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0/851


赵桓再纳良言,诏侍从官共议改修宣仁皇后谤史。
既然是废新还旧,自然要彻底,先从改教——历史开始。
……
令人尴尬的是,大宋皇帝和朝廷如此顺天应人,却没能换来上天的庇佑。
六月十七日,天狗坠地,有声如雷。
次日,赵桓匆忙下诏虑囚。
六月二十日,彗出紫微垣。
六月二十一日,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在张宿会合。
上天接连降下异象示警,很自然会引来一众言官“星象垂戒,切自警畏,内修德,外修政,进君子,退小人”之类的上书。
赵桓除了没做到如其老子那般亲自上阵敬天之诚外,该做的真的已经都做了。
无奈之下,其人只能下诏罢都水、将作监承受内侍官。
实际上,自太学生聚暴民屠内侍后,作为天子耳目皇帝私奴的内侍已经很少有人敢出宫办事了。
赵桓此举其实是以诏令形式正式剥夺了内侍作为皇帝耳目的功能。
都已经众正盈朝了,天子还派内侍为承受监察地方,这是信不过谁呢?
然而,仅仅过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上天又降下异象。
八月七日,又彗出东北,长数丈,掠帝座,扫文昌。
赵桓这回没辙了,只能诏以彗星避殿减膳,令从臣具民间疾苦以闻。
要不怎么说得民心者真王者呢?
赵官家为天下苍生做了这么多实事,关键时刻自然会有忠心臣子为其解忧。
御史中丞陈过庭便及时上奏,言:“彗出东北,应在伪同,此乃乱贼将衰之兆,非大宋之忧也。”
众臣皆以陈中丞之言甚妥,并为天子贺……
大宋的面临的窘境毕竟是内忧外患相互叠加,相较而言,外患比内忧更加严重。
因而,朝廷在下大力解决内患的同时,也没忘了应对外患。
四月十八日,应众臣反复上书之请,赵桓下诏加种师道太尉、同知枢密院事、荆湖北路宣抚使,命其招抚蠢蠢欲动的钟相。
四月二十八日,诏有告奸人妄言同军复至以恐动居民者,赏之。
同宋两国刚刚发生的大战中,不仅有梁方平、何灌等部宋军望风而逃,还有不少上户人家闻同军至而弃家奔走。
甚至在同军退兵后,临安城中还两次因同军复至谣言导致城中居民争相逃亡。
大宋军民惧同入骨由此可见一斑,且短期内也没办法消除这种负面情绪,那就只能以严刑峻法尽力压制了。
四月二十八日,令在京监察御史、在外监司、郡守及路分钤辖以上,举曾经边任或有武勇可以统众出战者,每人举二员。
四月二十九日,诏三衙并诸路帅司各举谙练边事、智勇过人并豪俊奇杰、众所推服、堪充统制将领者各五名。
显然,宋军惧同皆不敢战,指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已经不现实了。
赵桓不得不转而求其次,看能不能“众推之下有勇夫”。
五月初二,诏天下有能以财谷佐军者,有司以名闻,推恩有差。
四日后,朝廷下诏重申铜禁之令,并禁以金银做饰物。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国家财赋日窘,已经没人能开源了,节流也有限度,怎么办?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大宋现在的问题是连年征战连番大败,既无足食,也无足兵,民更不信朝廷。
这两道诏令也算不是办法的办法,至于会不会造成地方官府趁机勒索百姓,或军队与地方豪强相勾结等问题,则不再朝廷考虑的范围内。
一切的一切,都只有先度过了眼前的难关,挽救了大宋国灭的命运再说。
五月初五,以少傅、安武军节度使钱景臻,镇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刘宗元,并为左金吾卫上将军。
以保信军节度使刘敷、武成军节度使刘敏、向德军节度使张矰、岳阳军节度使王舜臣、应道军节度使朱孝孙、泸川军节度使钱忱并为右金吾卫上将军。
这些人中,除了王舜臣是神宗朝确有战绩的将领外,其余大半皆无从军经历,而且都是年过七旬的垂垂老者。
如钱景臻,便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钱惟演孙,钱暄之子,其人最大的“战绩”便是尚仁宗之女鲁国公主。
此举如其说朝廷任用重将,还不如说是天子作出的与众权贵共生死的姿态。
五月二十七日,诏天下举习武艺、兵书者。
六月初三,又令中外举文武官才堪将帅者。
典型的国难思良将,或者说口渴得快死了才盼着挖井。
至于结果,肯定是有一点结果的,但也只有一点而已,出现的问题却更多。
七月中旬,福州军叛乱,知州李延俊死于乱兵之手,朝廷急命刘颔讨平之。
半个月后,因围困光州李成的胜捷军军纪混乱,淮南东、西路宣抚使李纲斩杀御下不严的统制官焦安节以振军纪,却不能抚其众。
众军卒又听闻一手组建胜捷军的童贯刚刚被朝廷诛杀而大恐,军将李福趁机蛊惑部众作乱。
今天更新可能要等到晚上
如题。
最近事多,还有点卡文,实在抱歉!
第七十七章
勇立万军韩世忠
大宋淮南西路招捉使李成不愧是应运乱世而生的枭雄,把握时机浑水摸鱼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军头。
其人趁着同军兵威临安朝廷急诏全国兵马勤王的难得时机,兵出光州,强占南面的黄州罗田、蕲春两县,一举突破了朝廷对其部的封锁。
若不是大打出手的同宋两国出乎意料的迅速媾和,导致李成的扩张计划中途搁浅,其人完全有可能借机冲破重围,进入财赋重地江南大展拳脚。
朝廷送走同军后,便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国内问题。
李成审时度势,主动停止了扩张,却不愿退回光州。
彼时,大宋刚刚遭遇连番大败,残存的军队士气大挫,各地民心也因此而动摇,正是急需稳定内部的关键时刻,不宜轻动刀兵。
而且,李成部兵马战力可观,真要是撕破了脸皮与之大战,朝廷也未必讨得到好。
赵桓无奈之下,只能下诏承认李成率部勤王的功劳,并劝其人自己撤回防区。
李成好不容易打出来,自然不愿就这样退回去。
其人乃以朝廷拖欠本部军饷军械为由,赖在黄州不肯走。
双方僵持不下,兵部尚书路允迪建议朝廷一面与乱贼讨价还价,一面悄悄调集各地勤王兵马,待重兵云集后,再逼迫李成就范。
赵桓从其请,命枢密院重新调整军队部署。
其中,扈从太上皇南下的胜捷军返回后,也参与了围堵光州兵马的行动。
“胜捷军”其实并不是朝廷设定的禁军编制,乃是统率西军多年的童贯为了自身安全,亲自挑选组建的一支精锐亲兵,兵力最多时有三万人。
其部装备精良程度远超其他各部,且各级军士是大宋战力最强的西军再选精锐。
胜捷军本应该作为勤王平乱的绝对主力,只因是道君宠宦亲自组织的嫡系兵马,而不能让当今朝廷放心,便被部署在“内线”位置——颖州。
实事上,胜捷军的军纪确实相当差。
其部驻守颖州期间多有扰民之事,导致地方怨言不绝。
但要说胜捷军比起朝廷其他兵马的军纪更差,还真是言过其实了。
大宋禁军的军纪只在钱粮赏赐都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勉强谈得上些许。
不然的话,就算是以善于治军的将门而言,也别想跟麾下丘八谈什么军纪。
胜捷军在童贯手中不差钱粮,军纪便是勉强说得过去。
等到朝廷收拾童贯之后,胜捷军便成了需要防备造反的对象,压缩其编制,拖欠其粮,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李纲以御下不严之名斩杀胜捷军统制官焦安节,其实与朝廷以祸国奸臣之名诛杀童贯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