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0/851


岳飞之前故意放慢行军速度,就是边行军边对前来攻城的百姓进行编伍。
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前准备的这些工作是值得的。
其部一个骑兵加强师和两个步兵师,再加上应召前来的南阳府青壮,总数近四万人,在临安城下展开立营后,城中守军的士气便急剧下降。
同军的威武雄壮就不用说了,更吸引守军注意力是随行的南阳青壮。
招募青壮之前,岳飞就已经挑明,不需要他们充当炮灰掩护同军攻城。
他们的任务是轮流到临安城前,如实控诉腐朽无能的赵宋朝廷如何背弃百姓。
这些青壮只经过简单编伍和几日行军锻炼,并不足以脱胎换骨。
可是,有岳飞的严密组织,又有同军官兵的示范帮带,更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百姓们的精神面貌和组织性都要远超临安城墙上的宋军。
若是给他们换上统一的军装,守军甚至会将其当成同军的二线部队。
岳飞以青壮原本各自原本的村集为组进行编伍,每组都有一面稍显夸张的大旗,绣着他们的具体乡贯,让临安守军在城墙上都能看得很清楚。
如果说青壮和旗帜还可以假扮的话,百姓们独特的南阳口音,以及各自讲述的赵宋朝廷这些年在他们家乡所做的恶事,则几无造假的可能。
同宋两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同军重炮的威胁下,士气低下的临安守军根本不敢出城反击,只能任由青壮们在远程武器射程以外喊话。
而大宋军队一再被大同军队击溃,导致其兵员淘汰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快。
如今,临安城中仅剩的两万余殿前司官兵,差不多有四成是南阳人,或者已经在南阳扎下了根,青壮们的喊话对他们的士气打击极大。
尽管将官吩咐士卒以战鼓之声干扰百姓们的喊话,但兵卒们都不是傻子,实际很清楚大宋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人心的事实。
喊话仅仅持续了小半天,守军便乱了。
先是一些南阳籍士卒想到了城外亲人的悲惨遭遇,直接丢弃武器准备下城,他们再不想为这对外窝囊对内狠毒的朝廷卖命了!
有人开了头,早就对朝廷失去信心的兵卒们便纷纷跟了上来。
城上的军官肩负守城重任,自然要来阻拦,但其他兵卒已经受到了南阳籍同袍的影响,都不愿再听其人的号令。
大宋亡了就亡了,大同照样会给百姓饭吃。
甚至,在大同治下,底层百姓和军卒还能过得更好。
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要给这个该死的大宋卖命?
军官们也不是傻子,眼见众怒难犯,哪里还会为大宋殉葬?
有灵醒的军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大喊一声“守他娘的城”,直接放弃城墙,带着麾下兵卒一起前往宣城门外,给宫内的赵官家施加压力——赶紧投降!
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也最不可琢磨之物,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超乎想象的作用。
人心齐,泰山移;
可若人心散了,便是铁打到江山说亡也得亡。
大宋王朝本就不是什么铁打的江山,当其巢穴临安的人心都开始崩散后,便能以肉眼几乎可见的速度看见其灭亡。
先是北城墙的兵卒放弃城防前往宣德门外请愿,紧接着,东、西、南三面城墙的守卒也参与进来。
接到急报,率军前去弹压的统制姚友仲死于乱兵之手,其麾下兵卒随之跟随请愿队伍前行,形势进一步失控。
而在此期间,城中百姓也汇聚到了请愿队伍之中。
如此一来,四面城墙几乎无人防守,仅靠护城河和禁闭的城门御敌。
城上的异常情况自然瞒不住同军的斥候,最新军情很快汇报到了岳飞这里。
其人之前只是安排青壮喊话,而将大部队放在数里外的大营之中修整。
战机难得,龚旺和郝思文皆建议立即出兵抢城。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岳飞既要攻城,也要攻心,只是命骑兵做好准备,并不急着攻城。
但同军就在城外,却给了临安军民无穷的压力和恐惧。
数万军民被这种恐惧所驱使,陆续赶至左掖门外,求见天子。
年初,同军第一次围攻临安城,主战的尚书右丞李纲被罢,太学生陈东等人为了救亡图存,率数百太学生和百姓伏阙请愿。
结果因为大宋朝廷反应迟钝,导致事态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了百姓暴动杀死十余名传旨内侍的极端政治事件。
此事仅仅过来几个月的时间,临安军民再一次伏阙请愿。
这一次事态升级的速度更快,声势也更加浩大。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军民请愿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是敦促腐朽的大宋王朝赶紧去死!
在“热血义士”的带动下,数万军民请愿的声浪直冲云霄,也透过重重宫墙,直入大内之中的皇帝耳中。
时隔大半年,赵桓再次感受到了这种让其心悸的恐怖力量。
其人生怕耽搁下去,出大事来,没过多久就带着部分大臣赶到左掖门城楼上,向百姓解释自己已经下定决心,正在做相关准备,很快就要出城请降。
城下的军民收到了赵桓对承诺,却迟迟不愿离去。
仍有一些人高呼不止,成心要赵桓现在就率百官出城向同军投降。
护卫皇帝登城的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蒋宣乃是热血忠臣,其家族世代忠良,命运早已与大宋王朝紧密相连。
其人见乱民得寸进尺,一再冒犯天家威严,怒从心头起,乃向皇帝建议,由自己带兵护送着皇帝车驾,冲击这些不知死活和上下尊卑的暴民。
还没等被其人这个建议吓得目瞪口呆的皇帝做出反应,随蒋太尉前来护卫皇帝的数百名亲军便呼啦一声大半做了作鸟兽散,仅剩下十几个人还呆立一旁。
大宋亡国之相尽显,不仅只知讨赏要钱毫无廉耻之心的丘八们抛弃皇帝各自跑路,大部分朝廷官员眼见形势不对,也混在人群中跑得无影无踪。
一时间,城楼上只剩下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孙傅、户部尚书梅执礼、兵部尚书吕好问三名文臣仍随侍皇帝身旁,让其人避免了还没亡国就失去臣子的尴尬。
赵桓已经被这架势吓懵,蒋宣却转移目标,指着孙傅大骂:
“国事至此,就是因为宰相信任奸臣,不用忠臣直言所致,官家就算要投降,也请先诛了这等祸国殃民的国贼!”
大宋确实早就该亡了,但孙傅才做由兵部尚书改任尚书右丞兼同知枢密院事几天时间,就背了这么大一口锅,如何忍得下这口气?
其人当即对蒋宣还以颜色,呵斥其人小小武官也敢擅论国事。
后者早就豁出去了,哪里会怕色厉内荏的孙相公,当即回骂过来。
左掖门城楼之下数万军民其情汹汹,城上大宋皇帝呆若木鸡,文武大臣破口对骂,场面极度难看。
兵部尚书吕好问为人谦和,在朝臣中人员很好,赶紧出来打圆场。
“蒋指挥公而忘家,欲要冒重围护卫天子以出,诚忠义也!然乘舆将驾,必甲乘无缺而后动,如何能在当前形势下轻易冒险?”
蒋宣其实是被急于亡宋的城下军民所激,宁愿陪同皇帝战死在这些乱民之中,以促成天子死社稷的豪言,也不愿让大宋以这种屈辱的方式终结。
但这些话肯定不能挑明了讲,皇帝要是知道他的想法,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其人。
而且,现在护卫们也尽皆逃跑,便是想冲阵也没有人供其驱使。
其人只能屈服,对吕尚书拜道:“尚书真知军情。”
恰在此时,殿帅王宗濋率领千余兵马赶来护卫皇帝,赵桓稍稍恢复镇定,再三向城下百姓保证立即出降,才得以走脱。
其人心累至极,回到宫内后,就立即着手出城投降事宜。
但之前被蒋宣骂了个狗血喷头的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孙傅却还在气头上。
孙相公忠心不二,为了救大宋殚精竭虑,却不被他人理解,文官骂自己就罢了,还挨这等粗鄙武夫的骂,如何能忍下这口恶气?
其人再三恳求皇帝暂时不要出城投降,至少也要等武翼大夫的六甲正兵试上一阵再说,万一成功了,谁说大宋就没有机会中兴?
大宋皇帝这才想起自己几天前曾授神棍郭京成忠郎一职,后又迁其为武翼大夫,并赐予其人金帛若干,许其募兵备战。
左右都是要亡国了,试一试也无妨,赵桓便点头应许了孙傅的建议。
要说这郭京也是个人才,全凭一张嘴,不仅忽悠得孙傅对其深信不疑,就连首相何矯也听信了他的鬼话。
两位相公倾力支持之下,仅仅数日时间,郭神仙便募得了“奇兵”数千人。
这支神仙特种部队招人的标准很独特,有街头耍枪弄棍的卖艺人薄坚,有还俗的僧人傅致临,还有卖药的草医刘宋杰。
基本各行合业都收,唯独不收真会打仗的军士。
郭京还通过麾下小神仙刘孝竭的努力,组建了六丁力士、北斗神兵、天阙大将等专属兵种,阵容堪称完美。
这些人如今全部聚在天清寺内,有朝廷好酒好肉的伺候着。
因寺门关闭,外人皆知里面在做些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