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3/851


……今彦、安中、师成或殄或窜,而京、贯、攸尚从轻典,罚之不同如此,此军民之所以愤怨,士论之所以喧沸,而陛下有刑失之讥,大臣有庇奸之谤也。
伏望睿慈,大正典刑,放京、攸于南荒,枭贯于东市,以慰宗社之灵,以决天下之望……”
左司谏陈公辅也出列求奏,言蔡京父子“邪佞奸险,能为身谋,则举朝公卿,无出其右者。若使其迟留畿甸,他日奸谋复肆,群臣皆乐附之。”
其人言毕,其余朝臣大多也尽皆附和,大谈“攸果入都城,则百姓必致生变。万一惊犯上皇属车之尘,则坐不预言之罪”。
众臣不约而同地选在同一天向依附道君的蔡京等人发难,极尽危言耸听之能,想以言语煽动皇帝对这些奸佞做出最狠的惩罚。
赵桓不清楚这些臣子私下有没有串联,却发自本能地对他们的话持怀疑态度。
其人想到了当初陈东以惩处奸臣之言煽动市民暴动之事,总觉这些臣子对奸臣如此卖力喊打喊杀暗藏祸心。
当然,一片喊打喊杀中,也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
太宰吴敏便认为太上皇尚滞留在外,朝廷就急着处置其身边的宠臣,担心这些奸佞会狗急跳墙,行那不测之事。
吴敏的本意其实是害怕朝廷仓促行事,会导致与自己一条绳上的李纲遭遇不测。
但传入皇帝的耳中,却是另一层意思。
赵桓原本还有些犹豫,听了吴相公“不测之事”的言论,反而有了异样心思。
大宋天子乃制曰:
“蔡京可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攸先已降大中大夫,为劝上皇北归,特依已降指挥,令前去侍省。”
事实证明,李纲不愧为道君克星。
其人南下不足半月,太上皇赵佶便老实随其返回了临安。
天子乃赏李纲功,任命其人为淮南东、西两路宣抚使,并以御史中丞许翰代其职。
许枢密上任后,接连上了两道奏疏:
其一,不当解种师道兵柄。
其二,闻东京军民不肯割地,愿输租赋,代割地之约。
第七十二章
灭亡高丽的时机
李纲奉迎太上皇返回临安,避免大宋出现天有二日的局面,乃是有功于朝廷,却被赵桓趁机将驱逐出朝堂,看似莫名其妙,其实当事人都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表面看,这是与李纲有隙的潜邸宠臣耿南仲一再向皇帝进言的“功劳”。
真正的原因却是大宋君臣被同军打怕,赵桓深怕大同再次兴兵南下,更受够了主战派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痛苦感觉。
因而,对于新任枢密使许翰“复种师道之任”以加强军备的提议,赵官家便以“师道已老,难用”为由给直接否决了。
但对于“输租赋代割地之约”的建议,其人却是有一些兴趣。
赵桓做皇帝的天资确实比起其父赵佶这个昏君还相差甚远,但好歹也做了小半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
大宋虽然又一次输掉了与大同的战争,靠着卑辞厚币割让国土,才乞得同军退兵,但正乾皇帝并没有逼迫大宋皇帝赵桓去尊号而对大同称藩。
也就是说,大宋依然是继承大唐正朔的王朝。
既然是正朔,王业不偏安,就不能放弃恢复故都汴梁的努力。
甚至,北伐燕云一统天下的口号也还要继续提。
大宋可以怂一时以换取喘息之机,却绝不能怂一辈子。
咳!
就算真要怂一辈子,对国内的宣传也绝不能怂,必须把北伐燕云恢复故土的“祖宗遗志”不断传承下去。
因为,这就是维系大宋还是“大”宋的“政治正确”。
以增加租赋的方式换回东京真是一个绝妙的点子,别管能不能成功,至少能向国人证明朝廷在努力恢复故土,有利于鼓舞因再次战败而离散的人心。
试一试总归不是坏事,万一正乾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呢?
赵桓的想法得到了宰执们的支持,大宋新任中书侍郎唐恪受领了此项重任,出使大同商议“输租赋代割地之约”。
唐相公一行数人进入开封府段国境,便被巡逻的同军士兵扣下。
大宋使团被安置在鄢陵县驿馆,等了将近一旬时间,大同朝廷的回复才送到:
其一,开封既已正式纳入大同治下,便是本朝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同断没有拿本国土地百姓换钱粮的先例,租赋代割地之议免谈。
其二,讨宋之战已经结束数月,仍有宋人擅自潜入开封境内图谋不轨,赵宋朝廷是真不知此事,还是暗中支持?
其三,淮南东路至今兵乱未止,严重影响大同临近州县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只需,赵宋朝廷若是没能力保境安民就别浪费时间,大同可以替你们管!
正乾皇帝的意思很明确:赵宋连自己内部的问题都解决不好,凭什么惦记已经落入大同口袋的开封?
还没走到燕京,出使任务便失败了,唐恪却不敢赖在鄢陵与接洽自己的大同官员讨价还价。
其人当日便告辞离开,急匆匆往回赶。
数日后,唐相公带着大同朝廷的严正声明回到临安。
得到这个坏消息,大宋君臣顿时乱作一团,再没心思琢磨什么故都东京了,慌忙研究解决淮南东路问题的办法。
徐泽之所以一口回绝了赵宋的买地的乞求,并威胁大同要用兵淮南东路,除了懒得与这帮没眼色的家伙们虚与委蛇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人暂时还需要稳住赵宋朝廷。
原因很简单,大同即将对另一个国家用兵。
这个国家自然不是不久前才笑脸认罚的夏国,而是大同的另一个藩属国——高丽。
就在一个多月前,高丽国都开京城发生了动乱。
其实,高丽这些年动乱不断,内部一直就没有平静过。
但高丽以往绝大部分的动乱,负有对高丽、日本等政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等事宜之权的黄海都护府都以其国内部事务为由,轻易不会干涉。
这次的情况显然不一样,以至于大同需要暂时稳住赵宋。
高丽之乱的起因,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高丽因介入金、辽两国保州之争,而与正在辽东拓展势力的第四方势力——同舟社发生剧烈冲突。
同舟社协助保州守军挫败高丽军队的两次进攻后,徐泽又亲自率兵摧毁了高丽的海军力量,并海路南下攻破高丽都城开京,逼迫其国主王俣签订城下之盟。
从此之后,高丽便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国内事务也被同舟社深度干涉。
随着同舟社的事业越做越大,高丽在徐泽的精妙布局下,逐渐丧失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独立权,全面沦为同舟社的附庸。
王俣也算是一代英主,本应该和夏国国主李乾顺一样,文治武功皆有建树,在这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左右逢源,把握机遇开疆拓土。
但其人不幸遇到了同舟社徐泽,一战输掉了高丽百年国运。
即便如此,王俣也没有就此放弃。
和亲徐泽缓和同丽关系、招安李俊重建海军、借同压豪尝试削藩、出让耽罗岛以请走同舟社势力等等,各种方法用尽,就是为了重新获得完整主权。
可惜,终究是棋差一筹,任凭王俣再如何挣扎,高丽却始终逃不脱徐泽的手掌心。
临终前,其人终于想明白了一切,深感高丽国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有意让世子王楷避位,再择王室旁支继承国主之位。
王俣此举是以出卖高丽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血脉的平安。
这显然是一道足以导致高丽内乱的乱命,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资谦、中书舍人金富轼等重臣的坚决反对。
尤其是国丈李资谦,眼里只有个人的权位,若是外孙王楷不能继位,其人将有可能失去一切权势,更是不愿执行王俣的乱命。
彼时,同舟社正筹备建国,李资谦乃带着高丽世子王楷前往燕京求见正乾皇帝,并请其册封高丽新国主。
王楷继位时已经十四岁,不算太年幼,却因为天性柔仁,意志不坚,应付不了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
李资谦作为国主外祖父和宰相,又有扶立之功,便逐渐把持了朝政。
其人已经位极人臣,却仍不满足,还想更进一步。
为了掌控兵权,李资谦先是以整顿兵马重建高丽军事主权为名,向王楷举荐开京之战后就被王俣闲置的名将枳俊京。
为了牢牢掌控后宫,随时监控国主的动态,李资谦又陆续将自己的三女、四女(实际就是王楷的亲姨妈)进献给国主为后妃。
为了换取宗主国的支持,或者说避免大同帝国关键时刻的干涉,李资谦当政以来,又陆续以转移矿山开发权为名,将新安州以北的土地成片送给大同。
恰好,大同建国之后,战略重心转移,正乾皇帝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北压金国南讨赵宋上,逐步放松了对高丽的表面控制。
这种政治利好自然落不到柔仁的国主王楷头上,最终都变成了高丽实际掌控者李资谦的功绩,并为后者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