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891

  是啊,他又不是拿刘备的钱!
  是用刘备的钱办刘备的事嘛!
  “也罢也罢,左丰之灾言犹在耳,大事不拘小节,只好事急从权了,唉。”卢植悲伤地收下了黄金。
  ……
  告别卢植之后,李素带着护卫回下榻的驿馆,一路上他也在琢磨今天仓促想出的这条对策有没有什么漏洞。
  毕竟时间太紧急了,之前又不了解情况。他只能是临时起意现场琢磨,需要填补的后续工作肯定还是不少的。
  在马背上缓缓而行,李素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补漏点,就是辽东的地盘怎么办?
  青州那些地盘倒是不值得惋惜,因为本来就没有期待,稍微有点政治敏感的人,早就知道青州是没有名分去占的。
  不过辽东毕竟是刘备当过正牌太守的地方,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幸好,之前李素就问过刘备有没有想过被调防,刘备也非常忠义地有了心理准备、做了处置。
  现在,只要把“将糜竺推上辽东太守”的计划细化执行下去,不被外人摘走桃子还是能保证的。
  只不过,原先李素还以为刘备即使被换防,也能换得离辽东不太远,那样未来彻底进入乱世争霸逻辑后,新地盘和老地盘还能形成有机的联动配合。
  但今天才知道最终可能调去汉中,那跟辽东就彻底没有联动的可能性了,对来对糜竺的要求和人设,要比之前略微调整:糜竺只要“划地自守,自闭种田”即可。
  换言之,将来刘备再次打到关东,辽东的地盘可以直接归附刘备所属的或者所控制的那一方朝廷,不用刘备费事打一次,这也算是“提前打完辽东战役”,一次搞定了。
  另一方面,既然要对糜竺长期放养,李素觉得走之前还是有必要稍微帮糜竺提升一下战斗力,免得将来长期与世隔绝被袁绍什么的人夺取辽东地盘。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要帮糜竺把海军的技术实力提高到袁绍无法比拟的程度——只要袁绍没法海路运兵运粮,辽西走廊的四百里无人区是足以隔断袁绍的进攻的。
  君不见历史上公孙度也自闭了半个多世纪,中原王朝照样拿他没办法。辽东那地方如今才30万人口,跟外部互动本来就太难,谁主动越境谁补给惩罚就超大。
  从这个角度说,“无法与辽东形成配合”,也不算怎么亏。因为那烂地级别的交通设施,本来就不能指望陆路支援到中原战场。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考虑完如何“不把吃到嘴里的辽东吐出来”后,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了汉中会不会面临未来向外发展的困难?
  这也是不得不慎的。
  哪怕没读过什么书、只是打打《三国志战略版》这种手游的后世小白,都知道一条朴素的道理:蜀道难,入蜀容易出蜀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后勤补给困难,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教训,哪怕智谋强如李素,也得如临大敌认真对待。
  他当然不会意淫什么“如果跟魏延一样才用子午谷奇谋就能赢”的速胜论了。
  不过,在通盘考虑之后,李素觉得他面临的形势跟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很不一样的。
  正如后世谯周复盘诸葛亮北伐的《仇国伦》写的那样——别看谯周这人人品比较投降派,但是文章里面有一两点道理还是很精辟的。
  那就是谯周认为:由蜀伐关中,在“秦末之世”的世界格局下,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汉高祖刘邦成功了。但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时,天下的格局已经不是“秦末之世”而是“战国之世”。
  谯周对这两种世界架构的认定区别,就在于秦末之世是“天下所有政权都草创未久、谁都没建立起权威,所以天下人心归附的变化很容易”,刘邦面对的不是统一的项羽,而仅仅是根基不稳的关中三王,一击得手就有了。
  而战国之世则是“天下各国立国已久,天下百姓也都习惯了归属于自己的君主”,就像诸葛亮后面几次北伐时,面对的都是稳定存在的、整合了整个北方的魏国,所以不行。
  事实上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当初他最理想主义的北伐方略,就是要先有“待天下有变”这个先决条件,然后再出师。比如你得等到北朝刚死了皇帝朝局不稳、或者是有司马叛魏、魏宗室反扑内战等等。
  连以刘禅的智商,后来给姜维的北伐诏书都写了“不要徒耗兵力,需待吴先举动”,可见刘禅都知道不能单挑稳定状态的魏,一定要等到“有变”。
  只是到了实际执行层面,诸葛第一次北伐大好机会却没成功,而后面几次已经没有了突然性和“天下有变”的条件,但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寿命不久等不得了,才强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李素今天要是能让刘备入川,将来北伐时的根本设定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李素有把握让刘备得到一个“秦末之世”的天下格局,而非“战国之世”。
  他提前了三十年北伐,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稳固北方,而是董卓,甚至再苟一点可以只面对李傕郭汜。李傕郭汜这两人历史上还有内讧的可能性。
  在这种天下人还习惯了汉的统治、任何军阀都没建立起超过两代人的稳固人心的情况下,可不就是“秦末之世”么!
  想明白这两点后,李素在心中暗忖总结:“所以,自闭保住辽东不是问题,将来的北伐也不是问题。眼下就只剩最后一个去汉中的难题——
  夺取了益州之后,会不会跟历史上刘备夺刘璋时那样,落下‘夺同宗之基业’的骂名?会不会对刘备积累了半辈子的仁德形象和凝聚力感召力形成打击?”
  这也是不得不慎的。
  别看《三国演义》上把刘备夺刘璋后写得名望并无损害,可事实上按正史,当时益州甚至荆州的人心都是有些浮动的,读书人阶层的动摇尤其厉害。
  仁德人设如果崩塌,是一个很大的无形资产损失。
  但稍微想了一会儿之后,李素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能回避,回避的关键,就看到时候怎么操作朝廷了。
  只要最终告刘焉的状告得好,那刘备就是“奉天子明诏讨大逆僭越之臣刘焉”,这跟师出无名的“夺同宗之基业”,在大义名分上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这里也有一个操作的关键,那就是你这个天子明诏最好早点拿到。
  汉灵帝活着的时候估计不可能,最好是打点时间差,在灵帝驾崩后、少帝继位而何进又还没被杀的那几个月,讨到这份“调刘焉回京述职查问”的诏书。
  最晚最晚,不能晚于献帝继位、而诸侯还未开始讨董之前。那样的话,天子诏书的含金量依然是非常高的(尽管比何进辅少帝那几个月要稍微低了一点)。
  因为群雄讨董一旦开始,那你再拿天子明诏,刘焉也有可能以“这份天子明诏不是天子本意,而是贼臣董卓挟天子发的乱命”为借口抵抗了。到时候哪怕刘焉原本不想讨董,面对刘备的讨伐肯定也要拼死打出讨董的旗号,甚至把刘备说成是“甘于服从董卓乱命的鹰犬”。
  不管这种抵抗的烈度有多大,总归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然了,这里必须说一句,“甘于服从董卓乱命的鹰犬”这种罪名,也不是多大的事儿。被这么指控的人,完全也可以自辩“我不是服从董卓,我服从的是天子和朝廷”。
  历史上刘表不就是这么干的么,刘表可是诸侯已经开始讨董、荆州刺史王睿都被孙坚杀了之后,才被董卓遥命为荆州刺史的。
  刘表上任后一打讨董的孙坚,二弹劾刘焉僭越天子仪仗,可没少被当时的人喷成“服从董卓”。但刘表始终坚持说自己服从的不是董卓而是朝廷,最终名声依然不错,乱世中来荆州归附躲避战乱的名士不要太多。
  只是李素要精益求精,所以哪怕这一丁点稍微坏名声的DEBUFF都不想承担,他在求名的布局上,要做得比历史同期的刘表更好!
  这三个问题在李素脑中全部解决了,一切漏洞也就基本上堵好,可以实际操盘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能做皇帝的果然都不傻
  李素跟卢植密会之后,朝中关于刘备的讨论似乎也暂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直到四天后的九月初十,卢植才逮到了一次朝议结束后单独求见的机会,表示有大事愿意为陛下分忧,得以去毕圭苑私下奏事。
  当然了,这种机会肯定不光是“等”能够等来的,卢植还通过一些隐晦而拐弯抹角的渠道,给上军校尉蹇硕塞了足足五十个马蹄金饼,还卖上了卢植本人的人设面子,才换到了这次言事的机会!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最终也是刘备阵营给的。但有什么办法呢?谁让爱钱的灵帝还赖着不死,要安然度过皇帝的最后时光,花钱护航就是免不了的。
  灵帝如今下床走动的日子,已经不如躺着休养的日子多了,很明显皇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有了解的,而他对此的对策,就是从今年下半年以来,逐步在涉及军事的政务上,愈发宠信上军校尉蹇硕、而有意疏远大将军何进。
  这摆明了是因为他喜欢王美人生的小儿子,所以要架空何氏外戚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汉灵帝这家伙,哪怕在身体那么虚弱的情况下,依然也不知节制。下床散步都觉得虚了,在临幸宫女方面却丝毫不松懈,简直是明知好色过度会让他早死,但就是戒不掉。
  正史并未明确记载灵帝病死的病因,但沉溺酒色过度枯竭之后,依然到死都不停手,显然是奇葩得可以了。虚得下不了床还不忘让宫女自己动,形同找死。
  这一天,原本是朝议结束之后,蹇硕就要去回报朝臣对于近日军务的处理意见,挑要紧的说,既然拿了卢植的黄金,蹇硕便吹耳边风道:
  “陛下,近日朝中诸臣,对于剿贼久不复命的诸边将该如何抚慰,又有了些新的策略。奴婢听说尚书卢植对于辽东太守刘备的事儿有些建议,似乎颇为可行,陛下何不拨冗一听?”
  刘宏都在床上躺了两天没下来了,听了这话还是有点上心,摆摆手让蹇硕召卢植进来。
  富贵的人嘛,就是这点毛病,越是病重卧床越是无聊、缺乏娱乐活动。越是缺乏娱乐活动就越想那点破事,然后病情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
  卢植见礼之后,略微铺垫,便诚恳请奏:“……陛下,当此诸将疑惑之时,臣请召辽东太守刘备入京为官,以为表率,兼释群疑!”
  把刘备召回来,让其他没被召回来的将领也见识到刘备受召后有多么干脆利落的从命,从而优化所有边将的氛围。
  这一手的逻辑,刘宏稍微想想也是想得明白的。
  比如当初商汤伐桀之前,伊尹让商汤别贸然行动,而是先暂时中断对夏朝的进攻,试探一下夏朝的反应。
  结果夏桀大怒、命令“九夷”讨伐商汤,伊尹连忙劝商汤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朝贡先认个怂。
  因为“九夷还对夏桀的命令唯命是从”,这本身就会对其他诸侯传达出一个“夏桀的号召力还依然强大”的信号。
  连商汤都能被这种政治威望的展示肌肉作秀给吓住,何况普通边将?
  刘宏当然也很快理解了这种政治作秀的好处,他只是担心:“但刘备的事儿……前些日子不是已经解除了误会了么。他在乌苏授首后,立刻态度谦卑向朝廷献功,而且此后收兵不动,没有任何不轨。
  朕现在再召他进京,不会让他心怀怨恨吧?是不是有点欺负老实人了?朕记得卢卿还是刘备的授业之师吧。”
  连刘宏自己都觉得这是在欺负老实人了:这不是逮着谁更忠心,就拿谁做样板案例么?
  而卢植的应对非常漂亮:“陛下何出此言?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君要臣死臣尚且不得不死,陛下招刘备由太守调任京官,这也是君恩的表现,是不忍他再受风沙之苦,顺便还能磨磨他的性子,让他知道朝廷中枢是如何办差的,这是一种历练,又不是害他,有什么好过意不去的呢?
  而且正因为臣是刘备业师,臣才更了解刘备秉性,知道他素来只想平贼报国。只要接到朝廷诏书,定然心神无贰放下兵权入京。这样稳妥之人,才可以作为昭示天下的典范。”
  卢植没说出来的潜台词,便是:如果不拿刘备做这个典范,而是召请如今的刘焉、董卓回来做京官,他们肯么?就算皇帝权威还在,他们不敢不肯,至少也得找借口多拖延一些时日吧?
  而卢植这番话的潜台词,已经是形同打包票:你要是召刘备,刘备不但会来,还会毫无保留地立刻就来!扮演九夷之于夏桀的示范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