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1/851


都是除旧换新消除隐患的必然举措,目的都是为掌控时局。
正常情况下,只要钱粮到位,加上手法巧妙,未必就不能借此机会,除掉其军中的部分军头而得到一支强军。
但李纲行事过于操切,且忽略了低贱的士卒也有各种复杂情绪和安全需要,后续工作没有做到位,才导致了这起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兵变发生。
李福率部作乱后,也知道自己仓促起事难成大事,曾暗中派人联系人在黄州的李成,希望与其联手,反了这窝囊朝廷。
但李招捉虽然与朝廷的关系微妙,却始终都没有公开造反。
其人身份半黑半白虽然招朝廷忌讳,行事却远较造反后更加灵活,更看不上这些头脑一热就搞事的家伙,乃拒绝了李福的联手建议。
李福势孤力寡,担心朝廷调集兵马围剿自己,只能放弃幻想,沿着颖水东进,流窜至寿春府(即寿州,政和六年升为府)及濠州作乱,以壮大势力。
其部初时仅有两千余惶惶不安的乱兵,除之不难。
但朝廷兵马被李成阻隔,牵一发而动全身,皆不敢轻举妄动。
而李成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傻大胆扯旗造反,为自己分担来自朝廷的压力,乃放任李福在自己的后背的搞事。
如此一来,兵力本来集中的淮南路便出现了大缺口,让李福部乱军得以迅速扩张。
李纲担心事态恶化而导致形势失控,只能如实上奏朝廷,请天子再降圣旨先稳住李成,再调集重兵围剿李福。
首相吴敏乃是李纲的政治盟友,其人同样不习兵事,却知道朝中政治斗争的严酷。
彼时,道君朝奸党基本被清除,大宋面临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却一个都没有解决,没了奸党,朝中众人的怨气便很自然地指向了并无殊功的首相。
吴敏本身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为了保住李纲,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尽力淡化李福部乱军造成的危害,并写信给李纲尽快平定动乱。
由是,淮南军情急如星火,临安朝廷却是稳如泰山。
等李纲勉强稳住李成后,李福部乱军已经扩张到了庐州、滁州等地,并裹挟兵马四万余人,表面实力已经远超李成。
数量如此庞大的乱军究竟能不能打另当别论,至少,内忧外患的大宋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再强行剿灭这么大的武装了。
若任由乱军继续南下,再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形势将越发不可收拾。
两淮路形势糜烂至此,负有宣抚地方之责的李纲束手无策。
其人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做历史罪人了,只能提前写出请罪书,准备万一事有不谐,便恳请朝廷降罪责罚。
到了那个时候,也只能一死以谢天下了。
没想到,前线却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意外的好消息:
李福率乱军东渡来安水,欲要攻击真州以取得渡江点。
恰逢裨将韩世忠率千余众迂回到李福部渡河点,其人奋勇当先,直入敌阵。
乱军虽众,却为韩世忠武勇所慑。
双方大战多时,乱军不敌,只能撤退,官军却紧追不放。
乱军一直逃到清流水,李福自知不能再跑,只能硬着头皮回师迎战,被韩世忠斩于阵中,余部大恐,尽皆弃甲而遁。
韩世忠关键时刻的一战胜利,不仅救了李纲,也救了大宋。
贼首授首,乱军必不能持久。
本来报了求死谢罪之心的李纲当即撕掉请罪书,改为韩世忠报捷,并令其余各部抓紧合围,勿要使乱军再度流窜。
庐州庸安镇。
乱军营地外,苏格、楚国璋二人拦在了韩世忠的马前。
“五哥,你真要一个人进去?”
韩世忠抽出马鞭,作势要抽打二人。
“你们怕甚?!都什么时候了,还他娘的叽叽歪歪?国难当头,老子不入乱军营地,他们就会自己跑过来投降?”
短短十余年间,大宋由热火烹油的“盛世”走到了频临灭亡的现在。
京东、河北、河东等路,甚至东京开封府等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精华核心区域尽皆沦为敌境,世道沧桑变化莫过如此。
太多的人因这十余年的巨变而变成了完全陌生的模样。
眼前的韩世忠也算如此,其人如今年满三十六周岁,早已蓄起了长髯,仪表有度,平日在部众面前也颇为沉稳,威严自生。
再加上这些年也读了一些书,乍一看还有股“儒将”气度。
但只有相熟的人才知道,其人骨子里仍是那个农家出身却不甘于平凡的泼韩五。
苏格嘴笨,担心说错了话,赶紧以目光示意楚国璋。
后者会意,靠近韩世忠,压低声音道:
“五哥,俺们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李福都死了,这些没了出路的怂鸟见了五哥这样的大英雄,还不得纳头就拜?
但同军就在淮上,前几个月还说过动乱再不能解,他们就要自己来平乱。
俺们担心的是五哥招了这么多人,一时又走不了,万一同军打过来,咋办?”
韩世忠显然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抚摸战马的手停顿了片刻,随即看了看苏格,又转头看向楚国璋,没好气地问:
“你们啥意思?有屁直接放!”
“五哥!”
楚国璋心知韩世忠其实很清楚自己和苏格二人的想法,却故意装糊涂。
其人咬了咬嘴唇,决定还是照直说:
“王承局就在淮上,俺们要不要?”
承局是大宋禁军低阶武职,以韩世忠现在的身份,早就不需要再看这个层次的军士脸色了。
很明显,楚国璋嘴中“王承局”有特定的含义。
他所说的“王承局”正是十四年前在塞门寨中的王进。
彼时,王进化名王登,曾与韩世忠有半师之谊且并肩血战过,交情非同一般。
大宋的军事情报相当糟糕,以至于朝廷到现在仍然对同军的编制体制一知半解。
可情报系统再糟糕,也能打探到驻守淮南的同军军帅名为王进,韩世忠这种级别的军将也能掌握这些信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韩世忠早就打探过王进的来历,基本可以确认此王进就是彼王进!
只是,十余年时间的世事变迁,却王、韩二人由曾经相互可以托付生死的袍泽,变成了即将兵戎相见的敌人。
尽管楚国璋的话只说了半截,但多年的老兄弟,韩世忠还是知道他想说啥。
其人心中有很多不能与兄弟分享的秘密。
不提十余年前的王进,就是六年前在两浙路平定方腊之乱时,正乾皇帝便曾招揽过彼时还是副指挥使的韩世忠。
彼时,韩世忠鬼使神差地拒绝了。
以至于过去了好长时间,其人都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拒绝。
但随着大同立国并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韩世忠开始有了异样的想法。
尤其是同宋两军连番大战,种师中、姚古、刘延庆、黄友、王育等西军前辈翘楚宁死不降尽皆亡于阵战后,自诩西军新星的其人更有了一种难以描述的使命感。
韩世忠仰起头,无声地叹息一声,随即收回下颚,目光凛冽地看着楚国璋和苏格。
“俺老韩福薄,当不起你们的五哥,二位好汉若是想去投靠王将军,自去便是!可若要乱我军心,别怪老子无情!”
“五哥!”
楚国璋、苏格哪里敢有这种想法?
二人当即扑通跪倒,赌咒发誓表明自己绝无二心。
韩世忠也知道自己的话说得有些重了,扯起两位老兄弟。
“早年俺不信命,还揍过俺算过命的相士,但这么多年过去,才知道这世上的一切都有定数,强求不得。
当初刘相公赐俺老韩‘世忠’的名和‘良臣’的字,就注定了俺这辈子再没机会改投他国。
当年,王承局就跟不是咱们一路人,现在更不是!
大同确实好,却容不下俺们西军,去了那边就要受他们的规矩。
俺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受得了,反正老韩自问管不住裤裆里的鸟,去了同军那边也受不了这憋屈,迟早要搞出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1/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