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851


东京如今的形势就是有钱的消费主体跑路导致百业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又因朝廷迁走转运的物资锐减而导致物价腾贵;
两厢叠加之下,以服务业为主的东京城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下去,就连原本日进斗金的“七十二家正店”也纷纷倒闭,更勿论一般的商贾和百姓了。
现在,大部分人是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能不花钱就花钱,以此苦熬到形势再次变化——开封“和平解放”。
熬过了,就能在更加稳定繁荣的新王朝里继续发家。
只是,秋去冬来,同宋两国形势越发紧张,同军却始终没有南下接管开封,大批家底浅薄的商贾没有熬过这段时间而纷纷破产。
当然,这场因迁都导致的破产风暴完全可以预见,预料到这一结局的人还不少。
去年底,朝廷确定要迁都临安时,李四便劝过张三,趁着局势还没有彻底变坏赶紧抽手再谋出路。
其人并没有把话挑明,“再谋出路”既可以理解为转移资产到其他城市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利用东京混乱的局势和人面熟的优势暗中行事,以响应准备南下的同军。
张三眼光远超李四,自然也看到了东京必然要衰败的命运。
但其人既没有转移资产重新开局的打算,也没有发动手下兄弟搞事,而是谨慎地选择了观望,付出的代价就是数次裁员。
李四嘴里明着骂朝廷,实际却是暗怪张三优柔寡断,导致局面被动至此。
张三收回思绪,开口便提及了一段尘封的绝密往事。
“十年前,正乾皇帝平定泸州夷人之乱后回京献俘,回登州前,曾私下召见过我。”
闻听此言,李四却不是太吃惊。
众兄弟当初之所以能发家,就是早年搭上了正乾皇帝这根线,先是卖地沟油得到了检验,接着才是双方合办打炭场。
因为这层关系,京东路大乱后,张氏打炭场也受到了牵连。
不过,彼时与同舟社有贸易往来的商家不止一家两家。
张氏打炭场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特别突出。
而且,双方的业务往来切割得也很早。
之后,便彻底断了明面上的联系,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拿不出真凭实据来。
所以,在张三向官府交够“保证金”后,便再没有人纠缠此事。
至于张氏打炭场与同舟社切割业务的原因,张三则一直讳莫如深,但李四作为其人的亲密助手,多少能猜到一些。
张三将李四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悠悠地讲道:
“正乾皇帝问我‘若是以后天下有变,你可以愿意离开东京’?”
尽管早有猜测,但从张三嘴中得到了十年前正乾皇帝便有了吞吐天下的雄心,并给自己这些人留了后路,李四仍是激动不已。
“哥哥是如何回答的?”
张三也不记得当时失魂落魄之下如何回答了正乾皇帝的这个问题,只知道自己确实割舍不下东京的一切,真没想过要离开。
多年以后再回顾这个问题,其人仍是极度迷茫。
但这些并不重要,李四关心的也不是张三当初的回答,而是正乾皇帝的态度。
换句话说,就是其人自己的出路。
二人共过患难,也同过富贵,现在又重归“落魄”,原本就是泼皮的李四之所以始终追随张三,并不是因为后者有多强的人格魅力。
而是李四知道张三的背后站着正乾皇帝,双方私下肯定有联系,同舟社恐怖的情报渗透能力让其人不敢轻举妄动。
这不是李四的臆想,而是有事实依据。
当初有不少商家没眼力,担心陷在京东路的同舟社玩不过朝廷,主动与其划清界限,更有甚者向官府出首同舟社在东京的联络人员。
结果,等反应迟钝的官府按照出首者提供的线索抓人,自然是人去楼空。
没过多久,出卖同舟社博富贵的人家却离奇失火,满门老弱无一幸免,稍微有点判断力的人都能明白这就是同舟社的报复。
此事做得相当粗糙,但震慑效果却格外的好。
李四当初虽然没想过出卖张三,却也不看好同舟社,几度想离开张三单干,只是慑于同舟社的恐怖手段,怕自己离开后会遭到清算才拖了这么多年。
结果,徐泽不仅没有被朝廷玩死,还利用李子义之乱堂而皇之地据有京东一路,进而又进军大名府割据河北,紧接着还北伐燕云建国称帝。
徐泽的造反起家史过于魔幻,以至于李四怀疑十几年前的夏夜,自己是否真与正乾皇帝在州桥夜市梅家铺子喝过酒。
李四是个有梦想的人。
最初随张三混迹市井时,他的梦想就是再不为一日三餐犯愁。
后来有了钱,便想娶个浑家继承香火。
等安了家,有了更多的钱,又想供儿子读书,等长大了博个出身。
现在,这个梦因徐泽造反大宋迁都难逃灭亡命运而破灭,却又因自己曾与大同正乾皇帝有过交集而有更好的机会。
每次回首往事,李四就为自己当初没有离开张三而庆幸。
作为二十几年的老兄弟,张三也能猜到李四的一些想法,乃反问其人。
“四哥儿,你想投奔北面?”
“想!”
以如今的形势,也没什么好隐瞒的,李四坦率承认了这点。
不过,他有家有口,自然不可能一个人偷偷跑到大同。
以其人几近于无的学识能力和声望,就算真跑到了大同也只能做普通老百姓,难道还要再从市井泼皮混起?
听说大同各地的巡捕司对市井管控很严,在大同混市井绝不可能有出路。
所以,李四才会如此积极地鼓动张三搞事。
东京城萧条至极,继续做买卖确实难以为继,但有一桩大买卖却是很好做。
而且,一旦做成了,就可以不用等到儿子长大读书考功名,现在就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博个好出身。
“哥哥难道不想?”
“想?”
张三拍了拍李四的膝盖,摇头苦笑。
“光俺想,又有啥用?”
李四不太明白张三这话中的逻辑,追问道:
“哥哥的意思,莫非是说正乾皇帝不想要东京城?”
“俺不知道。”
张三遥望北方,眼神中满是迷茫。
大同如今据有燕云,又全取河东和河北,力压大宋,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大宋再怎么挣扎也阻挡不了同军南下的步伐,
其人身为大同帝国的外围情报人员,当然也想在同军攻取东京时搏一把大富贵。
要想做成此事,就得有人,而要维持一帮老兄弟的心,就必然不断投钱进去。
但只要能坚持到同军南下接管开封,自己失去的一切就能全部挣回来。
现在的问题是同军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南下?
第二十四章
百年王朝岂能没有忠臣义士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继承后周开拓之势的大宋确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又出动大军攻打已经自降封号的南唐。
宋军兵围金陵城,唐军负隅顽抗,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下诏,命南唐后主李煜来汴京朝见自己,实际就是劝降。
李煜担心一去不复返,不敢奉诏,乃遣其国吏部尚书徐铉入朝。
徐铉对于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
出身军汉的赵匡胤却不愿跟弱者继续磨磨唧唧,直截了当地挑明了自己的目的。
“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自此之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便成了强者肆意欺凌的弱者的绝佳借口。
一百五十多年后,由宋臣造反起家的徐泽北伐灭辽,坐拥京东和燕云,又全取两河,并力压金、夏、高丽、日本等国,成为当世最强之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