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891

  二十汉斤的一块小配重,就能平稳等效一个壮汉的发挥!这是多么的节约人力!一千四百汉斤(330公斤)的配重,就等效于原先七十人拽砲梢的效果,可以把一百汉斤的石头扔出两三百步。
  只要准备两根很长很粗的麻绳,每次发射前把绳结砍断一小截、下次发射前再重新打结就行了。除此之外,消耗的就只有石弹、几个人的体力、机器的磨损折旧。
  李素观望了一会儿,看到刘焉军士兵都被砸得没脾气躲起来了,士气颇受打击,便意气风发地宣布:
  “相信用不了两三天,这边被新式投石机持续轰击城墙的军情,就会传到刘焉耳中。他一定会以为我们要仗着这种新武器,把剑门关作为主攻方向了,从而向这里增兵、动员戒备。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为东线巴郡战场吸引走一大部分援军火力。咱也可以放心虚则实之,主攻东线。”
  “师傅,也得防止他们被砸得恼羞成怒、出关攻击咱的投石车阵地啊。”年少的诸葛亮忍不住提醒。
  李素得意地摸摸他头发:“我岂会不防?剑阁道的地形,注定了谁主动出击谁吃亏。我们这边虽然没有关隘城墙,但也是提前隔了两百多步立了营寨。
  有木栅尖桩护墙,每架器械前还有独立的藤牌护盾、还有带垛堞的箭楼、鹿角陷坑。张任的兵要是被砸得窝火敢主动冲出来,就这儿高顺的八百人就可以教张任做人了。”
  剑阁道那么窄,进攻方兵力多了也展开不了的。防守方只要单兵素质足够精锐,怎么防都防得住。八百陷阵营人人铁甲手弩斩马剑,张任的人冲上来就是“人马俱碎”的下场。
  乖乖等着被消耗到士气狂泄吧。
  李素正在得意,一个传令兵快马来报:“中郎,征西将军有信使到,请中郎速回南郑,说是听说外镇各将有以京师三公之名发起讨伐董卓。得报时据传已有七八家外镇牧守响应,征西将军想询问对策。”
  李素意犹未尽,用折扇挠了挠痒痒,招来高顺问道:“你就领本部人马,堵住这个营寨,每天丢石头骚扰,别让张任反冲过来毁了营寨,没问题吧?可能要守几个月。”
  高顺一拱手:“中郎放心,守几年都没问题。”
  李素拍拍他肩膀,这才放心回南郑。
  ……
  到了南郑之后,也不废话,刘备跟他开门见山就把如今外界讨董的响应情况介绍清楚了。
  刘备:“我们是几天前才得到的消息,据说这事儿最初是曹操一月中就发起了,但除了陈留太守张邈、还有原受何进之命在兖州募兵的鲍信两人响应,其余并无声势。
  一直到二月初,桥瑁假借三公名义伪书串联,才拉起了七八家。司隶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有韩馥、袁绍;兖州有刘岱、袁遗;豫州有刺史孔伷;荆州有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
  五州十一路人马分四处屯驻,冀州兵与王匡一并合兵于河内,其余三州各在本州与司隶接壤郡县屯兵。”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当然是不存在的,刘备这儿知道的一共就十一路。正史上刘焉刘虞都没讨董,公孙瓒自然也跟着刘虞没讨董。
  其实还有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也跟着哥哥加入了,算是第十二路,但广陵在徐州呢,好像他的人也就打打旗号最后也没赶到一线战场。
  刘备这儿当然来不及知道那么偏远的小道消息——以蜀道的艰难,你至少得是二月底之前就“通电”表态要起兵的人,刘备才听得见。
  介绍完之后,刘备还补充了自己的态度:“我也特地打听了,刘幽州伯安公并无起兵之意,伯安公是你我故主,有提拔赏识之恩,不能不报。我本意若是伯安公起兵,那咱为了大义,无论如何也得跟着。但既然伯安公与伯圭兄怕朝廷忌惮按兵不动,我们也只好慎重。
  身为汉室宗亲一方牧守,第一时间讨董,难免有七国夺位之嫌。我哪怕要起兵,也断然不能亲自起兵,只好以自己身为刺史、并无直属兵权为由推脱,让麾下太守们择一二出兵。
  不过,也亏得我们得到消息更晚——我们得到的,大约是关东一代二月底时的状况,乃至畿内、三辅之地三月初的情报。根据最新情报,董卓这厮居然在听闻桥瑁伪书起兵的消息后,鸩杀了废帝刘辩!此罪行可比之前废立更重数倍了。若只是废立、乱政,或许还不至于武力群起而攻,杀害旧君却是非谴责不可的,否则无以明大义。”
  李素耐心听完刘备的全部观点:“既然兄已有成算,觉得董卓杀废帝不可容忍,那到时候给其他诸侯的书信、串联中就说清楚,也好显得我们的出兵更加“被逼无奈”,师出有名有义。如此一来,我们就算实际出兵晚几个月,甚至更久,也不会被人指责迁延,反而能收获更多美名。
  至于如何出兵、或者如何找到借口为暂时出兵未遂解释,我觉得倒是不难——兄以为,只要您下定决心,就一定可以出兵了么?蜀道出击,无非那么几条道路。
  上选就是走散关道,回陈仓、至长安,出潼关,走崤函道击董卓。可陈仓至今还是车骑将军皇甫嵩镇守。当初我将万年公主放心托付于车骑将军辖区时,兄可是也说过,要唯车骑将军马首是瞻的。
  这次,我们何不直接大大方方先严兵整甲出兵数千、到陈仓之后,请求车骑将军同行呢?若是皇甫嵩阻挡,不让通过,那就不是我们不想讨董,而是迫于两义夹攻,身不由己。”
  刘备闻言,眼神一亮,随后是惊讶:“贤弟是觉得,到了这种关头,皇甫嵩还会站在董卓这边?他不但不亲自讨董,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阻挡我们讨董的恶名?”
  李素笑了:“皇甫嵩年届六旬,已是英雄迟暮,他当了一辈子大汉忠臣,我料定他死都想以大汉忠臣之名青史留名,不会晚节不保的。别说如今他会愚忠于朝廷,就算董卓假借天子之名削夺其兵权,我看皇甫嵩都不一定会反抗。”
  刘备愕然,他还年轻,果然理解不了这种一辈子沉没成本砸下去的惯性有多么强大。
  “皇甫公竟是这样的人……愚兄在这点上,看人倒是不如贤弟准了。既如此,贤弟也可先与皇甫嵩交涉,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
  李素还不满足,继续补充道:“我们要出蜀讨董,路途也不止皇甫嵩的陈仓道一条。理论上上庸出汉水至南阳,也可与袁术、孙坚合兵。
  但秦岭汉水航道顺流进则易、逆流退则难,我军在上庸诸县的水运船闸、屯田盘滩转运点都没建好——哪怕秘密建好了,此刻我们对外也可以秘而不宣,就当还没建好。
  既如此,我们的军粮就无法从汉中水运到南阳自给。要想我们走这条路出兵,必须先给袁术一封书信,再给孙坚一信让他从旁劝说袁术,顺便做个旁证。只要袁术愿意供应我们两万兵马半年的粮草,大约三四十万石,直接拨付给我们,那我们就出兵两万到南阳、鲁阳助战。如果袁术不愿出粮,那就是错在袁术了,是袁术无讨董诚意,正好打击袁术声望,也让孙坚认清袁术。
  即使这两条出川道路都被堵住,理论上我们还有第三条——从江州,出长江三峡至江陵,而后走荆州水路北上讨董。长江三峡行船运粮远比秦岭中的汉水中游容易,但如此一来,受益者也当配合我们先拿下钓鱼城、再拿下巴郡郡治江州,如此才好出川讨董嘛。”
  刘备被李素一番分析,听得目瞪口呆。
  卧槽,伯雅贤弟几分钟思索,就想出了三条讨董路线,而且每一条之所以不能出兵,连背锅的人都找好了?
  反正刘备只好喊口号,收获好名声,能实际出兵捞一票就捞一票。没机会捞实利那就捞名声,而且有皇甫嵩、袁术、刘焉三个背锅侠供刘备进行“名声吸血”,抽别人的名声补自己的名声。
  太特么歹毒了,幸好伯雅贤弟是咱这一方的。
  这种大奸之徒果然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为了这偶尔神来之笔的灵光一闪,也值得天天土耳其浴芬兰浴火锅串串功夫茶伺候好了,伺候半年就等偶尔来一计。
  刘备想了想,只是有一点很没把握:“贤弟就那么看不起袁术?你觉得袁术是那种会吝惜几十万石自己的存粮、而不愿意为国家为朝廷、为天下公益而出力的人?”
  “兄太看得起袁术了……他不是袁绍,他要是不小心眼儿,那就不配叫袁术了。”
  李素非常笃定地说,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还继续随性发挥:“云长不是汉中太守了么?让袁术背锅的事儿就用云长的名义出面,这条路归他。翼德不是武都太守了么,所以走陈仓道让皇甫嵩背锅的交涉,以翼德的名义。
  蔡公不是巴郡太守么,所以假装走长江出川讨董的旗号让他扛,让刘焉和江陵、荆南等地太守背锅的事儿也让他来,蔡公文采斐然,写檄文定然精彩非常,一定能让兄既不引起董卓警觉、又在天下世人之间收一波美名,利于将来笼络贤才。”
  “好,依贤弟,都依贤弟!愚兄这便安排!”刘备一叠声的答应,飞快派出使者,让三路一起准备人马、信使,演戏演全套。
  当天下午,关羽的信使就从汉水坐了一叶扁舟,“六百里武当一日还”,直奔襄阳方向而去,转道南阳问吝啬鬼袁术要粮食。
  两天之后,张飞也在武都郡的河池县像模像样的整顿起了五千兵马,演戏演全套地跋涉翻越大散关,去陈仓跟皇甫嵩商量借道和求支持。
注释:
(1)笔者语:但西方在希腊被罗马取代之后,数学和物理基本上就停滞得没多大进步了,到罗马中后期越来越差。东方在东汉末到南北朝的时候,则有张衡、祖冲之这些人,其实已经反超了,谁让西方进入黑暗时代了呢。
第二百零九章
浩然正气皇甫嵩
  四月下旬的一天,经过装模作样的起兵前准备,以及连续七八日翻越散关道的行军,张飞带领的五千原本驻扎在武都郡的兵马,终于入散关、抵达陈仓城下。
  李素也不辞辛劳,翻山涉水,跟着大军一起走一趟。
  刘备怕张飞不擅长官场交涉,无法挤兑住皇甫嵩。所以耍嘴皮子的活儿就让伯雅贤弟全权负责,三弟只管带兵壮声势演戏就好。
  对张飞而言,上一次过陈仓还是十五个月之前,当时他是被担架抬着走的,因为跟西凉猛将阎行的交战负伤在身。所以陈仓这地方给张飞的印象还是比较败兴的,总容易回忆起受伤,也能顺带让他的吸取教训保质期变长一些。
  兵马刚出秦岭山道,面前的陈仓城南城门就打开了,一小队精锐骑兵反应迅速,出城展开队形,拦住去路。
  为首军官估计也就是个别部司马级别,今日正好巡哨当值,见到兵马就过来查问监督:“尔等何人!为何无故越界,还不速速退回!三辅之地全权由车骑将军镇守,外兵不得擅入!”
  张飞负责首先大吼:“我等乃是征西将军、领益州刺史玄德公麾下,武都太守张翼德!你是何人?听闻董卓弑废帝,我大哥欲响应天下大义,快快请车骑将军前来相见。若不见车骑将军之面,我们便自行东去、为国除贼了,只求你们借粮数万石支用。”
  那军官被张飞一声大喝,马匹受惊连退数步,连连勒马才算稳住:“既是友军以礼来见,有话好好说你吼什么吼!我乃佐军司马郑浑,尔等在此稍待,不可妄动。”
  这郑浑是尚书郑泰的弟弟,年纪三十出头,在长安做官,所以被调到皇甫嵩手下当个偏裨将校。郑浑回城通报后,不到一刻钟,皇甫嵩就骑马赶来了。
  “参见车骑将军!”张飞和李素都滚鞍下马,以礼相见。
  皇甫嵩一愣,这才注意到李素也在。
  他跟李素也见过不少面了,当然也是熟悉的,一年多前,李素护送万年公主回封地就藩,就公主的护卫事宜跟皇甫嵩交接过,还口传了几句如今已故的何太后的关照之语。皇甫嵩以大汉忠臣自居,对李素的交涉还是得给面子听完的。
  李素就把刘备的讨董立场,不卑不亢地说了一遍。
  他没说刘备有多主动跟袁绍、袁术、鲍信他们一起惹事,而是强调了“刘备得到消息晚,所以他得到消息时,一次性就同时得知不但关东有诸侯在讨董了,还连董卓刚刚弑杀废帝的消息都知道了。是因为董卓造有新恶、数罪并罚,刘备才忍无可忍想要出力为国除奸”。
  陈述完之后,李素总结道:“车骑将军,你应该知道,素素言“天命治乱之道,首倡必谴,殿兴有福”。
  卓虽无道,然卓在京之时,天下终究和平,百姓尚无战乱之苦,故而我当初带领征西将军人马离京,不愿与之冲突,此后也从未想过要轻启战端。
  但如今诸侯已然讨董,天下已乱,董卓又杀废帝,罪恶弥重,天下已不可免要分崩离析,征西将军这才被迫拿起武器平乱,以求速战速决、复宁朝廷,请车骑将军明察、共襄义举,或者至少不要阻挠我们,为我们提供些军粮。蜀道艰难,汉中虽然有粮,但不可能靠散关道山路运出,必须借用长安存粮。”
  李素这番话,不仅是讲给皇甫嵩听的,也恰到好处让皇甫嵩身边一些心腹文官、将校、亲兵听见,为的也是收买人心,并且有个见证,让大伙儿都知道刘备的仁义,营造出了“其他人是主动拿起武器,刘备是被迫拿起武器”。将来出不了兵,要把锅推给皇甫嵩,也有那么多人见证。
  李素随便一眼扫去,就注意到好几个说话作证还算有分量的角色:佐军司马郑浑、都尉董承、王子服……显然,如今皇甫嵩麾下嫡系的文武幕僚,基本上都是后世的汉室忠臣,即使中间有加入董卓阵营,也是因为董卓掌握了朝廷的名义,被裹挟进去的。
  这些人既可以作为将来留在朝廷中枢作证的种子,又不会出卖皇甫嵩,确实非常合适。
  可惜,不管李素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皇甫嵩果然还是拒绝了。
  “放肆!刘备莫非是得意忘形了,他身为朝廷征西将军,负责在刘焉公然抗拒朝廷调遣、割据自立后讨平刘焉,就当尽忠职守。其余诸事也是他过问的?
  当初董卓就是受朝廷之命讨平西凉诸贼,他是怎么做的?羌乱不能定,养寇自重,挟机入京,争夺己利。刘备若是也舍刘焉而入京师,与董卓何异?我皇甫嵩若是舍韩遂而入京师、失汉土而争私权,与董卓何异?
  我皇甫嵩为将一生,我皇甫一族世代为将效忠大汉,只知平定夷狄、藩屏汉土,不知朝政曲直!刘备若能幡然悔悟,于我并立为国效力抵御外侮,则我与他故交依旧,若想染指朝政,除非从我皇甫嵩的尸体上踏过去!”
  李素闻言,长叹一声。
  虽然他知道皇甫嵩会拒绝,但听到这样的措辞,他还是有些肃然起敬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