脱下沉重的防爆服,满脸乌黑地抱怨道:
“又失败了!”
第四章
顺路灭一国
八月二十八日,金主完颜阿骨打驾崩于东京道部堵泺西行宫,众臣遵从大圣皇帝的遗诏,将其葬于咸平城以北。
返回会宁府的途中,国论忽鲁勃极烈完颜斜也、皇弟完颜昂及皇子宗峻、宗干率领宗亲百官请谙班勃极烈完颜吴乞买匡正帝位,以稳定人心。
经过一番三请三辞的戏码,确定金国内部没有明显的反对声音后,完颜吴乞买顺应“天意民心”,继承了皇位。
随后,除了祭告天地,诏令大赦天下,并宣布改元天会元年外,大金最重要的事务便是向盟友大同通报本国先帝驾崩新帝嗣位的消息,以求稳定的外部环境。
金国新君完颜吴乞买是女直人中少有的“文化人”,女直人崛起的历次大战其人都没有参加过,自然也没有可以夸耀的战功。
女直人起于蛮部,以武立国,崇尚武功而轻于文治,没有过硬战功的吴乞买清楚自己的威望不足以镇住一干骄兵悍将,不敢立即遵从兄长的“卖国”遗言。
其人刚刚登基,地位本就很不稳固,当前正值用人之际,秦桧这样的得力干将也不可能就这样送出。
因此,向大同帝国派出了使者报丧时,金主便只字未提转让西京云中府等地归属权之事。
但先帝临终时,守在御塌边的并不止他完颜吴乞买一人,其人也不敢无视大行皇帝的遗诏,待理顺朝中之事后,该执行的遗诏还是要执行。
金国的政治构架很不成熟,有很强的部落遗风,皇位本身并不具备一言九鼎的权力,在转让国土这种国家大事上,完颜吴乞买必须先征求国论勃极烈班子的意见。
国论忽鲁勃极烈完颜斜也、国论阿舍勃极烈完颜习不失都在会宁府,二人皆明确表示支持皇帝的选择,愿意听从先帝的遗诏。
实际要做通工作的,就是尚在西京道驻守的国论移赉勃极烈完颜宗翰、昊勃极烈完颜蒲家奴和迭勃极烈完颜斡鲁三人。
尤以手握重兵的完颜宗翰之意见最重。
对自己这个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堂侄,完颜吴乞买颇有些忌惮,不敢直接派使者命令其人向大同交出西京道的土地。
十月十一日,完颜希尹受命赶至西京道云中府,将一百道空名宣头交给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完颜宗翰手中,并传达了皇帝的诏令:
“今寄尔以方面,如当迁授必待奏请,恐致稽滞,其以便宜从事。”
新皇登基,自己就得到了随意封官扩张自身势力的特权,完颜宗翰明显很高兴,接完旨便要拉着完颜希尹去吃肉喝酒。
后者却婉拒了宗翰的盛情,当即宣读了太祖皇帝的遗诏,并告知其人若愿意移镇上京道,新皇承诺一应待遇不变。
出乎意料,完颜宗翰确认了遗诏的真实性后,便明确表示愿意奉诏。
其人称自己愿意回军上京道,但大军开拔不可能说走就走,朝廷也得提前通知大同派人来接收地方,并就与大同的转让土地谈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完颜希尹原本做好说服不了宗翰就先说服蒲家奴和斡鲁二人的打算,没想话才出口,宗翰便答应听从朝廷的调动,自是大喜过望。
其人担心夜长梦多,不愿久留,婉拒了宗翰的吃酒邀请,当即打马返回会宁府。
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得知夏国向大同服软称藩,同军接管朔州、东胜州和云内州以西之地后,完颜宗翰和蒲家奴、斡鲁二人就讨论过金国西京道的出路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