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9/851


其人丢下碳枝,复又读了一遍,但只读到“彤庭几度”时,蔡京的声音已经微不可查,“宣麻”二字尚未出口便轰然倒下。
七月二十三日,大宋最大的奸臣蔡京在流放途中,病饿交加,死于潭州东明寺。
其子蔡脩、媳宋氏、孙蔡行亦亡于同日晚。
四日后,天子遣监察御史张贗出京,随童贯所至州军诛杀其人,并函首赴阙。
又诏广西转运副使李癉之诛杀赵良嗣(辽人马植),并窜其子孙于海南。
在此期间,蔡京之子蔡攸、蔡翛等人亦被赐死,其剩余子孙则未见于信报,此后尽皆下落不明。
第七十六章
众正盈朝群魔舞
事实证明,解决不了问题就先解决人的做法只能暂时转移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
大宋王朝也没有因为奸臣尽皆伏诛众正盈朝而走向中兴,反而因为没有了这些大奸臣供“众正”同仇敌忾,导致朝堂上变得更加热闹。
当然,真正的王朝精英不会这么肤浅,他们还是能看到这些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
实际上,早在下诏流放蔡京、诛杀童贯等人前,大宋朝廷就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了。
大宋王朝存在的问题多不胜数,可真要归纳起来,无外乎内忧和外患两点。
内忧的根源主要源于大宋政治结构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进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结果便是让大宋过早走向衰败。
从仁宗朝的范仲淹开始,到神宗朝王安石、哲宗朝章惇、道君朝蔡京,无不是试图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重塑大宋,以给这个早衰的王朝续命。
结果,历次改革仅仅解决了部分旧问题。
而新的问题却在改革中不断涌现,致使改革一再失败,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最终拖垮了大宋。
赵桓的天资本就远不及其父赵佶,性格又怯懦软弱,自没有赵佶那种明知不可为偏要为的昏君犟劲。
其人只想做个受臣民赞颂的好皇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与民争利。
而在见识了临安民乱展示的可怕“民意”后,赵桓更不敢再走自家老爹的路。
其人转而“顺应民意”拨乱反正,试图以不变的祖宗之法换来变化了的祖宗之治。
显而易见,朝政由锐意改革改为全面恢复祖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必然会造成朝野上下的思想混乱。
开倒车能不能解决内部问题尚需在实践中检验,但开倒车造成的思想不统一问题不解决,朝堂上必然就会争吵不断,皇帝别想耳根清净,朝廷也会不断内耗。
因而,大宋朝廷面对的当务之急便是解决思想混乱的问题。
四月初三,知枢密院事李纲迎奉太上皇帝入都门,解决了天有二日的问题,消除了赵桓帝位可能会动摇的风险。
四月初七,立皇长子赵谌为皇太子。
赵谌在之前的被俘中受到惊吓,身体状况一度不好,调养了好些天才恢复正常。
同一日,知枢密院事李纲出任淮南东、西路宣抚使,许瀚接其任,并以尚书左丞耿南仲为门下侍郎。
此举同样是进一步巩固赵桓的帝位,更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
四月初九,太宰吴敏上札子:
“《六经》垂训,盖天地所以奠世法也,犹之江、河、淮、济,经营中国,终入大海。自三代以后,凡生民有一饭之安,皆《六经》之功世……
盖由之而不知,其独恨强秦之祸,礼缺乐亡。而近者王安石以经术自任,又废其一,其意以谓《鲁史》既亡,而《三传》不足取信,则《春秋》永无复可考……
臣愿下明诏,复立《春秋》学官,今岁贡举,遂以取士,庶几同讲圣人之遗经,以辅世教。臣不胜大愿。”
赵桓准其奏,乃置《春秋》博士。
四月十二日,置详议司于尚书省,讨论祖宗法,以吴敏、唐恪、李邺三人领其事。
拥有亿万生民的大宋王朝是极其复杂的组织体系,不同于走错了方向说回头就能立即回头的个人,任何朝政的实施必然会给整个时代造成甚远影响。
即便是尽复祖宗之法,也不能随便割裂历史粗暴的一刀切。
这两道诏令不再是空洞的“复祖宗之制,寝罢一切害民之法”的口号,而是进入了政策转弯的实质准备阶段。
但即便赵桓有如此决心和行动,仍有一些臣子不买账。
这些人认为详议司与旨在推行变法的神宗朝条例司、道君朝讲议司实异而名似,难以体现恢复祖宗之法的诚意,甚至有可能学道君借古改制。
既然是“复祖宗之制,寝罢一切害民之法”,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
百年前都能运行良好的祖宗之制绝不可能现在运行不好,一刀切就完了。
因不少大臣一再上书要求罢掉详议司,赵桓不堪其扰,咬牙坚持了一个月后,只能再次“顺应人心”,撤掉了这个专门为朝政过渡而设的政府机构。
四月十七日,诏开经筵。
并令吏部稽考庶官,凡由杨戬、李彦之公田,朱勔之应奉,童贯征同之战,孟昌龄河防之役;夔蜀、湖南之开疆,
关陕、河东之改币,吴越、山东茶盐陂田之利,宫观池苑营缮之功,后苑书艺局文字库等之费;
又若近习所引,献颂可采,效用宣力,应奉有劳,特赴殿试之流,所叨恩数,一褫夺之。
既然是拨乱反正,自然少不了将道君朝因各种害民之事而升官者的官职一一褫夺。
至于这些官职被褫夺者原本就是奉旨行事,而且也有部分人干出了实实在在的功绩,则无人关注。
权力斗争就是这样,旧人不下去,新人如何能上来?
四月十九日,诏自今假日特坐,百司毋得休务。
这道诏令延续了仁宗朝三司使包拯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的传统,只是做得更彻底而已。
从此以后,奉旨加班,节假日不休。
新党提倡人性化管理,一再为各级官吏加薪,并争取节假日休息和冰碳补助等福利,旧党欲要恢复祖宗之法,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
至于取消节假日后,官老爷们长期得不到休息,身心健康怎么办?
不存在的!
正人君子们皆履清要之职,每日只需要吟诗作赋粉饰太平即可致天下太平,当官当得快活似神仙,要什么节假日?
果不其然,这道诏令下达四日后,便有臣僚上言:
“窃以国家治乱在用人,用人在责实。
熙宁间,王安石执政,改更祖宗之法,附会经典,号为新政。以爵禄招诱轻进冒利之人,使为奥援,挟持新政,期於必行,自比商鞅,天下始被其害矣。
以至为士者,非性命之说不谈,非《庄》、《老》之书不读,上慕轩、黄,下比尧、舜、三代,以汉、唐为不足法,流弊至今,为害日久……
今天下之士,操笔弄墨,朝诲夕谕,升孔子之堂,宗虚无之教,而欲风教不坏,朝廷乂安,其可得乎……”
天子从其请,诏复以诗赋取士,并禁用《庄》、《老》及王安石《字说》。
这是要从源头上纠正用人导向,尽量避免那些满肚子富国之策,实际却是“与民争利”的家伙混入纯洁的大宋官僚队伍。
嗯,治国先治德,深受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熏陶的官员肯定道德高尚,绝对不会祸国殃民,没毛病!
四月二十三日,诏台谏者天子之耳目,宰执不当荐举,当自亲擢。
同一日,诏追政和以来道官、处士、先生封赠奏补等敕书。
五月初一,再拜龙德宫,令提举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闻。
很明显,天性轻佻爱自由的赵佶被关起来后并不安生,暗地里做了一些事,让赵桓嗅到了危险,不得不加紧对自己老爹的看管。
五月初五,应“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之请,诏追夺王安石王爵,罢配享孔子庙。
五月初六,诏无出身待制已上,年及三十而通历任实及十年者,才能享受恩荫待遇。
新党善于“开源”,旧党确实不善此道,就只能“节流”了。
但节流明显是动既得利益者的饼子,肯定会遭抵触。
这个问题也很好办,人分三六九等,上层的老爷们不用动,继续压榨无出身的官员和没前途的小吏便是。
……
六月初一,以道君皇帝还朝,御紫宸殿,受群臣朝贺。诏谏官极论阙失。
赵桓显然发现了自己老爹的正确使用方法——没事拉出来挨顿骂,更有利于彰显自己的功绩,也有利于朝廷百官团结一心。
七月初一,废除元符上书邪等的禁令。
七月二十三日,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上言“宣仁皇后(神宗皇帝之母高滔滔)保祐哲宗,枉被诬谤,久而未明,乞行政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