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0/851


三人皆久掌大军,不是没有战略眼光的无能之辈,都能看到西京道的问题。
西京道对金国最大作用不仅是粮食和人口,更体现在战略上维持对大同的均势。
在本国后方还没有稳定,同军军力又强悍无比的事实面前,只要是头脑清醒的金军将帅,其实都没有跟大同作战找不痛快的想法。
但上升到国家层面,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制于人才能不受制于人。
据有西京道,金国就不会完全受制于大同,还有与大同讨价还价的权力。
至少被逼急了,大金可以联络宋、夏,三国联手遏制大同,而不是被动等待盟友一步步收拢套在本国脖子上的绳子。
可大同帝国取得河东路和朔州以西土地,彻底隔绝了宋、夏两国与金国的直接联系之后,西京道的这一战略作用便不复存在了。
以大同吃下去就不会吐出来的秉性,朔、武等州的归属权不用再想,金国仅剩的云中府、丰州和德州三地也不安全,已经处于大同的半包围之中。
日后,两国一旦发生冲突,西京道必然守不住。
就算两国能够长期和谐相处,对大金来说局势照样不利。
完颜斡鲁在辽阳府跟同军打了几年的交道,太清楚他们的花样了。
只要双方有交流就会有对比,有了对比本国的人心就会散,就会出更多的问题。
其实,云中府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完颜宗翰等人无论做什么,都会下意识地先了解东面的大同白州如何做了没有,怎么做的。
若是双方的政策差异太大,可能会导致百姓离心,那就果断终止计划。
如此束手束脚之下,为了维持西京道的稳定,大金必然要在云中府等地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所获得的收益也会大打折扣。
还不如趁着现在两国关系亲密时,将之交到大同手中换取其他利益来得实在。
如此一来,金国避免了在西京道与大同帝国空耗,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到上京道开拓,以统合草原诸部后进一步增强大金的力量,再等待时局变化。
因此,得知太祖皇帝有此遗诏后,完颜宗翰便没做犹豫,当即接收了朝廷的调动——深知用兵精妙的宗翰很清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道理。
待完颜希尹走后,完颜宗翰立即召集蒲家奴和斡鲁商议向大同移交西京道之事。
其人表示,西京道形势已经变化,大金全面受制于大同,再坚持守下去已无意义,还有可能激化两国矛盾而爆发冲突。
以当前同金两国的关系和实力对比,大金与大同爆发冲突绝对得不偿失。
既然太祖皇帝临终遗诏转让西京道,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但大金在西京道前后折腾了近两年,耗费钱粮,死伤将士无数,也不能就这样随意交出去。
宗翰决定趁着撤出西京道的机会,将云中、丰、德几地官员、富民、金帛、子女等,能打包带走的全部卷走,只给大同留下一个空壳子。
反正大同占着南面富饶的土地,不缺人也不差钱,而大金在苦寒的北疆,地广而人稀,最缺这些宝贵的人口。
完颜斡鲁与大同打交道多,甚至还与正乾皇帝有过数次接触,清楚徐泽的秉性,担心宗翰此举会触怒大同,明确表示反对。
完颜蒲家奴为人谨慎,认为既然遵从太祖皇帝的遗诏,就不应节外生枝。
大同虽然强势,但在两国交往中还是很讲信义的,交好大同维持两国的正常贸易,远比搜刮西京人口惹恼大同正乾皇帝要好。
两个长辈都不支持自己,完颜宗翰只能退一步。
其人表示只迁走三地的官吏、人才和富民以充实上京道,普通百姓可以不动。
此举肯定不利于大金在辽人心中的形象,但西京道本就是顽固抗金的死硬辽人聚集地,打了两年还有这么多辽人不断反叛。
而且,大金一旦离开西京道,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再返回,如其要虚假的民心,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人口和钱粮更实在。
斡鲁考虑到同舟社在辽东南的做法,似乎对富民和旧官吏并不是太看重,犹豫片刻,终是没有再反对。
蒲家奴也清楚宗翰此举自有深意,大金要想早日打下庞大的上京道,确实需要更多的官吏和人口消化新占领区。
皇帝还给了宗翰空名宣头并许其便宜行事,其人本可以自己决断,却没有这样做,宗翰已经让步,做长辈的就不能太不给面子。
如此,金军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司便统一了转让西京道问题的意见。
会宁府。
金主完颜吴乞买收到完颜希尹的复命,得知完颜宗翰没有抗命给自己难堪,也松了一口气,立即派使通知大同准备接收西京道剩余土地。
吴乞买虽是皇帝,但金国畸形的军政结构使得他这个没有军功的皇帝权力相当小。
对其人而言,理顺内部巩固君权,远比开疆拓土更重要。
次日,完颜吴乞买下诏,以国论忽鲁勃极烈完颜斜也为谙班勃极烈。
吴乞买即位后,第二顺位继承人斜也就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此诏本为题中应有之义,但随后的诏令就耐人寻味了。
以太祖阿骨打庶长子完颜宗干知国政,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总理军事。
在这之前,年轻一代中,宗翰是不容置疑的第一人,现在就多了宗望和宗干二人与其平起平坐。
虽然在军功上,宗干和宗望加起来都不及宗翰一人,但毕竟在组织结构上,二人的确有与其分庭抗礼的权力。
不过,远在西京道的完颜宗翰却没心思琢磨这道诏令的玄机。
收到诏令时,其人已经将云中府、丰州、德州的钱财和部分人口打包,开始向北迁徙了。
所谓只迁走三地的官吏、人才和富民,自然不可能一道政令,一府两州的官民就高高兴兴地跟着金国大军走。
故土难离,更何况是由生存环境优越的大同盆地前往苦寒的塞外荒漠草原。
其间有多少的血与泪自不用细表,反正一直到大同派人接管了云中府等地,仍有被迫迁徙的辽人陆续逃回原籍。
完颜宗翰率军北迁的过程中,也没有闲着。
其人还事先已经探知天祚帝已经逃到突吕不部,乃亲自率军组织了一次突袭。
可惜,耶律延禧奸猾似鬼,竟然赶在金军到来之前再度逃脱。
但完颜宗翰也不是全无收获,从俘虏嘴中,其人得知了耶律延禧之子耶律雅里的具体位置,当即改变目标——抓不到老的就抓小的。
不过,其人注定是抓不到耶律雅里了。
因为这一次的消息有些滞后,早在数日前耶律雅里便驾崩了。
说起这个北辽神历的死因,颇有些“传奇”。
耶律雅里在查刺山游猎,一天之内竟然猎取了四十只黄羊,再加二十一匹狼。
因来往追逐,劳累过度而病倒,没过几天就驾崩了,时年仅三十岁。
其人倒是一死百了,走得轻松,却将一个烂摊子丢给了自己的臣子们。
耶律雅里喜击鞠,登基后便经常击鞠而荒废政事,经枢密副使特母哥直言极谏,方才有所收敛。
枢密使耶律敌烈因权力争斗,弹劾西北路招讨使萧论海蛊惑众心,有不臣之心。
神历帝不顾北辽小朝廷实际全靠诸部养着并无威望的事实,当即直接下旨处死了萧论海及其子萧麻涅。
由此,导致本就与朝廷相互利用的草原诸部附而复叛。
耶律雅里乃任命遥设为招讨使,讨伐叛乱的诸部。
毫无悬念,兵微将寡的北辽王师一败再败。
幸好诸部别有心思,没有反攻,才使得北辽小朝廷没有被灭掉。
但耶律雅里却不管这么多,将出师不利的遥设杖击一顿,并罢免其职。
神历帝的荒唐事远不止这些,其人出巡时,随从有疲乏者,便赈济给养。
直长保德劝谏:“现在国家财力空虚,像这样赏赐,将拿什么来给养呢”
耶律雅里却非常恼怒,斥责其人。
“从前在福山田猎时,你诬陷猎官,现在又说出这种混账话。要是没有诸部,朕将何处征取赋税”
群牧司运送盐和粟米,有百姓盗取,便汇报给神历帝,准备责令犯法者赔偿。
耶律雅里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判决:
每盗一车粟米,赔偿一只羊,三车赔偿一头牛,五车赔偿一匹马,八车赔偿一头骆驼。
左右臣子均觉得这个方案过于荒唐,劝谏其人。
“现在一只羊想换两斗粟都做不到,竟然可以用来赔偿一车粟米!”
耶律雅里却不为所动,坚持说反而训斥众人。
“民有就是我有。如果让他们全部赔出来,臣民们没了钱粮,如何为我纳税?”
其人如此“治国”,可想北辽小朝廷的国政有多混乱。
因而,神历帝死后,众臣反而松了一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