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9/851


同骑很快就要打到城下,潜入敌后传旨险之又险。
没想到当此危难关头,原本畏惧同军如虎的大臣们却踊跃争取这个危险的任务。
或许,借机逃离临安,“潜入敌后”,才是他们的本意吧?
不过,已经麻爪了赵官家是没有这个判断力了。
其人稀里糊涂间就接受了臣子们的建议,将圣旨复制了数份,并派出若干得力臣子立即出城传旨。
成事者不谋于众,心力憔悴的赵官家是切实体会到了这句话。
眼见臣子们再商议下去也拿不出什么有用的计策来,还会因为争吵而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赵桓也不想再留他们给自己添乱,便宣布退朝。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唐恪单独留了下来请求入对(大宋之前已恢复三高官官名为元丰旧制),赵桓以为其人有定国妙计,准。
于是,唐相公进言: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乃是因为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陕西,连据秦雍,领天下兵亲征,以图兴复。”
数日前,同军渡河的消息传至临安,唐恪就曾说过类似的话,皇帝没有同意。
但此时赵桓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其人当日即位后,都能躲起来不接受群臣百官的拜礼。
现在大难临头,首相都建议逃跑了,哪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只是,皇帝只有带着文武百官至少是部分重臣一起跑路,才能继续行使皇帝的权力,根本没法做到人不知鬼不觉。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外,之前才由中书侍郎改判南阳府的何矯赶进宫中,引用苏轼《论周东迁》“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之论劝谏皇帝。
六神无主的赵桓被何府尹一顿喷后,又怂了,只能无奈放弃跑路的计划,并拜后者为门下侍郎以示改过诚意。
随后,赵官家又在众宰执的陪同下巡幸城中,以示天子不抛弃臣民之意,尽力消除跑路消息走漏造成的恶劣影响。
临安成为陪都之后,城中军民没有享受到几天大宋第一等人的优越感,却一再承受大军临城的极大压力。
又因为朝廷为了筹措巨额的战争赔款,而逼迫都人纳献,导致百姓戾气已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炸锅。
果不其然,御驾没有走多远,临安百姓便拦住了天子车驾,出言要打死蛊惑皇帝放弃临安西幸的奸臣唐恪。
现场迅速失控,唐恪自知触了众怒,当街叩拜请辞。
赵桓为求自保,只能罢其为中太一宫使,又以门下侍郎何矯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才堪堪让混乱的百姓安静下来。
利用换首相绝招,赵官家再次成功躲过了眼前的危机,但巡幸没却是法继续了,其人只能仓惶逃回宫中。
当晚,穰东镇再次传回消息。
幸好,这次不算是坏消息:同军还未到达穰东,之前乃是溃军过境误报。
同宋两军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四散乱跑的溃兵与建制完整的军队行进更是完全不同,如此大的差异都能误报,可想守军紧张成什么样!
但赵官家惊魂未定,已经没有心思追究这些问题了。
不过是早晚都问题,迟早要面对,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么差别?
正如赵桓所向,次日下午,同军骑兵便抵达临安城下。
这部骑兵仅有三个营,主要任务是监视守军,掩护岳飞的后续行动,却引起了临安城中军民极大恐慌。
为了壮胆并解决守军数量不足的问题,赵桓战前曾接受兵部尚书孙傅的建议,临时征召青壮协助守城。
事实证明,专业士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乌合之众,结果只会坏事。
协助守城的青壮见到同骑汹汹而来便吓得失声尖叫,士气本就低下守城兵卒也跟着惊慌,纷纷弃械而逃。
东壁统制官高师旦上城弹压,混乱中遭众人推挤跌落城下摔死。
幸好临安城墙高大又有护城河环绕,同骑没法趁机抢城,临安才没有就此陷落。
但尚未开战大宋便失一大将,仍为接下来的守城战蒙上了阴影。
赵桓慌忙下诏罢百姓协助守城,改以保甲代之。
到了这时,其人才在慌乱中想起虽然不会打仗却能鼓舞人心的李纲,赶紧派快马传召后者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命其速速进京戍卫。
不过,这个病急乱投医的诏令显然是起不到作用了。
还没等远在江南西路安置的李纲收到起复诏令,同军三个师的骑步兵就陆续开到了临安城下。
队伍展开后,同军统帅岳飞没有直接派使入城,要求赵宋君臣立即出城投降!
第九十章
二圣就擒大宋亡
大同帝国年初第一次讨伐大宋,实际已经快要攻破临安城了。
最后关头,正乾皇帝接受了宋主赵桓的乞和,命不对停止攻城并退兵回国,让大宋多活了大半年。
结果,两国停战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宋朝廷一直在忙于朝堂争斗,根本无暇备战,导致临安城防体系远远不如去年战前。
如今,同军携灭宋目标而来,临安城十有八九会守不住。
但岳飞都没有命部队展开攻城,就妄图恐吓宋廷无条件投降,却是想多了。
大宋君臣畏惧同军入骨不假,可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谁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赵桓当即便回绝了岳飞的劝降——当然是不可能的。
同军将领狂妄自大视满城军民如无物的行为虽然很羞辱人,可也在客观上多给了大宋朝廷三天的备战时间。
大宋朝廷完全可以这个宝贵的时间加强动员、修缮城防、编练青壮,甚至还有可能等来勤王兵马夹击同军,从而反败为胜。
因而,赵桓听取了首相何矯的建议,一面含辱忍垢答应同军使者三天内就投降,一面却又暗中备战,尽力争取哪怕仅有一成的败敌机会。
可惜,大宋君臣的想法倒是好,却没能逃过岳飞的算计。
其人先是安排耶律九斤三个营的骑兵赶到临安城下,防止大宋君臣走脱。
其后又与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师同时赶到临安城下,还故意给宋廷三天备战时间。
这一系列反常行为的背后,自有原因。
半个月前,赵桓听信梅执礼之言,仓促发布诏令,要求京西和淮南四路清野,期望以此延迟同军进攻的步伐。
此诏的利弊勿论,下发的时间显然晚了。
清野诏下达之前,淮南两路就已经被同军第五军攻陷大半。
剩余的州县守军缩在城内都怕得要死,哪里还敢出城执行清野任务?
而在京西两路,像知郾城县事郭旭这样将诏令落到实处的也是少数。
大部分守臣要么如知蔡州事汪伯彦这样随便走个过场应付差事,要么还在观望中朝廷取消清野的诏令就送了过来。
真正大面积落实朝廷诏令的,其实只有大宋国都所在的南阳府一地。
岳飞率军进入南阳府后就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在随后的敌情侦查中又了解到南阳百姓因清野而与赵宋朝廷离心的事实。
其人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乃在拔除沿途据点的同时,分出部分人马深入乡下。
宣传大同帝国的政策,并动员对赵宋朝廷心怀怨望的百姓勇敢站出来,随同军攻破临安城,亲手埋葬这个腐朽透顶的王朝。
岳飞并没有强拉民夫,百姓来与不来全凭自愿。
而且,同军只收青壮,不符合条件者便是想跟来也不会收。
至于其人为何笃定南阳百姓会踊跃随军?
大宋朝廷主动走向百姓的对立面,由此大失人心当然是关键。
但同军承诺破城之后随军青壮皆可分到若干粮食,有功者还可获得土地奖赏,才是百姓们忘记恐惧,自愿跟随同军推翻大宋朝廷的主要原因。
为了做成此事,岳飞不仅与士师康达统一了意见,还提前派出快马向已经进入郑州的皇帝作了专题汇报。
同宋两国国情差异极大,大同帝国每取一地,都会开展旨在推翻原有顶层食利者的社会改革。
还要清理前朝遗留官田、无主田和罚没田等田产,并将其使用权重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中下户。
此番,待大同帝国灭亡了赵宋王朝,新取之地的官府肯定要开展以上工作,并对遭清野破家的贫苦百姓进行赈济。
所以,岳飞此举不断没有违反军纪,还将原本需要在战后要花大量精力来做得民政工作与攻城战结合在一起做,一举多得,效果更好。
为此,正乾皇帝特意下诏表彰了能文能武的岳师正,并正式授予其人攻取临安的指挥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