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891

  一直到194年,陶谦死的时候,都不太敢传位给儿子,而是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多少也是有当时诸侯还未产生“传位”传统有关。
  还是袁术称帝后,虽然称帝这事儿本身没成,却造福了天下军阀,从此军阀才扯掉了遮羞布,默认“军阀的州牧就是可以传位给儿子的”,这都已经是197年的事儿了。
  在后世读三国的看官眼中,再名正言顺不过的“诸侯传位”制度,真细细考究,哪有那么理所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从“朝廷官场逻辑”向“武力争霸逻辑”转变的过程,又有多么漫长多么痛苦?
  孙坚死时孙策还不是屁地盘都没捞到,后来还是从头再打起。而孙策要是死在袁术称帝的197年以前,孙权说不定也屁都捞不到,就成了一个普通的“死了做官父兄的落魄官宦子弟”,跟陶商陶应差不多。
  不过,眼下李素还是不便说出太多攻讦刘焉的话来,这些后话也不必提起。免得落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二来也是证据不足。
  ……
  把卢植告知的情况彻底捋顺之后,李素也算是心生一计。
  而且不是那种随随便便没有退路的计。
  而是一条可以随时变招、有上中策可以退求其次的那种。
  一如李素一贯的“渣男计策”本性,追女神策的时候可以留备胎策,还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备胎策不知道你追过女神策。
  李素想明白后,当机立断对卢植推心置腹地拱手言道:“既知陛下猜忌之病根,素有一策,可让玄德兄自证清白,且于身于朝廷都两全其美、君臣相得、心神无贰。只是,此策若行,还需卢公配合,有些谏言,玄德兄与素,都不便主动向朝廷请命。”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在对朝廷也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愿意帮刘备的,便示意李素但说无妨。
  李素便斗胆展开:“我以为,卢公可在陛下下次再谈起猜忌边镇诸将军之事时,斗胆进言,请陛下降诏招刘备入朝,授以京官,以试其心,看他愿不愿意放下在边镇的兵权、放下大权独揽的诱惑。
  素深知玄德兄为人,对朝廷与陛下可谓忠义无双,所以也不用怕此试探让他生出怨怼,他肯定是赴汤蹈火都愿意来的。只要玄德兄进京,也就为其他拥兵自重的边将做了一个榜样,陛下可以顺势教化天下诸将,和睦朝廷氛围,岂不美哉?”
  这就是李素的第一步:董卓为什么在灵帝的最后一年如回光返照一般突受额外信任?还不是因为董卓在大家都怕打败仗而不愿意被外行人微操时,董卓显得那么甘之如饴被微操么?
  那刘备就换个角度,在天下边将都不愿意当京官放弃土皇帝的爽快时,摆出毫无保留放弃土皇帝利益的忠义姿态!还能当榜样挤兑其他不臣之心的人!
  这个姿态要是摆了,汉灵帝还不得比重用董卓更加重重地重用刘备?而且到时候肯定是彻底相信刘备的忠心是天下第一、毫无保留。
  看看,在皇帝病重的时候,其他人都巴不得装听不见,等皇帝死。这种将领却肯放弃兵权和土皇帝回来陪真皇帝,天下忠心楷模啊!
  关键这还只是李素的第一步,只是摆个账过个桥过渡一下,最后还是有把握把刘备调走的!既收获了好名声好姿态,实际利益也丝毫不受损!
  能想出这么牛逼的计谋,一方面是李素的智商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唯有李素才对汉灵帝驾崩嗝屁的时间那么有信心!
  当然了,留在天下任何其他地方,万一汉灵帝晚死几个月,产生新的变故也是很有可能的。比如你哪怕在辽东,皇帝真要是蝴蝶效应命变硬多活了几个月、最后弥留之际脑子发昏要撤掉辽东太守,那也是撤得掉的。辽西走廊的四百里无人区根本挡不住天使传旨的脚步。
  但唯有入川或者当交州牧,因为道路阻隔,哪怕皇帝晚死几个月,也有足够的容错率。
  要不怎么说刘焉那种布局太早的家伙选了个好地方呢,唯有入蜀,你才能利用蜀道艰难超版本发挥,明明还在官场版本就提前用争霸版本种田做事。
  当然了,这一世,刘焉事实上可能挡不住,但那不是因为他的计策不行,而是他放出来的张鲁战斗力不行。
  说不定还没撑到灵帝驾崩,这张鲁就死在刘备手上,那蜀道可就复通,而刘焉的僭越之罪也就天下皆知了。
  还是那句话:有文事者,必以武略济之。
  计策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打不过就会执行不了。
  刘备如果打不过张鲁,那刘备也会歇菜。
  就算打过了张鲁,如果刘备没法在“万一汉灵帝死得晚”的极端情况下,用偏师挡住后续想入蜀的军队,那刘备也会歇菜。
  两点武略都做到,再配合前面那条计策,三管齐下全部满足,才能真正有资格享受益州天子气。
  这才是“充要条件”,缺任何一点那就只是“必要条件”。
  卢植暂时当然不知道那么多弯弯绕,他只是看到了李素建议让刘备入京,所以卢植不得不相对小白地追问:
  “玄德肯来,对于稳定天下将领之心、做个表率,当然有极大好处。可是他进京的借口又当如何建议?我该建议陛下以何官职招玄德进京?如若理由显得太过虚伪,难免也让旁观的其他平叛边将心寒。”
  对于此问李素早胸有成竹:“我看,可于大宗正之下,择些品秩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官职,请玄德兄担任。”
  卢植微微一愣:“哦?为何?”
  李素拱手:“玄德兄身为汉室宗亲,且祖上爵位谱系,均已在此前伯安公任大宗正时予以确认。既为汉室宗亲中为朝廷建功者的翘楚,任宗正属官名正言顺,此其一也。
  而前任大宗正乃是伯安公,伯安公调任幽州牧后,朝廷大宗正一职也早有空缺,连副职都未设立。玄德兄既是伯安公下属、又是如今幽州牧麾下最得用的汉室宗亲,由他调回京师协理老上司曾经担任过的工作,天下人也都心服,此其二也。
  另外,汉中道绝、隔杀汉使之事,事涉刘焉是否蓄意纵容、甚至是指使张鲁,此属宗室罪行查问,正当由宗正处置,请玄德兄任宗正属官,正好专人专办,彻查刘焉纵贼之案,能还刘益州一个清白那是最好,此其三也。
  最后,张鲁之所以能绝汉中道,也是因为皇甫嵩、董卓与韩遂在陈仓交战——蜀地自汉中北出关中,历来有三条主道。最东子午谷地势最危险要,且完全为控制汉中的势力所控制,故而只要有张鲁在,则子午道定然断绝。
  然汉中直接往北、或者往西北,有武都道可经散关至陈仓、入渭水,还有祁山道至天水。天水郡如今是韩遂地盘,故而是韩遂、张鲁双方合力导致了祁山道无法通汉使。而武都道的出口陈仓,并不是在叛军手中,而恰好是在皇甫嵩的朝廷大军手中。
  只不过韩遂与皇甫嵩、董卓如今正在激烈争夺陈仓,若陈仓城能解围,汉使出散关走武都道、入阳平关,可不经过汉中郡治南郑,但从汉中以西的定军山山区走山路迂回绕行,也可通金牛道、剑门关入蜀郡。如此,岂不是勉强保障了一条让朝廷天使问责刘焉的出使道路?
  而玄德兄连平张举、张纯、乌苏等贼,为宗室中近年以知兵闻名的后起之秀。若他已然甘为宗正副职、放弃兵权进京勤勤恳恳查证刘焉一案,查清后,朝廷便一事不烦二主,直接将他从宗正系官员位置上再次外放。命其先解陈仓之围、逼退韩遂、救出皇甫嵩、董卓。
  而后由皇甫嵩继续驻守陈仓,而玄德兄沿陈仓出散关,南下讨伐张鲁,拔除这个已然明确背叛朝廷、截杀天使的反贼。岂不是也彰显了朝廷对于绝无异心、愿意进京的武将,只要考察后确认没有问题,尽释前嫌后依然会委以重任、外放领兵?有了这个例子,其他心怀疑惧的边将,才会敢于受朝廷召见进京,此其四也!”
  卢植听着听着,眼神越来越不可思议,到最后几乎形同见到了鬼魅。
  要不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和利益跟刘备是一致的,换个人听了李素反应如此之快地想出这种一二三四各有备胎退步的环环相扣人事调度计谋,恐怕都要直接戳聋耳朵不敢听了。
  这李素,怎么对朝廷权谋、用人御下之道,也如此熟悉?不可能是刘备教他的,刘备自己根本不懂,而且还差得远呢!
  这李素也没做过多久京官啊,这种政治敏感难道是天生的么?!
  “这……若我为司徒,总掌百官任免,竟想不出拒绝反驳的理由。”回味再三后,卢植居然长叹着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罢了罢了,那便如此吧。不过玄德终究资历太浅,又从未当过京官,即使度辽将军也已是秩两千石高官,平调进京定然是不可为九卿的。
  这样吧,我说服陛下,临时暂在大宗正之下,设‘宗正少卿’,可比照少府侍中、太常少卿等,秩比两千石。论品秩,就给玄德先降半级任用——不要有怨言,京官品秩都不高,秩比两千石的京官,实权也不在秩正两千石的外郡太守之下了。”
  在九卿的正卿之下设“少卿”,这在汉朝不是常例,要到后来北魏、南朝的时候才渐渐全面。
  在汉末,九卿里面只有少府和太常是有少卿级别的。
  正式的九卿是“秩中两千石”,比“秩正两千石”还要高,实际上相当于三千石的俸禄。
  再上去就只有大将军和三公的名义上“秩万石”、实际俸禄相当于四千石到五千石。
  而九卿的副职少卿,“秩比两千石”,相当于整整降了一级,比度辽将军也低半级。
  不过,好歹是给刘备补上了京官的履历,而且业务非常对口。
  刘备当这个少卿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查刘焉的逆案,什么时候查清了,就能随时重新授为将军、汉中太守,直接去讨伐你查出来的逆贼。
  所以这个宗正少卿的任期,估计也不会超过三个月吧,镀镀金而已。
  李素给刘备的总方针,就是十二个字:任宗正,查逆案,救陈仓,讨张鲁!
  当然了,有一点尺度必须掌握好,那就是灵帝死前,只能打击张鲁,不能流露出除掉刘焉的趋势。
  对刘焉,一定要表现出“挽救”为主的宽大姿态,徐徐图之。
  人家刘焉还有三个儿子留在朝中呢,现在就说他不轨就太操切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你的钱办你的事
  卢植跟李素一直聊到傍晚,本着“拉自己最有前途的学生一把,多结个善缘”的想法,他最终决定先按照李素建议的计策来。
  不管怎么说,让皇帝主动提出把刘备召进京、而后刘备立刻很干脆地来。要比皇帝都还没说,刘备就自己屁颠屁颠跑来,更能显示出刘备的尊重皇命。
  皇帝也能因此更乐于开价给刘备好处。
  有了李素这番图谋打底,进京亏肯定是亏不了的。后续的路数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还有好几个月呢,可以徐徐图之。
  卢植也快六十岁了,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何尝不希望将来刘备位极人臣善待卢氏、提携他后人一把呢。
  当然以卢植的想象力,加上他对刘备如今忠诚度的认知,他目前能想到的极限也就是“位极人臣”,不会有其他想法。
  如今的刘备是28周岁,再稍微过俩月就29了。一个29岁做到九卿副职的官员,有生之年位极人臣不是很正常的吗?稍微算算资历年限都算得出来。
  李素临走时,也给卢植留下了一笔黄金作为经费。
  当李素提到钱的时候,卢植第一反应当然是勃然变色,差点儿训斥李素。
  但李素很会说话:“卢公不可为小节而误大事。卢公难道忘了四年前左丰之祸了么?若非当时有皇甫公接任卢公为帅、继续讨平张角,则左丰之害,几乎倾覆汉室!”
  李素提到的左丰,是中平元年卢植和张角在广宗相持时,朝廷派来监军视察的小黄门宦官。左丰就是向卢植索取贿赂后卢植没钱给、卢植后来才被陷害临时撤职下狱,幸亏皇甫嵩接手部队后依然打了胜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素这么说,也是为了强调事急从权,皇帝快死的时候,脑子糊涂本来就不可以常理度之,这时候省钱肯定会省出事,只能“谋大事不拘小节”。
  卢植沉吟不语,内心挣扎。
  李素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卢公高洁,天下谁人不知?这些黄金,也不必以卢公的名义去给,无非暗示牵线而已。这不是给卢公钱,而是拿玄德兄的钱,办玄德兄的事。”
  这句名言果然起了作用,卢植心中顿时好受了很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