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891

  更多的则是连哭都不肯哭,节约一点体力。
  哭,容易饿得快。
  鲁肃和田畴在小渝水西岸、阳乐县南的荒田开展工作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鲁肃生在东海郡,那儿好歹是温暖膏腴之地,第一次看到如此惨状,也是颇为不忍。
  他让下属的小吏们立刻开始宣传:
  “刘府君开赈了,愿意种地还债的都来听听。刘府君从军粮中拨出口粮,每丁每日一升粟,秋收后还两升。朝廷租给耕牛,牛租为收成的四成。缺乏农具和种子的另算。
  愿意屯田的最多可占荒田百亩,先到先选,取竹筹占田。渝水两岸的田土都是熟田为主,当年就能有收成的,可不要错过了。”
  如果是开坑完全没人种过的荒地,鲁肃开出这样的条件当然很少会有百姓答应,因为第一年开荒基本上种不出什么东西。
  但大小渝水两岸本来就是熟田,只是因为战乱、百姓逃散、本地人也被抢光了种子和口粮,这才导致的荒废,地质本身不差。
  辽西走廊四百里长,也就靠近大小渝水沿岸这几百平方公里的耕地质量好了,仔细丈量算算,起码相当于后世一两百万亩,折合汉亩七八百万(1)。
  所以哪怕按照每正丁占田百亩计算,这些地也足够安置八万人了。如果能进一步把对岸和大渝水的田也开发出来,渝水中下游满足二三十万壮丁耕种不是问题。
  刘备原本带来了两万俘虏民夫,再加上这儿三四万流民,光小渝水西岸是可以安置下的。
  听了刘备军小吏们的呼喊,饥民们眼神中瞬间有了生气。
  没有人觉得“现在给你粮食,秋收后双倍偿还”有什么高利贷的,反而觉得利息非常合理。
  刘备军从海路用糜家商队的沙船把粮运来,不要成本的么?糜家不要赚钱的么?
  这可是救命粮,秋收后双倍偿还太应该了。同时代其他地主豪强乘人之危时下手还要狠毒得多呢。
  “我等愿意屯田!府君大仁大义给口吃的吧!只要勉强活得下去就行!”
  “慢慢来!不许乱!全部排好!田界朝廷重新划分了,到时候按序耕作不要捞过界!分在同一排的五户为一保,每保自行选出一户为保长,负责管府君租给的耕牛、五户之田统一耕地!”
  为了防止管理混乱、强取豪夺,给这些流民授田时不但要发给登记了田产位置信息的竹筹,甚至还得在百姓手臂背侧刺字、用官印烙一下。
  也幸亏是刺在手臂上,并不是为了侮辱人,只是确认产权防止“地契”被他人抢夺导致混乱。而这些百姓本来就等着饿死了,也非常配合,反正手臂上穿上衣服就盖住了,无非一开始疼一下。
  快饿死的人,谁还在乎刺字疼不疼。
  刺字的办法是鲁肃和田畴想出来的,也是确权明责,为了大家好。要是不刺字,就凭这些流民谁也不认识谁的治安状况,说不定秋收之前很多人就会被杀害夺走“田契”,刺在身上好歹保证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不会被杀人夺宝。
  李素在听说后,倒是没有反对,只是出于不忍,教给了鲁肃十个身毒国数字,让他转教给刺字的小吏。
  让他们编号刺字的时候可以少刺几个笔画,这样小吏们轻松、干活速度加快数倍,饥民也少受些皮肉之苦。
  所谓身毒,也就是印度了。所以身毒数字就是阿拉伯数字,三国时代印度那边早已发明了。李素此举并非卖弄,纯粹是出于仁义。即使流传开去,也是简化了全国上下的记账便捷性,就当是一个世界性中立BUFF吧,无形之间功德无量。
  在鲁肃和田畴的兢兢业业之下,二月上旬这几天,数万来投流民的屯田总算被安排了下去,数百名小吏个个累成狗,每人要给好几百户办理手续、还要发放口粮种子做账、分配租牛。
  但好在是没怎么耽误农事。等有收成之后,这些人就可以反哺,也不会再拖累刘备军的军粮了。
  为了兼顾收获速度,田畴建议不要全部种主粮,多种一些可以较快收获又容易勉强果腹的熟菜。
  而在主粮品种选取方面,鲁肃则力排众议,建议把沿河最好的地块种植上水稻——鲁肃也是亲自到一线调研之后,发现大小渝水沿河的春季灌溉条件是很好的,水量充足,所以可以种比小麦更加高收成的水稻。
  事实上,后世东北地区也确实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而河南河北才是小麦主产区。
  这就是因为东北水利一旦建设起来之后,其实是非常适合种长生长期的高产稻的。只是汉末水利不好,所以只能是沿着小渝水河岸、纵深不超过一两里地的沿河地块能种种稻子,还得专门处理一下堰口。
  鲁肃的建议一开始没人敢响应,因为刘备阵营其他人都是北方人,从来没种过稻子,听说居然要在辽东种稻,也是非常抵触心里没底。
  最后还是李素知道点历史,仔细盘问了鲁肃、向鲁肃确认他在东海郡时,是否真的亲自对水稻农事非常了解,得到了鲁肃的肯定回答后,李素才支持了鲁肃的观点。
  有了李素的肯定,早已对李素无条件信任的刘备才保下了鲁肃的决策。
  田畴也连忙做好配套工作、还分出上百名小吏集中突击学习《四民月令》,以免北方农民不会种稻而耽误事情。
  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
  连李素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也再一次在这个春耕农忙季,亲自巡查劝农了解情况,忙得股无完胈、胫不生毛。
  ……
  大渝水东岸,昌黎城内。
  乌桓难峭王和他的谋士阎柔,这几天着实有些看不明白。
  自从一月底,刘备军前进到小渝水西岸扎营、稳扎稳打固守后,他们就以为刘备快对徒河、昌黎发动进攻了。
  刘备是穿过四百里无人区来讨伐的!怎么可能打持久战!就算刘备有钱有粮食,运不到前线不也是白搭!
  没有人比乌桓土著更懂四百里无人区对后勤的拖累有多可怕!
  所以,尽管叛军也缺粮,但他们相信刘备是更缺粮的一方!等,对叛军更有利!
  只要刘备渡河,哪怕刘备的兵更精锐,也会遭到半渡而击的惩罚,还会受到徒河城与昌黎城的掎角之势夹攻威胁!
  刘备敢全军主攻徒河城,昌黎的难峭王主力就会迂回捅刘备的菊花!
  可惜的是,这一切想的很好,却没有变成现实。
  刘备的消息封锁做得很好,难峭王派去打探军情的斥候,经常被同样巡哨斥候的赵云射杀。
  要是那种只有几十人规模的小队斥候,不幸撞到了赵云,更是往往会被全歼杀害!一个活口都回不来!
  这样的情报不对称环境,导致难峭王和阎柔直到二月底为止,都还不知道刘备在小渝水河口的水寨中、囤积了大批从海路运来的军粮。
  糜竺家的船队,很多都选择傍晚时分入港卸货、黎明拂晓之前又回去,虚虚实实,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船来,偶尔有几条船被发现,以对海运毫无概念的乌桓人的见识,一时也理解不了其威胁程度。
  至于小渝水西岸正面的屯田,保密倒是更难做一些,但因为二月份刚组织下种的时候,禾苗都还没发芽呢,就算看到大批人活动,乌桓人也以为是汉军在修筑工事,或者搞什么别的无用功。
  谁让流民只有从辽东流向辽西、却一个回头流的都没有呢?刘备对饥民如此仁慈,但凡来了的都留下不肯走了,哪怕有一个人在刘备这儿觉得过得比乌桓人统治下更苦、知道这边情况后再二次反叛回乌桓人那边,那乌桓人也能更快掌握情报。
  只能说可惜了,这样的饥民一个都没有。
  难峭王一直等到三月份、南岸原本被荒弃的田地,都长出半尺高的禾苗了,才算反应过来——原来汉军在屯田!
  “什么?汉军居然把那些饥民全部收容了?还组织他们屯田?怎么可能,刘备要穿过四百里无人区给前线供粮,就算有海船,他运粮的损耗居然会这么小?耗得起这样跟我们久战?”
  难峭王知道真相后直接懵逼了。
  “打算等刘备被无人区运粮损耗拖垮”的他,反而白白损失了趁刘备立足未稳先进攻的良机。
  “大王,不如过几日就组织骑兵,渡河冲击,践踏捣毁汉军的屯田吧?”阎柔主动出谋划策。
  难峭王来回踱步:“毁田有什么用?汉军能屯田,说明刘备的粮食至少能撑到八月份!就算破坏屯田,也只是破坏敌军八月份只有的粮食供应。但我们自己的粮食都不一定撑得到八月份了!
  至少也得等春耕忙碌结束后,夏天把这些屯田夺过来,保护到秋收抢割。汉军太卑鄙了,去年抢收青黄麦、害得辽西麦农几乎绝收,这教训还小么?”
  两人正在商议,又有斥候来报:“报!回禀大王,汉军辽东都尉关羽,率领数千人马,今日拂晓渡过了小渝水,在河东岸扎营了,还摆出阵势,似乎是要沿河机动,阻止我军渡河破坏汉军屯田。”
  难峭王的表情瞬间变得非常匪夷所思:“关羽居然还敢主动渡河、阻止我们渡河?哈哈,关羽能有多少人马?”
  斥候:“大约三五千人。”
  难峭王压抑地狞笑:“来得好!”
注释:
(1)汉亩一亩只有不到现代0.3亩,汉朝默认百姓每丁占田百亩,折合后世27~28亩。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却月阵的精髓
  阳春三月,小渝水东岸。
  随着春暖融雪、凌汛暴涨,小渝水的水位升高了好几米,河西岸依鲁肃之法屯田的水稻,得到了充分的灌溉,同时也使得小渝水的吃水水位涨到了足够行驶海中沙船的程度。
  要知道,在秋冬枯水时节,在辽东用兵,最需要担心的就是很多河流和沼泽的水位,降低到“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的程度。
  历史上曹操伐乌桓,之所以需要田畴“不卖卢龙”,献出走卢龙故道的计策,就是因为曹操伐乌桓是在秋天,辽西走廊那些河流本身水位不合适了。曹操留下“今且退兵,明春再来”的木牌欺骗敌军,敌军才会相信。
  所以,辽东的土著们,脑子里是基本上没有“防备水军”这根弦的。因为出了凌汛暴涨的洪涝季节,一年中大多数时候不但海里的沙船开不进大小渝水,连本地都没有内河船。
  关羽便是趁着这样的节气天候,率领三千步卒,包括两千丹阳兵、一千名弩手,以张挂了布幔的厢车为掩护,沿着小渝水缓缓北进,做出一副遮护防御乌桓人渡河破坏西岸的样子。
  这三千步军与车阵,形成了一个却月形,两边往后缩靠着河岸,矛戟弓弩全部对着外面,如同一个半圆弧的刺猬。
  背后虽然犯了“背水结阵”的兵家大忌、一旦被敌军冲垮就会赶进河里淹死。但实际上关羽另有一千九江兵和一千弓弩手埋伏在河上的糜家船队里,哪怕步兵真被赶下河也会被水军捞走的。
  陆上车阵担任御者的丹阳兵,也破例放弃了惯用的刀盾、改持长戟一致朝外,车中载有机弩。
  刘备和李素,也亲自坐在最大的一条改装过的糜家船只上,透过放箭的射孔往外观察。而在他们身边负责指挥船队和九江兵水手的,正是周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