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891

  六月份的时候,侍中董扶重病不起,如今已经卧床月余,上个月大将军及其心腹、少府王子师,还跟我透了个气,说准备以调任外官不至留中之法,升我为侍中。
  贤婿与镇西将军若是不急,我看可以在南阳称病不前、拖延月余,待我先把这些书信仿好、又不着行迹跟景升贤弟谈过‘如何对比鉴定书证真伪’,贤婿再进京向陛下报捷,也不迟。”
  李素听了,也不由微微改变了对蔡邕的看法。
  不能把他当成纯粹的老学究或者大儒啊!
  没想到,回朝为官还不到半年,蔡邕当年那些当了十几年京官的政治敏锐度就又回来了,这办事看起来很有条理章法嘛,思路也挺清晰的。
  或许这才是积年京官该有的水平。
  可这样一个有政治敏感的人,历史上怎么就会在董卓死的时候脑子一抽不知察言观色呢?
  李素连忙改口:“泰山思虑缜密,那就依泰山之见。而且,倒是我唐突失礼了,叙谈许久,竟还未及问到泰山现居何职……我在南阳时,打探到的消息,还说大将军任命泰山为侍御史。没想到再有月余就能升侍中了?真是可喜可贺。”
  见了准岳父,一上来就聊机密大事,竟连对方做到什么官都不关心,严格来说还是挺不孝的。
  侍御史才正六百石,而侍中有比两千石,这中间差得可太远了,估计现在蔡邕至少已经爬到比千石了,然后才有可能够一够侍中,否则不可能飞跃上去的。
  哪怕原本历史上董卓提拔蔡邕,也得“两月之间,周历三台”,各种巧立名目利用官场潜规则,才把六百石的人升到比两千。
  蔡邕也尴尬一笑,这才有机会说这些家常事儿:“也没什么,就算做到侍中,品秩也不及贤婿的使中郎将。侍御史是三月份我回朝时的官职,六月时我升了尚书,在少府礼曹,离侍中的品秩还是差得很远的。
  所以,王少府才迎合大将军之意,想出了‘调任外官不至留中’的老办法,让我下个月先以礼曹尚书外放巴郡太守,然后以道路不通无法到任为由,留中改任侍中,那样品秩就差不多了。”
  蔡邕提到的这个掩人耳目快速升官法,外行看官或许有些懵逼,但稍微解释一下就明白了。
  因为汉朝的制度,地方官员的品秩其实是比京官虚高很多的。尚书之类的职务,因为是少府的属官,品秩较低,但实权很重,早期尚书才六百石,后来也就到比千石。
  如果直接从尚书升到侍中,那就太难操作了,容易引起朝中其他论资排辈者的敌视——别小看这种敌视,在朝廷里,方方面面的感受都照顾到,也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何进是大将军,也要兼顾。
  所以,历史上在189年和190年这两年里,朝廷里有一个办法,叫做“假装把一个尚书级别的人外放巴郡太守,但实际上无法赴任,然后就可以顺势转为九卿级别的高官”。
  因为外官品秩再高是不会拉京官仇恨的。
  为什么是巴郡呢?
  因为原本历史上,这两年里,只有巴郡这个地方,被张鲁隔绝汉使;
  同时张鲁隔绝之前、朝廷又知道旧的太守被巴西贼甘宁杀害了,那里没有太守;
  而且就算张鲁让开路,巴郡还有板楯蛮造反未曾平定,所以巴郡太守怎么都是不可能上任的。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老天爷给李素开挂,而是历史本来就如此——有两个铁证,在董卓掌权时,董卓甚至几乎同时任命蔡邕和许靖为巴郡太守,一官二任只相隔了几天时间,差点儿没闹出笑话来。
  但随即蔡邕就以“无法上任”为由,补偿给了他一个跟巴郡太守品秩差不多的侍中。
  而许靖也以同样理由补偿成了尚书令——而许靖被任命为巴郡太守之前,他只是尚书“郎”,一个郎字和一个令字,品秩差了不知多少呢。
  然后朝臣们才看明白董卓的操作:这是不想让这俩货升得太快招人恨呢。
  说白了,巴郡太守就是如今朝臣的一个过桥遮羞垃圾桶,让关系户们可以快速走完“六百石京官-两千石外官-因为没法上任-补偿你一个两千石京官”这条捷径。
  但是,李素杀出来了!历史在这里就发生了一个拐点。
  张鲁已经被刘备干掉了,板楯蛮也被花钱收降了,甘宁也被俘虏了!
  只要李素出现,他什么时候出现,就宣告了什么时候巴郡太守可以成功上任!
  得到了准岳父的内幕消息后,李素瞬间就调整了他的战略,改口劝道:
  “既如此……我看泰山也不必等大将军调任您为侍中了——大将军不是要先调任泰山为巴郡太守、而后以无法上任为由才留中改任么?
  小婿愿意算好时间,等大将军前一道巴郡太守的调令下发后、而后续一道留中调令还未发出时,中间这个时间差,抵达京师、向陛下报捷、告知汉中、巴郡均已平定,巴郡太守可以上任!
  而且小婿也是为泰山好,侍中之职,原本或许清贵,但最近接任侍中之职,却不太吉利,因为那个刚病重卸任的董侍中,可是牵连到了刘焉逆案当中。”
  嘿嘿嘿,何进和王允也学董卓(2),想把巴郡太守这个没法当的虚职当成过桥遮羞的垃圾桶,这下玩脱了吧!
  蔡邕听了,眼神瞬间一亮。
  他当然也想回来做官,但眼下京城的局面看起来就不太稳当,能做外官肯定比做京官舒坦。
  要是能真的当两千石的大郡太守,不比侍中舒服?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巴郡原先到不了,贤婿来了,不就能到了么!好好好,那我们调整一下时间,贤婿还是先回南阳伊阙关外装病……半个月吧。等大将军假装外放我为巴郡太守的调令一下来,我立刻快马通知贤婿,贤婿再快马兼程进京。
  对了,贤婿刚才还说,那董扶董侍中也牵连了刘焉逆案,具体是怎么回事?都怪我刚才没仔细看全部逆信和口供。既然要相助贤婿成此事,不如趁此机会,把所有涉及刘焉同党的证据都先验看一遍,我也好有心理准备,知道近期朝中哪些人还可亲近,哪些要保持距离。”
  蔡邕这是想尽快把跟刘焉有牵连的人挑出来,这几个月尽量撇清关系尽量不要交往,免得外放之前的最后关头落下什么把柄翻车。
  他现在可是无比珍惜去外郡当太守的机会。
  李素便再次把刚才那些书信、供词仔细排列,还亲自指点他验看。
  其实在朝廷中枢、牵连到刘焉逆案的人也不多,主要就是董扶,罪证无非也是刘焉伪信里写的那些谶纬预言,什么董扶告诉他“益州有天子气”,“令世侄吴懿之妹贵不可言,可为三公子良配”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蔡邕看了之后,气得发抖:“这董扶!身为朝廷命官,居然对刘焉说这种劝人大逆的话,看样子他是不得在病床上善终了。
  嗯?这里还提到,刘焉确实听信此言,为他三子刘瑁定亲了吴懿之妹……那吴懿不是吴班的族弟么,吴班之父吴匡,岂不是也牵涉到了逆案之中?吴匡可是大将军麾下执掌京城卫军的心腹啊,他与张璋二人各掌一半京城兵马。”
  听蔡邕冷不丁说出这条人际关系时,连李素都忍不住吓了一跳:什么?吴懿居然是吴匡的侄儿?
  他前世看三国,有点灯下黑了,一直觉得吴懿不过是蜀中重臣,跟雒阳的朝廷中枢应该没什么关联。被蔡邕一提醒,才注意到其中竟然还有这样一层亲戚。
  这吴匡可也是董卓屯何进势力时的关键棋子啊。
  正史上何进被宦官杀害后,光靠袁绍和曹操那点保护何进的贴身保镖,根本是攻不下皇城也杀不了宦官的。真正攻打皇宫的主力,就是吴匡的部队。
  而董卓和少帝回京之后,要吞并何进的嫡系人马,拉拢的主要对象就是吴匡和张璋。是这两人被董卓吓住、笼络住之后,董卓才压倒了雒阳本地军队。
  而且吴匡和张璋还在何进死后,把跟他不和的弟弟何苗定性为“谋兄之贼”,杀了何苗,才导致何进势力彻底没了主心骨,不得不崩塌依附董卓。
  没想到这么一个关键的京师统兵将领,居然也可以牵扯到刘焉逆案中!
  吴匡已故的亲哥哥,现在成了刘焉的儿女亲家!还有人说吴匡那个侄女儿有皇后之相!
  这个猛料提前几年爆了出来,可不得了啊。
  李素的大脑飞快运转起来:这条额外的消息,要如何利用?要不要把“刘焉说吴懿之妹贵不可言”那封信抽掉?还是按照原计划实施?
注释:
(1)笔者注:蔡邕已经55岁,刘表现在是48岁,所以是贤弟。
(2)笔者语:以何进的智商,估计想不出这种官场操作,他和董卓用了同样的招数,可能都是少府王允教他们的。
第一百八十五章
李儒在第五层,李素在大气层
  李素思之再三之后,觉得还是暂时没必要为了吴匡这个新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而修改栽赃刘焉的具体计划。
  原因也很简单:李素跟蔡邕稍微聊了一会儿后,就从蔡邕口中得知,这个吴匡如今还很受何进信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吴匡那些非直系亲戚,稍微有点跟反贼眉来眼去的嫌疑,根本就咬不到吴匡身上——至少,在何进还活着的时候,咬不动吴匡。
  李素是做谈判专家出身的,他的同理心极为敏锐,也擅长换位思考。
  在思索这个问题时,他可以轻易代入吴匡的立场,揣摩出对方的反应。
  被刘焉下聘为儿媳妇的,是吴懿的妹妹,吴懿的父亲早就死了,吴匡跟侄儿侄女也没有任何保持密切联系的证据。
  所以,吴懿之妹的事儿捅到何进面前,吴匡只要痛哭流涕,表明忠心,说自己跟他们毫无瓜葛,甚至可以说“吴懿之所以跟着当时还没有任何不良迹象的刘焉入川,是因为吴懿觉得刘焉这个世伯,比他这个亲叔叔还亲,所以才投奔刘焉”。
  甚至可以摆出一副愿意放弃在京城的兵权、主动请求调任地方、当个校尉什么的,协助平叛攻打刘焉,或者是带兵保护朝廷去向刘焉宣旨召刘焉进京任职的使节,促成把刘焉调回来以自证清白。
  而以何进这种任人唯亲、耳根子软的程度,绝对会相信吴匡的。吴匡只要这么表忠,也不会真的把吴匡领京城兵马的职务卸了外放。
  但是!李素心里清楚,何进活不了多久了。
  只要吴匡身上有这个嫌疑把柄,何进活着时能帮他压下去、不问吴匡单处理刘焉。那么,吴匡身上就会留下一颗定时炸弹,一个随时会爆发的隐患。
  将来董卓想吞并何进旧部时,又会怎么做?董卓上位后,在局势尚不明朗时,会不会改招降吴匡、为陷害并直接剥夺吴匡在京城中枢的兵权呢?
  到时候等吴匡张璋攻杀何苗时,甚至再提前一些时候,说吴匡有跟刘焉勾结的案底。
  在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皇帝又刚刚被劫再救回来的人心惶惶时间点上,翻翻旧账,绝对可以把吴匡拿下的。
  李素不知道董卓会不会这么干。
  他只能说,如果李儒有他李素一半的智商,肯定会想到这一招借题发挥,毕竟他李素可是两秒钟就想到了。
  等李儒也想到之后,李素自然有别的办法劝诱吴匡放弃荣华富贵保一条性命急流勇退,顺便离开京城之前再带走点好处。
  而董卓为了尽快把京城那些跟他不是一条心的人弄走,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