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2/851


蔡京等人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自己离开道君将会是怎样的下场。
这些奸臣便以各种借口拒绝奉旨领罚,不肯离开已经回到江陵的太上皇身边半步。
有大臣担心夜长梦多,上书建议皇帝遣南阳府尹聂山为荆湖北路发运使,然后寻机“密图之”。
赵桓从其议,当即宣聂山进殿并付以此任。
聂山不敢辞,乃请捕贼诏书并南阳府使臣数十人以行,皇帝亦许之。
由此,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彼时还在尚书右丞任上的李纲得知此事,前来劝阻。
“使山之所图果成,惊动道君,此忧在陛下;使所图不成,为数人所觉,万一挟道君于东南,求剑南一道,陛下何以处之?”
赵桓也确实担心这样的局面出现,乃被李纲说动,并询问李相公对策,后者答:
“不若罢聂山之行,只明着贬低童贯等人,乞道君去此数人者,早回銮舆,可以不劳而事定。”
李纲的建议其实是麻痹、分化这些奸臣,再逐步剪除道君的羽翼。
赵桓半信半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重新下旨。
旬日后,童贯等人果真相继而去,仅留下蔡京父子继续随驾扈从太上皇。
恢复祖制,惩处奸臣算是大宋朝臣们唯二能够达成共识的朝政大事。
可即便是要惩处奸臣,除了蔡京、童贯这等大奸“众望所归”没有疑问外,对其余奸臣的认定也难以形成一致意见。
大宋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奸(位)臣(子)肯定不止蔡京、童贯等寥寥几人,除恶务尽,要做就做到底。
问题出在“谁是奸臣”的定义上。
很明显,不同的人对“奸臣”有不同的定义。
由是,每日的朝会便充斥着吵闹、攻讦、甚至谩骂,基本没有精力研究正事。
众臣们为了分辨谁是奸臣而斗志昂扬,只想清净的赵官家却是一个头两个大。
赵桓是真的想早日结束朝堂乌烟瘴气的状态,以安心做个“好皇帝”,再不用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却因天赋实在有限而无能为力。
其人根本没办法分辨相互攻讦的臣子究竟哪个是忠臣,哪个又是奸臣,只能任由他们这样吵闹下去。
或许,嗓门最响,得到他人支持最多的臣子应该是忠臣吧?
但太学生陈东就是因为嗓门最大,也最能得人支持。
结果,这贼子却鼓动民众暴动,杀了朕的内侍!
在赵桓的纠结中,前往开封府迎接中宫和皇长子的首相赵野总算回来了。
可其人却因为被众言官弹劾而只能待罪府中,无法主持朝务为皇帝分担政事。
这种形势下,趁着天下兵马勤王而擅自攻击黄州守军的淮南东路军头李成、聚众抗税的荆湖北路妖人钟相等人造成的地方危机,则几乎无人关注。
相关路、州的急奏接连送来,全淹没在一堆弹劾奏章之中。
即便偶尔有人提起,也不及其他的事务重要,很快就会被带偏题。
幸好这些乱臣贼子还知道畏惧朝廷天威,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李成、钟相等人得知同宋两国已经媾和,朝廷有余力平靖地方后,便以各自的实际控制区为界,相继停止了主动扩张。
如此一来,朝中就更没有人再关注这些其实并不远的危险了。
反正大宋的主要矛盾永远在朝廷,只要能够解决朝中的分歧,地方上的些许动乱都不是大问——
咳!
至少,现在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徐泽了。
赵桓遵祖制用贤臣,是希望四海升平,朝中和睦,努力做个“好皇帝”。
现在的情况显然没法让他如愿,其人担心再这么折腾下去,不用正乾皇帝再率大军前来,大宋王朝就会把自己玩死。
于是,心力憔悴的赵桓只能顺应人心,罢免了上下都不满意的太宰赵野。
而以“都人倾望”的中书侍郎范致虚出任首相,期望其人对得起偌大的名声,能够有所建明。
可惜,范太宰人如其名,致虚而不务实,坐而论道的水平极高,做实事的能力却还不如其前任赵相公。
无论对大同关系问题,还是大宋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抑或亟待解决的各种危机,范致虚都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真被皇帝问急了,范相公便以是“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之类的扯淡话敷衍天子,听得赵桓肝火直冒。
而且,此公还与年轻的次相吴敏政见不合,双方颇多冲突。
一日,诸宰执于政事堂议事。
首相与次相针对一道奏章的批阅意见相左,争执不下。
范致虚抖起首相的威风,决定不理次相,提笔就准备直接签署意见。
吴敏见状,讥讽其人是“明德相公”,只需签署“明德”二字即可。
范致虚当然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遇事不决以“明德慎罚”之类的万金油屁话做遮掩,并非其人不知道这样做很窝囊,怎奈不说这个,又能说啥?
吴敏偏要打人打脸,范致虚如何能忍?
其人当即以笔掷之,正中吴敏面额,致其额鼻皆黑。
首相与次相二人闹得如此不像话,堂中的同僚们也坐不住了,赶紧寻个借口开溜。
吴敏虽然年轻气盛,却忍下了此事,并没有对范致虚饱以老拳。
但到次日朝会,其人却向皇帝奏明此事,算是彻底与首相撕破了脸皮。
赵桓罢赵野而以范致虚为首相,为的是求耳根清净,现在却落得更加难受,也对“明德相公”范致虚失望透顶。
两日后,天子下诏罢太宰范致虚,并以少宰吴敏代之。
又以户部侍郎唐恪进拜尚书右臣兼中书侍郎。
吴敏在政事堂和枢密院转了一圈后,终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臣之首,其人政治上的盟友李纲便不能再留在知枢密院事如此敏感的位置上。
御史中丞陈过庭趁机上奏,言大同已经退兵多日,上皇却仍滞留江陵,建议皇帝再派干臣前往江陵,迎上皇归京。
赵桓从其请,以知枢密院事李纲为奉迎使,务必要迎上皇归来。
其实,迎接太上皇返京的事早就再做了。
赵桓率诸臣“打赢”临安保卫战,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后,便改撷景园为宁德宫,准备给自己的老子居住。
其人随即派遣徽猷阁待制宋焕(实际是“日奂”两字连为一字,打不出来〉奉表道君皇帝行宫,迎赵佶返回临安。
随后,又遣尚书右丞李邺为道君行宫奉迎使,继续催促太上皇北上。
但赵佶大略是清楚自己回到临安将会面对怎样的命运,死赖着不愿回来。
其人并不是一个人在外逍遥,为了养活庞大的随从队伍并继续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只能截夺本地财赋。
甚至,在同宋两国大战临安朝廷无暇顾及自己期间,赵佶还擅自任命了一些官员,以方便控制地方,调度物资。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赵佶已经交出权柄,便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皇帝,没有了生杀予夺的特权。
任其长期滞留在外,就有再立朝廷分裂大宋的风险。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危害可就要远远超过大同帝国的讨伐了。
陈过庭这个建议合情合理,赵桓的安排也无可挑剔。
李纲乃是为大宋江山不顾己身的社稷之臣。
当初国家危难,就是他将太上皇赶下了皇位,并扶今上上位。
赵桓再派其人将道君迎回京师关起来,也是朝中能够想到的最佳人选。
自杨世可兵败,种师道顶锅被罢后,李枢密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知枢密院事后,其人便极少对朝堂之事发表意见,算是已经做好了淡出大宋政坛的各方面准备。
李纲受领任务后,只是请皇帝御笔书写就《迎道君表》后,便收拾收拾行装义无反顾地赶往江陵,前去硬刚满朝文武皆不敢直接面对的道君赵佶。
而在其人离开临安的次日,监察御史余应便在朝会上面奏天子,言:
“臣闻舜既受命诛四凶,而天下服者,何也?以其用刑轻重当於人心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