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891

  但刘备是汉室宗亲啊,姓刘的已经不需要管宁考证这些了,管宁也就只能做个吉祥物。
  ……
  刘备花了足足半天时间,安抚笼络这些名士,还亲自陪他们吃了顿午饭,送了些不太值钱但能显示出府君关心的生活用品。
  最后让张飞亲自送他们回昌黎城、另找清静馆舍安顿。
  管宁却表示不想住昌黎城里,要在城外农村设庐,除了担任礼乐长的官职外,还想闲暇时躬耕收徒、另办私学。
  刘备也都答应了,让张飞到时候给他们弄两套住处,城内自有馆舍、城外再寻山水清幽处另盖别墅。
  送走管宁、邴原后,刘备才有时间去巡营,看看上一旬新募集到的官兵是否有脱颖而出的可用之才——这种巡视工作,刘备本人是每十天必定抽出时间亲自过问的,平时则交给关羽练兵。
  今天因为李素也在,就心血来潮拉李素一起:
  “伯雅贤弟,不如饭后陪愚兄走走,正好消食,看看新募兵马的军威。”
  李素微笑答应:“敢不从命,正好这几日久不骑马,缺乏锻炼。”
  说着,刘备就拉了他一起骑马去校场。
  李素之前因为点拨鲁肃政务繁忙,这个月来还是第一次参观辽河大营的校场。
  还没走近,就看到尘沙漫漫,大约有三千多名新兵在列队操练,军官们也在一旁观摩督导,顺便根据士兵们的武艺选拔出可以担任什长、队率的基层骨干。
  士兵们也要参加木刀木剑的对练选拔,或者射箭展示技艺,以确定初步的兵种划分。
  李素一眼看去,这些兵源都非常年轻,大多数都才二十出头,甚至还有十七八岁的青少年。
  “这些兵源看着就年轻力壮,真是不错。”李素由衷赞叹。
  刘备以鞭梢遥遥一指,扭头对李素说:“这不是听了贤弟建议,为了确保士卒忠心,都是尽量挑有兄弟同在的饥民、兄长已经娶妻有后,弟弟还未娶的,让弟从军,发给兄嫂屯田。
  这样他们也会觉得是为保卫自己家园而战,士气愈发高涨,不至于像普通孑然无亲的士兵那样容易逃亡。同时,又能兼得孑然无亲士卒的悍勇、生死看淡。”
  李素报以微笑,却并不接话。
  因为刘备说的这番理由,确实是李素上个月瞎掰的。
  但李素的本意,只是想让刘备扩军时尽量挑选年龄年轻一些的士兵,以延长士兵的可服役年限,为将来乱世的常年转战打好基础。
  至于那种“好好干,干得好明年哥再给你娶个嫂子”之类的借口,纯粹是他为了说服刘备而瞎编的。
  事实上,李素也是挺同情这些被征了兵、拿出军饷口粮养同为屯田饥民的兄嫂侄儿的可怜弟弟的。
  “这些人都是家中有兄嫂、而自己还未娶的青壮?那几万屯田饥民中,竟然能选出六七千之多这样的人,还真是让我没想到。”李素不由也有些诧异,便确认了一句。
  刘备:“也不可能都是如此,为了扩军到两万,实在没有那么多完全符合的,也只能事急从权。这里面大约有四千多人,是你说的那种有兄嫂自己光棍的弟弟,还有两千多人,是十八到二十来岁举目无亲的纯光棍。
  不过这些人不知道为何而战,军纪会差一些,不能单独成军,要担任基层军官也要多受些考验。我吩咐过云长,凡是遇到来历不明、举目无亲的,要授予军官,都得额外加试射、御之术,确实全面的才能直接重用,也免得细作轻易混入。”
  这也是人之常情,来历不明的人要往上爬,肯定要多经受一些考验,谈不上不公平。
  刘备以鞭梢一指,校场尽头有一片靶场,正在比试射箭,包括站射和骑在马背上射,那里便是在考教这些来历不明又有军官潜力的人武艺的地方。
  既然来了,他跟李素也就过去观摩一番。
  李素饶有兴致地想看看关羽是如何选拔士卒武艺的,看了一会儿,就发现有几个年轻人射得都还不错,关羽也分别授予了他们什长或者队率。
  就在李素看得有些麻木的时候,场内有一个八字胡浓密的年轻人下场了,看来也就二十出头年纪,身材比刘备高些,但比关羽赵云要矮。
  一看那人拿起弓,李素就有一种直觉:这是遇上高手了?
  因为感觉那人拿弓的气势,就跟赵云有几分相似。
  “嘣~嘣~嘣~”三箭,干净利落,全部命中了靶心。
  关羽都看得眼前一亮,一拍大腿:“好,果然武艺不错,我再考考你军纪,若是识字明纪律,直接授你屯长也行。敢问壮士来历?”
  那人拱拱手:“听闻刘府君招募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得用,故而来投,至于出身来历,便不重要了吧?”
第一百二十一章
星星黄巾可以燎原
  见那个弓手不愿意多说往事,关羽倒也不恼。
  毕竟关羽的脾气就是喜欢跟基层打成一片,何况他自己也当过几年亡命江湖的逃犯,知道难言之隐的痛苦。
  所以他很温和地说:“府君用人确实不看出身,但总要有个来历吧,你姓甚名谁、何方人士,这总得说吧。”
  那弓手想了想,拱手说:“在下太史慈,东莱人士,因故亡命江湖,其余还请都尉不要多问。”
  “原来是亡命江湖,这有什么,如今这天下,不平事甚多!八年前,我十九岁时,便杀了本乡河东一大户,流亡两三年,才得结交府君,平黄巾为国杀贼建功。
  府君对待亡命的侠义勇士,素来是最肯庇护的,我这等戴罪之身,如今不也官居都尉、封关内侯,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太史壮士,我看你箭术非凡,可有表字,以后可以表字相称,不必纠结官职高低,至于你原先做过些啥,根本不要紧。”
  关羽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大喜来形容。看得一旁冷眼旁观的刘备和李素都有些无语。
  唉,关羽这脾气,听说人家是通缉犯,反而更加兴奋了,这毛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
  只能说是每个人的路径依赖吧,谁让关羽自己是吃足了通缉犯的苦,就每每意淫通缉犯都是慷慨豪侠之士。
  太史慈听关羽如此大包大揽、还自曝过往,不由有些羞赧,连忙有问必答:“不曾想都尉竟有如此经历,倒是慈过于拘泥了,在下表字子义,今年21岁。
  本为东莱郡吏,因办理州郡公事时有些罪过,渡海亡命避祸至此。既然府君与都尉可以托庇,但有所问自当相告。”
  “原来是太史子义,我便是刘备,到了辽东,再也不必担心官面上的龃龉。”身后的刘备这才出声,招呼太史慈。
  关羽连忙回身行礼:“兄长来巡查,怎也不知会一声,晌午时听翼德说大哥要招待名士管宁,还以为今日不来校场巡营了。”
  关羽在对待名士问题上,跟张飞截然相反,尤其看不起管宁那种搞虚头巴脑礼仪工作的。
  所以听说刘备招待管宁,他巴不得一个人躲得远远地,疯狂练兵发泄精力,以至于今天的士兵们,都特别辛苦,要承受关都尉额外的愤懑。
  不然,关羽也不会亲自来督导新兵中勇士的射箭考核、想要优中选优找几个人才,一切都只能说是机缘巧合。
  而太史慈投军,其实也有四五天了,一开始也就初来乍到无处落脚,想找个地方混口饭吃,再慢慢从长计议,今天才撞上表现的机会,看关羽挺唯才是举,就露一手。
  见到刘备和李素,太史慈也连忙行礼:“拜见府君。”
  刘备立刻托着对方的手肘:“不必多礼,乱世正是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名爵上下本不足为道,有才有志,天下何处去不得!”
  太史慈:“多谢府君勉励。”
  刘备拉着太史慈到一旁坐下,很是亲民的样子:“子义恰才言道,在东莱遇了公务过失才来此避祸。不妨细细说来,既然到了辽东,只要报国杀敌,总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太史慈看刘备如此不计身份尊卑、礼贤下士,也就彻底和盘托出:“我本是东莱郡吏,一切行事自当以府君所托为重。青州刺史焦和与东莱太守唐韬本就不合,最近两年凡遇地方政务疏漏,往往竞相望雒阳呈递奏表、归咎于对方。
  这次,是年初春耕时节,泰山郡的乌苏部胡骑、及青州黄巾军,蔓延到了东莱境内,为祸地方。唐太守不能守御,只能眼睁睁任由黄巾过境剽掠而去,又怕焦刺史将黄巾蔓延罪过规则于他。
  就遣我快马送表至京师,抢在刺史的使者之前……揽功推过。但东莱僻处青州东部,与州治相比去雒阳的路途更为遥远。我快马兼程赶到雒阳时,才发现使君信使已经到了同一座驿馆下榻,正在等候按序呈递表章。
  为恐有负府君所托,我只得诈称扮演朝廷收取表章之人,骗取使君信使拿出表章,夺取并撕毁,又恐吓他因担忧毁表之罪而亡命,我这才得以将府君的表章先于使君呈送省禁。不过我自己也因此获罪,知道无法复命,便渡过沙门岛,来辽东亡命。”
  太史慈口中提到的沙门岛,便是后世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庙岛列岛。
  这地方从秦汉时候就叫沙门了,看过隋唐和水浒一类古代小说的,对这个地名一般都不陌生,因为这是历代流放最严重的重刑犯的地方。
  此地也是汉朝时候从东莱渡海到辽东的必经之地,中间那串岛链上藏身的,都是天下最没处可去的危险亡命徒,几乎个个有不止一条人命重案在身。
  也就太史慈这种罪行轻一点的,才敢在辽东登陆。罪最重的那些就在小岛上打渔,一辈子不再重新登上大陆了。
  刘备听完,对于太史慈的作为倒也谈不上评价,只是安慰了他两句“这都是小事,既然当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是应该的”。
  但随后,刘备就忍不住吐槽了几句青州刺史和东莱太守:“焦刺史与唐太守这般行事,岂是百姓之福?青州黄巾泛滥,剽掠地方,推诿塞责有什么用?应该把心思花在如何剿灭黄巾才对!”
  李素更加冷静一些,他没有立刻评价这事儿,只是在内心细细比对了一下历史,大致推演出了这里面的蝴蝶效应变化——总的来说,蝴蝶效应并不明显,也就他这种前世的重度三国游戏爱好者、光荣历代三国志上的人物列传都仔细看的,才看得出来。
  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轨迹,这太史慈应该也是要来辽东避祸的,理由也是为了州、郡长官在给朝廷的奏章对骂竞争中背锅——
  因为当时朝政比较懒散,对于同一件事情,如果州或者郡其中一方已经上奏说明过情况了,第二个单位的奏章再送来,省台多半就不会再细看了,而是以为“这事儿已经处理过了,是多个衙门重复上报了同一件事情”。
  所以谁的奏章先到,对谁就有巨大的好处,可以把锅推给对方,从这点也能看出汉末朝政慵懒之弊有多严重。
  不过,历史上太史慈应该没这么早来辽东,所以蝴蝶效应就体现在这儿了——因为刘备当初截击张举、把乌苏逼到泰山去当流寇了,也逼得青州黄巾比历史同期提前了几个月做大。
  所以,这一次逼得太史慈不得不铤而走险破坏刺史奏章的事由,才变成了“刺史和太守为阻止黄巾军流窜不力互相甩锅”。否则的话,太史慈应该还能干一年半载,到时候为别的事儿背锅。
  只能说一切都是命啊。
  李素正愁没机会劝刘备不要安于现状,便连忙进言:“兄也不要一味责怪唐太守和焦刺史,青州黄巾之崛起,种子还是张举手下的乌苏那一千胡人骑兵。
  说到底,咱当年驱贼出境。只是没想到在幽州被打得满地找牙的乌苏,到了青州能为祸如此之烈。兄既有爱民之心,等这边张纯授首,何不谏言使君,利用糜竺的船队,渡过海峡到东莱、北海击贼。
  就算青州黄巾贼势太众,无法击灭。好歹把乌苏击毙,也算是善始善终,不给人留下我们幽州将领驱贼出境、任由他们为害他州的恶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