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891

  两人收拾了一番城内,把降卒清点整编了一下,这边的事儿就算完了。
  ……
  四月份剩下的日子,鲁肃和田畴这对搭档,继续深化战后的齐民编户、屯田开荒、以工代赈等等工作,成了刘备军中最繁忙的人。
  糜竺也加足了马力,把糜家全部的船队派来,从辽东湾运粮,为刘备的大业持续提供支持。
  当然糜竺也不可能白干,运粮的过程中就把辽东战场缴获的马匹,卖一些去南方,补贴买大军作战的军需开支。
  不过因为突然涌出的马匹太多,南方市场如今又没有战乱,结果目前徐州和扬州一带的马价都有所回落了,居然只比青州高了两三成。这门生意在今年下半年很快就会变得不划算。
  到时候刘备还是只能把多出来的马匹卖给中山甄家,因为只有甄家掌握了把辽东马卖到雒阳去的商路关系。
  而雒阳如今虽然已经建好了西园新军,蹇硕、袁绍、曹操等人今年三月份时也都刚刚换了新官职,成了西园八校尉。但西园军所需的骑兵马匹依然还有一小部分缺口,也就那儿可以吞得下刘备这边几千匹几千匹的出货了。
  因为糜竺事实上相当于自费担当了朝廷的“水师”角色,也在作战中为确保大军后勤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备自然不吝在各种给朝廷的奏表和给刘虞的文书中,表明糜竺的功绩。
  辽东之战前,糜竺已经因为赞助资金,有了个比六百石的官身,这次更是被破格提拔到了辽东郡丞的虚衔上。
  糜竺倒是不怕落下买官的名声,所以他是大大方方明码标价,让家里人去雒阳补交了几百万差价,然后就安然挂名上任了。只不过实际上的民政工作他也不过问,继续当他的后勤队长,政务就交给鲁肃帮他干。
  糜竺还非常大气地额外给了鲁肃一份工资,相当于鲁肃是拿了双俸禄在干事:一份朝廷给的,一份糜竺给他的加班费。
  幸亏有糜竺的支持,鲁肃的“以工代赈”倒是非常幸运地成功落实了——以工代赈真到了操作的时候,还是非常繁琐的,主要是必须考虑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设定好合理的工价,这样才能确保来做工的人数不会太多,官府的钱粮撑得下去。
  而鲁肃第一次做,就没什么经验,把工价定得跟往年差不多:每人每天管饭、还有额外两升粗粮可以带回去补贴家用。
  这个工钱在正常的年景肯定是不会让人疯抢的,但去年是大灾之年,没饭吃的壮劳力太多了,结果一下子涌来应征的人过剩,足足好几万,而修复城墙和修缮昌黎城内的部分府邸,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只好提前把修大小渝水沿河灌溉渠的活儿也上马,才算勉强消化掉了那么多劳动力。
  因为以工代赈最怕的就是放出了风声之后、饥民涌过来却发现没活干、不收人,那样是很容易造成混乱和民变的。必须来多少安排多少,才能保持稳定。
  要把这几万以工代赈的人养到秋收,结果账目一算,原本如果工钱压得更低、规模更小的话,起码可以多节约一两千万钱。
  等于是鲁肃和田畴的这次试点,又为刘备亏损了一两千万——之前做蓟县县令半年多,钱粮政务不熟,鲁肃也才亏了几百万,如今从掌管一个县的民政扩大到一个郡,亏空直接上千万了。
  鲁肃很是内疚,找刘备认错悔过。刘备只是看了看账目,确认了鲁肃自己没贪占,只是因为没经验管理不善,所以并没有责备他,还非常大度地说:
  “子敬,第一次做做不好很正常,把管理以工代赈、修订工价、宣传募集人手的心得记下来,我与伯雅一起看看,也好作为后事之师,这事儿就过去了。”
  鲁肃很是感激,表示一定好好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以为后事之师。
  鲁肃这人的内政经验,可以说都是李素偶尔天马行空的新点子、和刘备随便手下亏本的豪爽大气给喂出来的。当两年内政官,累计亏掉两千万钱。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昌黎县城也被修缮一新,大小渝水的灌溉水渠也修了不少,两河之间的流域全部整顿成了肥沃的屯田。
  与此同时,在四月份剩下的时间里,关、张、赵、周在正面战场也没闲着,先后收复了辽东属国最后一个原本落入敌手的县城险渎县。
  还越过辽河河口,深入张纯控制的辽东郡南部地区,收复了房县、汶县、平郭,一直到沓氏县——这几个县都是在辽东半岛上,从襄平南下要走辽东山脉的山区,所以张纯很难控制这些边缘地带。
  而汉军因为有糜竺的船只接应,可以沿着海控制半岛尖端,故而对这几个县的补给接应比张纯方便得多,张纯也就没来争取这些半岛山区县。
  反正这些县各个都是五千户以下的规模,当年都是只设县长不能设县令的渺小存在,四县加起来才一万三千户、四万多人口。
  做完这一切后,汉军的先锋已然在四月底抵达了辽河平原南部的辽隧县,与张纯最后的叛军主力对质。张纯的剩余人马,也都以辽河平原为核心,分辽隧、襄平两处驻扎。
  屯田和以工代赈的同时,刘备的兵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之前的五千马上部队,只有两千人算是专业骑兵、另外三千只是“马上步兵”。
  一个多月加紧操练下来,加上幽州人本来很多本身马术基础就还行,刘备总算是把这些人全部变成了刚刚合格的骑兵。
  如此一来,骑兵部队正式扩充到五千人,战马一万匹,可以确保一人双马。
  步兵部队,也从一万人扩充到了两万人——多出来的一万人里,有三千人是徒河县成建制投降的汉人叛军士兵改编的,还有七千则是零散降卒、以及从数万饥民当中选出的精壮。
  而武器则没花多少钱,毕竟之前歼灭了两万多叛军,哪怕其中相当一部分武器并不精良,战斗中还有损坏,但挑挑拣拣凑出一万新兵的武器还是很轻松的。
  把这支新部队稍加操练,就能对辽河平原的最终要塞发起进攻了。
第一百二十章
群贤毕至
  五月初一,辽河平原南端的辽隧县。
  辽河是辽东最大的河流,水量丰沛,辽东四郡的29万人口当中,有近20万都是生活在辽河流域,辽河两岸也是东北如今最大的农耕区。
  而辽河同样是一条有三道分叉支流组成的大河,这三道支流中的两道,就是在辽隧县以南汇聚的,而从辽隧再往北不到三十里,东侧的那条支流又会再分叉为两股。
  这三条支流,最西边那条连接着望平县、辽阳县。
  中间那条则通往玄菟郡的高句骊县(沈阳)、西盖马县(抚顺)。
  最东边则通往郡治襄平(辽阳)。
  可以说整个辽河平原所有的县城,都是由辽隧这个锁钥锁着,不突破这里,就无法沿着水路抵达其他地方。
  而水路又是确保进攻方粮道不被切断的关键,所以敌我双方把辽河平原争夺战的核心摆在辽隧,也就毫不奇怪了。
  张纯的最后两万兵马,以及他新拉的壮丁,大多分布在辽隧、襄平两处。
  而刘备的人马,也已经在辽隧县以南的辽河东西两岸,与辽隧县隔河对峙扎下大营。
  从四月底开始,汉军驻扎在三岔河口以南的兵力就在不断增多。因为新兵的比例很高,所以大营里每天热火朝天,就算没有战事准备,也得日常操练,以便让新兵尽快形成战斗力。
  远在昌黎城的府邸倒是修好了,但刘备和李素都没时间去,反而泡在前线大营里。一时之间辽河前线这座野外大营,倒是成了整个辽东的政局中枢,有什么政务大事儿都跑来军营里汇报处置。连带着有名士、勇士来投奔刘备,也都是直奔辽河大营,不去昌黎城了。
  考虑到李素本来就没有家人,向来一个人自己住,这一年多来只有几个亲兵帮他洗衣打扫,而吃饭都是在营里跟大伙儿一起的。
  刘备这次修府的时候,还特地从饥民中挑了几个看上去长得还干净的小姑娘给李素做使唤婢女打扫卫生。但因为李素在前线,一时半会儿又用不上人伺候了。
  ……
  这天一大早,刘备起身刚准备去寻营,看看最近招募到的那群新兵和基层军官的训练工作如何、其中能不能选拔出一些好苗子的人才。
  结果,还在吃早饭,就听到下属来报,说是有几个名士慕名来投。
  刘备连忙放下筷子,还让下属把李素请来,一起去见一见。
  李素还未成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睡眠比较充足,不会像刘备那么勤政。他几乎是还在洗漱就被拖来了。
  来到中军大帐,跟刘备稍微说了两句,他就看到门外两个挺有风度的年轻文士进来投奔。
  “北海管宁、邴原,特来拜见府君!闻府君仅仅数月之间,便安定了辽东十数万饥民,还想出以工代赈之奇策,使民心悦诚服、不患不均。
  我等原本隐居沓氏、见天下汹汹、牧守贪鄙,素来立志不愿为官。今见府君如此爱民牧民,有感于明主,故来相投。”
  刘备读书少,对名士也不是很感冒——主要是之前也没见有名士类型的来投奔他,所以暂时不太理解管宁和邴原的名气到底是什么级别的。
  但李素读过“割席断交”的典故,知道管宁和华歆是同学,只不过华歆贪慕荣华富贵,管宁就跟他割开平时读书一起坐的席子,绝交了。
  而华歆严格来说跟卢植、郑玄是同门,所以管宁这名士的辈分倒是挺不错了。
  他便附耳说道:“这俩都是当今名士,与华歆齐名,与尊师卢公也算辈分相若了。虽以清谈著称,不知是否有行政经验。但作为文教之官,执掌一方礼法教化,定然胜任。”
  刘备点点头,便打算留用二人为辽东的教育主管官员。
  而就在这时,中军大帐的门帘就被撞开了,一个将领风风火火冲进来:“大哥!听说辽东大名士管先生来了?在哪里在哪里?我要去拜见!”
  刘备都不用看,只闻其声就知道是三弟张飞这个“名士控”老毛病发作了,又来巴结名士。
  他只好尴尬赔笑:“让二位先生见笑了,这是舍弟张飞,素来仰慕贤士。先生们既然看得起备,便做个辽东属国的礼乐长、祠祀长,虽然俸禄级别不高,只是秩三百石,还请勿嫌轻微。”
  管宁肃然道:“能得其所哉,已是大幸,俸禄品秩,本不重要。府君人尽其用,肯以我等掌礼乐教化,敢不效力。只不过,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人各有所长,日常施政之时。教些什么,不教什么,还望府君不要过问。”
  说完,管宁和邴原都是对刘备深深作了一揖。
  刘备慨然应诺:“那是自然,只要不是危害朝廷的言论,二位想在辽东如何教化百姓,均可自处。”
  管宁这种人,跟华歆一样,都是被朝廷以“有道”的名义征辟过的,只是管宁清高,没有应征。
  所以,哪怕管宁这人研究的学问没什么屁用,但只要他肯为刘备做事,就可以极大提高刘备阵营对上流名士的吸引力,改善品牌形象。
  看看,连汉灵帝让三公征辟管宁他都不去,却因为发现刘备立志于建设世外桃源、安民养民,从而来投,这得是多鲜明的对比!
  另外,多嘴提一句,管宁这人的学问,倒是真没什么用,他这辈子最喜欢考证的是古代各朝的祭祀礼仪。
  比如从商周以来天子/诸侯登基该怎么操办、封禅该怎么操办,丧礼、婚嫁、做寿、册封……一堆华而不实的东西,太平岁月倒是可以彰显朝廷威仪,但乱世就鸟用无了。
  除此之外,管宁还喜欢考证各种贵族的血统源流、华夏所有姓氏的起源、初始分封,总之就是一堆考据癖的活儿。
  如果刘备是个一文不名血统卑贱的异姓人,那重用管宁说不定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考证自己的姓氏和祖宗有多牛逼”,好为自己身上贴金。
  比如历史上公孙氏就干过这事儿,近水楼台找管宁考证了“公孙”这个姓的源流,想认个牛逼祖宗变高贵一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