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891

  到时候,京城这个局。
  何进在第一层,张让在第二层,袁绍在第三层,袁隗在第四层,李儒在第五层……
  他李素在大气层。
  岂不美哉。
  历史上,袁术离京时,可是利用了后将军的身份,带走了一批京城的精锐兵马力量,还从朝廷武库里拿走了一大批物资。但董卓为了息事宁人、尽快控制京城局面、多赶走一些可能会碍事的人,也就对袁术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素要是也那么干,说不定能从京城抢救走更多原本该被董卓烧毁的东西。
  就这么决定了,公事公办一切证据照旧呈现,但一定要把持住“对事不对人”的公允形象,不要私下里挑唆穿小鞋,甚至可以在呈递证据后,用恰到好处的方式假装帮吴匡说几句公道话。
  免得现在何进还活着时,就让何进反感、吴匡敌视。
  李素把他的初步计划、凡是跟蔡邕有关系、需要蔡邕配合实施的部分,都跟蔡邕说了,也关照他不要怕把吴匡牵连进去,只要秉公办事不私下里说人坏话即可。
  蔡邕稍微揣摩了一会儿,他毕竟也是很有政治敏感度的,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留李素先在他府上住了两天,好让他抽时间把该临摹的张鲁书信都比照张鲁字体伪造完毕。
  然后才把原件和伪造件交还给李素,吩咐他先秘密离开京城,回南阳郡的鲁阳县(南阳北部最接近司隶的县)装病等消息,翁婿俩准备好好演一场戏。
  蔡琰也不知道未婚夫与父亲到底在说些啥,她也不敢问,短短两天也不敢跟李素有什么过分亲近,最后很懂事地眼睁睁看着李素又走了,还不敢在人前流露出任何“李素曾经来过”的破绽,内心很是苦闷。
  ……
  李素回到鲁阳后,带兵驻扎的典韦原本还以为可以启程了,结果却得知李素必须继续装病,一时颇为郁闷。
  他实在是想不通那些文人办事怎么有那么多弯弯绕。
  不过既然有得继续休息,那就休息呗。
  李素估计要装病半个月、等蔡邕拿到“巴郡太守”的过桥任命,这半个月他也不想浪费时间,就宅在鲁阳写他的《齐民要术》先。
  李素上辈子也没当过农民,没种过地,所以要写出细节来肯定是做不到的。半个月的装病期也写不了多少字,所以只是趁赋闲写个提纲出来。
  比如要涉及多少种“目前百姓还以野生采摘为主、但未来可以发展人工种植、养殖”的物种,这些东西大致要在什么地皮、什么环境才可以种、养。至于具体怎么种,怎么养,得回去让老农们实践,真种出来了,他再让人记录整理。
  而且他这部书也不是都给老百姓看的,到时候还要分成几卷印刷,上卷是给刘备之类的己方阵营将领、乃至未来的地方行政主官看的。
  这个上卷的内容就不是如何具体种地了,而是要统一蜀地官员的思想,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重视这些原先不曾有人大规模种植的经济作物的重要性、从而组织、奖励百姓去中。
  初步整理之后,李素在书中强调了把野生茶叶和花椒进行大规模培植的重要性。
  比如要点出茶叶可以给长期肉食的士兵平衡营养防止某些疾病,还有别的药效和养生的经济效果,还有一定的嗜好惯性等等。
  而为什么会需要为“长期肉食”的士兵平衡营养呢?这就要提到未来打算发展的环环相扣的花椒产业了。
  李素这也是结合了蜀地的山区运输困难、运输损耗太大,所以要多筹备便于长期储存、而能量密度又比较高的食物来作为军粮,那样运输损耗的占比就变小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肉干的能量密度,大约是同等重量米面的三四倍。走蜀道从成都起运四斛米,原本路上要吃掉三斛,只有一斛运到汉中。从汉中起运四斛又要吃掉四分之三才能到长安。那么从成都要种十五倍的粮食,才能运到长安,难怪北伐那么艰苦。
  可如果把米换成肉呢?运四斛肉,按肉比三倍分量的米还顶饱来算,四斛肉干路上只要吃掉一斛,剩下三斛都能运到汉中了,这样叠乘下去的效率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但历史上诸葛亮不能这么干,关键就是没那么多肉,蜀地也没那么多盐来如此大规模腌制肉干。
  花椒如果大规模种植,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的香辛料多少都有防腐作用,大量花椒配合少量盐做成椒盐,腌制防腐肉干比目前纯用盐好得多,腌料综合成本也更省。
  而且用椒盐腌比用纯盐腌还有个额外好处,那就是可以遮盖异味。汉朝猪肉那么难吃,骚味太重,作为军粮肉脯难度很大,有了椒盐盖味情况就不一样了。
  还有就是根据李素观察,即使现在的农民那么穷,稍微有口肉吃都不放过,但对家畜杂碎的利用率也还是很低的。
虽然不至于跟那些开弱智光环的古装剧上说得那么夸张、什么内脏都不吃,但至少肠胃和腰子确实是不吃的。百姓再穷,能利用起来的猪牛羊内脏也就是心肝,加上少量的肚(1)。
  有了足够的花椒压制骚味后,这些内脏就会转化为既提升士兵营养、还能治疗夜盲症的好东西。
  跟花椒同理的,还有汉朝就已经通过蜀身毒道传入蜀地的印度原产胡椒。
  另外芋头、甘蔗、烧煮制糖、在沼泽地区人工养殖草鱼……等等,李素通过观察,能想到的可以补的短板,趁着闲暇,李素花了几天时间,把这些战略物资的价值,全部写明白。
  装病一直装到七月下旬,李素终于在一天傍晚,得到了蔡邕家一位心腹仆人,连夜策马赶来鲁阳通报。
  李素知道,这是蔡邕已经被何进假装任命为巴郡太守了。
  “立刻进京!趁着何进还没‘留中改任’,向陛下报捷告知蜀道已彻底复通!巴郡太守也可以正常上任了!”
  李素意气风发地吩咐,数百精兵立刻北上进入司隶。
  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只要不进入雒阳城,仅仅进入司隶地区还是可以的,关键是李素有充分的理由,他是从益州千里迢迢而来的,沿途肯定要有保护。
  过了伊阙关后,李素把人马停在雒阳郊外的洢水河畔,只带着赵云典韦几十人,正式打出符节,大张旗鼓报捷。
  大将军何进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当时他正在和刚刚提拔了才几个月的心腹、少府王允商议国家大事呢。
  “大将军!镇西将军刘备的使者进京了,是捷报!张鲁已经授首,张鲁余孽被彻底平定。且张鲁死前逃入巴西与板楯蛮勾结,镇西将军一路追杀,把张鲁与附逆的板楯蛮一起消灭了!”
  “刘备破贼如此迅速?可喜可贺啊。”何进闻言,不由心情大畅。
  只有他身边的王允微微一惊,手上一张卷轴差点掉在桌上,他提醒道:
  “大将军,看来,五天前调任蔡尚书为巴郡太守、而后留中的事儿,要有波折了。蜀道彻底复通、巴郡太守可以上任,还怎么找借口改封蔡邕为侍中?”
  何进正在兴头上,哪会在乎蔡邕,他随手摆摆手下令:“扫兴,现在说这些干什么?大不了真让蔡邕先去当一年半载巴郡太守也无妨,到时候再另找借口调回来。张鲁与板楯蛮双双覆灭,这可是大喜事啊。赶紧召见使者,仔细汇报军功!”
注释:
(1)反刍动物有好几个胃,汉末的人只会吃其中个别不太脏的。
第一百八十六章
钦定反贼刘焉
  当天午后,大将军府。
  刚刚正式进京不到两个时辰的李素,就被安排非正式拜见何进。
  少帝年仅十四岁,本就不问政务,由何太后临朝称制。外州禀报的事务,事实上也就不需要上朝传达,何进直接在大将军府里就先预作处置了。
  “使中郎将李素,参见大将军!”
  李素也只好入乡随俗,行礼过后,大致把刘备斩张鲁、平汉中、追敌至巴西、上庸等功劳,简略叙述一遍。
  只不过,说完之后,李素还得装模作样悲痛一番:“……请大将军恕罪!镇西将军五月时便已斩杀张鲁,略定巴西,上表奏闻此功。还让我走汉水道顺流而下、经上庸至南阳进京。
  都怪末将与镇西将军疏忽,表功过于操切,竟没想到上庸数县还有张鲁余孽,竟在听闻张鲁被斩后,已然死硬顽抗。秦岭崎岖难行,故而末将花费月余才杀出秦岭抵达荆州。
  到荆州后,才惊闻先帝已经……已经山陵崩。然汉水道无法逆流回溯,再从武关道、长安、陈仓一路绕回汉中领取奏表,恐怕要再耽误数月时间,故而只能以这份给先帝的奏表应事,请大将军饶恕我等轻敌先报之过!”
  李素情真意切,把他观望不进、拖延到现在才进京的理由,说成是道路延迟,把“为什么灵帝都死了三个多月了,刘备的奏表还是写给灵帝的”解释了过去。
  何进是个没心没肺没什么细节敏感度的,还当李素真的只是误事,轻描淡写地挥挥手:“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蜀道险远,若非刘镇西平定张鲁,半年也送不到,不必在意。而且刘镇西平定张鲁之余,竟还剿灭与之临时勾结的板楯蛮,已是意外之喜,朝廷定会重重封赏。
  嗯,如今都七月底了,你先候着吧,八月初一日朝议之时,会讨论封赏的,你也不必来。等八月初六宣布的时候,你再上朝面君吧。”
  李素有些“媚眼抛给瞎子看了”的不甘心,但表面丝毫没有流露:“谢大将军体谅!谢大将军栽培!”
  不过,何进自己做人粗糙,他身边细的人也是有的。
  今日本就是很随性的私人汇报场合,何进旁边还有别的客人,其中一个客人就敏锐地帮刘备说好话了。
  那人一开口,李素心中就是一凛,因为这个声音他有点熟悉,连忙用眼角去看,果然没有记错——竟然是曹操!
  一年多没见,如今的曹操,已经是典军校尉了。
  李素趁机多偷看几眼,今天的客人还有好几个,包括袁绍、陈琳他也都是认识的,还有一些老年文官,李素不认得,应该都是。
  只听曹操说道:“大将军!我看这镇西将军的请功奏表,竟是写给先帝的,这正好说明镇西将军忠心耿耿,时时刻刻将用兵平贼之后立刻向朝廷复命记在心中,如此才会刚杀张鲁不久,便写此奏表。
  大将军试想,如今西州各将,别说是先帝驾崩之后,便是从先帝卧病不起之时起,谁人不是朝廷命其讨贼、剿灭后归还兵权,而实际上迁延日月,逡巡不前?”
  曹操没有明说针对谁,但何进、袁绍等人常年在这个语境中淫浸,当然知道曹操是指。
  “连皇甫嵩都在陈仓,借口韩遂还有反扑余力,迟迟不想回来交兵权。而董卓更是明明应该北上攻打白波贼和黑山贼,收复上党郡囤驻,却实际上从三月份就留在河东,一直留到现在七月底,整整四个月没挪窝”。
  说句实在话,朝廷外派将领,在拖延时间交还兵权这事儿上,态度有个明显的分水岭,大约就是今年二月底到三月份开始变化的。此前将领们交还兵权不怎么敢拖延,灵帝临死开始一个个都变拖延了。
  而李素听了曹操这番话,一方面是惊喜于曹操居然会为刘备说好话,这简直是预想不到的意外之喜。
  另一方面,李素谈判专家揣摩人心的本性又开始发作,忍不住心念电转开始复盘曹操为什么要说这些好话——李素绝对不相信什么“曹操跟刘备英雄相惜”的鬼话,曹操肯定也有自己的利益,或者至少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
  幸好,如今已是七月底,结合历史上这段时间发生过的那些太过有名的事件,李素不难揣摩出一种可能性。
  “曹操提醒何进注意细节、以抬高刘备的忠心,这肯定不是在帮刘备。那么反过来说,他可能是想用刘备来反衬皇甫嵩或者是董卓或者是别的将领有多么各怀私心……
  那多半就是针对董卓的了!曹操又为什么要在何进面前给董卓下眼药呢?难道是何进已经跟曹操流露出过‘想召外兵进京帮忙诛杀宦官’的念头,但还没正式敲定,所以曹操出于反对董卓进京的公心,拿刘备做个对比衬托的例子?”
  毕竟,李素也算是前世通读了三国的,他连穿越之初张纯张举那点破事都有所了解,何进借外兵这种堪称三国里知名度S级的事件,他当然是滚瓜烂熟,连细节都知道不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