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891

  鲁肃今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镇守汉中,因为其他猛将都被调出去打仗了,连刘备本人都亲临前线,大后方也得有人镇守。
  鲁肃虽还不是名将,但守备地方已然足够谨慎,“伏路把关饶子敬”的天赋已经展现出来了,以汉中天狱之险,有鲁肃在,稍微几千兵马就能确保无虞。
  不过,十一月下旬的时候,刘备看成都平原三郡的战事即将彻底结束、就很细心地请鲁肃来这儿一起欢庆,就当度个假述述职,旅游一圈享受享受,把政务暂时交给其他人,过完上元节再回去。
  之所以挑这个时间,也是因为北方的秦岭到了冬天大雪封山,所以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来年一月底,关中平原的军阀是不可能逾越秦岭进攻汉中的,要给鲁肃放假,当然要选这个时候了——连当初刘备自己讨伐张鲁,都是熬到了二月初才翻秦岭,所以这点他们自己最清楚了。
  由此也可看出刘备这人对于下属还是很体恤的,颇擅笼络人心,不但给升官发财实现人生价值,还帮你把每年几月份可以放年假旅游团建都想好了。
  ……
  李素跟鲁肃关系还是很铁的,毕竟后者当年就是他亲自招揽来的。
  所以一见面也不跟他客气,直接留鲁肃一起吃早饭。
  鲁肃:“吃过了。”
  李素:“那就再吃点,我这儿的粥养胃,喝完酒的日子来一碗错不了的。你要是口味重,还能现加鱼片鸭肉丝生滚一下。”
  咸蛋肉丝粥稍微加点料,做成艇仔粥还是很容易的。李素平时是不爱喝粥,但这不代表他不熟悉粤菜粥道的配料,前世有酒场应酬也是偶尔要喝的。
  鲁肃闻着也觉得香,就没再客气,大不了现在吃撑了中午不吃了。他没让加老鸭汤,只是要了点鱼片加料略微生滚一下。
  “伯雅兄这儿,每次来都有好东西,正是会享受生活。这么一碗下去,酒劲儿都舒服多了。”
  李素笑道:“昨晚你也喝多了吧,管宁、郗虑那些人老生常谈唱高调,你居然还反驳他们。‘奉天子’是大义,就算不切实际,不好正面反驳的。”
  不过李素提到这事儿,就代表他没忘鲁肃昨晚力挺他的表态,这是显示“我知道你跟我是一条战线的”。
  鲁肃也报以微笑:“我就是憋屈得慌,其实,天下即将彻底大乱,没有大乱除残去秽,何来大治?奉天子的好处,人人都知道。
  可就因为人前不好辩论,我看很多人反而没想清楚其中利害关键,也不知道奉天子的利究竟如何体现。我也没太想明白,所以不吐不快,想跟伯雅兄私下里聊聊见解。”
  听鲁肃提出这么有建设性的问题,李素不由对对方又高看了一眼。
  鲁肃的政治力非常不错啊!能敏锐地深挖这个问题。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好处,这一点后世但凡看过一丁点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甚至有些人觉得就靠这一条,穿越了之后抢个先劝谏主公去奉迎天子,就能捞到多少多少好处,自己也搭上仕途的顺风车。
  可就是因为人人都觉得挟天子有好处,到底有多少好处,什么条件下这些好处才能兑现,反而从来没见人分析过。成了一头“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却不去讨论他的细节,最后盲从盲信。
  不信诸位看官也可以扪心自问:你说得出历史上曹操通过挟天子,得到了哪几笔具体的好处吗?九成的人答不上来吧。
  而李素前世是学外交的,一辈子在跟“大义名分”和正统性打交道,这些问题,他其实专门做过论文课题,条分缕析挖得非常深。
  真因为他对正统论懂行,他才不会盲目劝主公急着“奉天子”。
  历史上,曹操通过挟天子,得到的好处,仔细分化归纳,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做“那些没有野心雄主霸占的郡县,只要朝廷大军到了,就可以自动归降。而如果这些郡县被别的有野心的军阀攻灭了,那些没有野心的官僚原主,也会不远千里来投奔代表朝廷的军阀”。
  举个例子,就是华歆、王朗这一类人。这一类人在汉末虽然也偶尔割据城池划地自守,但他确实没有自己争霸的野心,只是纯粹自守。代表朝廷的曹操跟他不直接接壤,他就自己过自己的,如果曹操能跟他接壤,他就直接投了。华歆、王朗的地盘被袁术、孙策灭了,他们也会孤身回许都,为曹操做官。
  第二类,叫做“原本的朝敌被灭后,他们的土地会自动归属代表朝廷、挟天子的那个诸侯,不用再废太多兵力去武力夺取”。
  这些的典型,就是袁术和李傕。历史上袁术死之前,淮南其实还是有一些兵力、郡县实力的,但只要袁术本人“渴思蜜水”吐血而亡,他的伪帝名头崩了,剩下的地盘基本上也就投了。袁术并不是演义里说的那样被打得兵、粮、地盘彻底没了才死的,而是他死了最后那些势力才没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同样就是李傕被灭之后,曹操仅仅传旨钟繇回关中“安抚”,几乎荒芜的关中,就再次名义上回到曹操手下。曹操得到长安、雒阳的过程,可以说是没有动武。
  第三类,也是最后一类“挟天子”的好处,那就是利用“天子可以世袭,而官员不能世袭”的优势,在敌对军阀初代目病亡之后,快速吞并其地盘。
  代表就是袁绍、刘表。事实上袁绍不能算是被官渡之战所灭的,甚至都不能算是被仓亭之战所灭的——
  如果只是几次败仗,只要袁绍不死,还有寿命和韧劲儿再来,有什么好怕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曹操自己输了多少次几乎动摇根本的残败?历史上刘邦又输了多少次?
  官渡之战,只是一支主动进攻的部队损失了,青冀幽并四州地盘还在,说官渡就把袁绍打得没机会了,那是迂腐之见。
  但关键问题就在,在一个军阀还没称帝之前,他是没有完全的传位正当性的。就算袁绍选对了儿子传位,他还是会面临很多分裂,面临很多下属因为“我只是效忠袁绍这个人,而非效忠袁氏王朝”而分离出去。
  从秦始皇以来,皇帝世袭而臣子不得世官,这已经是一个最大的硬伤。曹操挟了那么多年天子,为的就是敌人的初代目死后传位那一刻准备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备能最后留下一块地盘,还是颇有历史的侥幸——幸亏刘备比曹操年轻,死得比曹操晚。否则,因为曹操没称帝,刘备也不敢称帝,刘备先死的话,一个还没当皇帝的刘备,要把区区“益州牧”传给刘禅……呵呵,恐怕有诸葛亮都很难镇住了。
  从这个角度说,刘备临终托孤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实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刘备是见过袁绍和刘表因为“死得比曹操早,所以一生基业瞬间清零”惨状的。在他心里,哪怕真给诸葛亮,也比给曹操好。
  刘备临终时的心态,说不定都还没适应皇帝的身份,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传位的袁绍和刘表”。后人因为历史的光环,觉得刘备比袁绍刘表强得多,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最关键的一点强,还是“寿命”。
  只要你能以一方诸侯的身份撑住不老死,熬到不敢代汉称帝的国贼先老死、他儿子为了防止继位过程中的损耗、憋不住把汉的大旗撤了,你就也熬出头了。刘备孙权是不是绝对比其他消散在历史长河里的军阀战斗力更强,这个不好说,但他们命长是最大的优势。
  ……
  李素前世这些深刻的认知见解,其中的例证部分,当然是不能跟鲁肃说的,因为都还没发生。
  但是,原理是可以跟鲁肃推演的。
  所以,他也就跟鲁肃煮粥论奉天子,逐一把上面三点整理清楚、让鲁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完善论据。
  鲁肃果然举一反三,很快把结论总结出来了。
  “伯雅兄真乃天下奇才,竟然连“奉天子到底有多少好处”这种大逆不道的问题,都敢想得这么清楚。
  如此说来,因为将来我们自己就要讨董,所以无论是否奉天子,董卓逆贼的地盘,征西将军都能拿到手,无非是多个天子,可以让那些逃散的贼将愿意回来归附。如果这一块的利益不够大,也就没必要为了这一点而急于奉天子。
  第二方面,如果是为了奉天子而自动得到那些并无雄心的军阀的归附,就要看周边这样的军阀多不多。如若我们在扬州,跟那些懦弱的自守之贼接壤,那么奉天子就是急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郡县可以吸纳,奉不奉也就无所谓了。
  最后,如果是为了‘让强敌天寿熬尽’,因为传位换代而被奉天子的一方收归,那就要看周边强敌首脑的寿命、健康而定。如若周边强敌的首脑已经五六十岁,天年将尽,或者身体羸弱,奉天子就有好处。如若武力征服之,都还耗不到他们老死,天子也就没什么用了。”
  袁绍没死的时候,曹操的天子名分从袁绍那儿捞到什么实际利益了么?袁绍根本就不鸟天子好吧。
  这,才不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而是做了精算定量分析。把天子的价值,精确到了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的程度。
  李素跟鲁肃这一番推演之后,心中也觉酣畅淋漓。他敢说,这一世无论是荀彧还是沮授,在“奉天子的好处”这个问题上,都没有如今的他俩想得精细透彻。
  主要是这些话太大逆不道了,没法跟刘备这样秉持仁义的人说,只好李素鲁肃这俩敢说“目前这个汉室不可复兴”的明白人关起门来私下里吐槽,私下里形成统一战线。
  当然了,这一世的鲁肃,说的肯定不是“汉室不可复兴”了,而是“目前这个汉室不可复兴”,毕竟主公还是个姓刘的,可以重新搭建一个汉室,大修不如重建。
  李素:“子敬能有如此见识,我也放心了。北方之事,就交给你了。”
  鲁肃:“伯雅兄放心,今日与你肺腑长叹,小弟也更有信心了,不会让主公被仁义感召而乱来的。兄尽管内修政理、南抚蛮越。你觉得什么时候算天下有变,咱就为那一刻做准备。”
第二百四十二章
打工人打工魂
  李素招待鲁肃在府上用过了午饭,哥俩聊了很多不和谐的话题,才把鲁肃送走。
  鲁肃刚走,州牧府就有人来请李素,说是刘备召见,有些对于南中事务的规划,想跟他细聊。
  李素一听就知道,是刘备昨天喝多了,所以现在才清醒呢。
  还是他跟鲁肃这样的斯文人,喝酒相对有节制呀。
  不过他也正好要跟刘备讨论这个事儿,就安步当车去了。反正太守府和州牧府离得很近,马都不用骑。
  “伯雅来了呀?坐,昨晚确实喝多了,今儿聊事儿就不喝了,我也学你,改茶吧,来,斟茶。”刘备招呼了一声,就吩咐婢女上茶。
  婢女立刻倒了两碗加了杀青炒茶、菊花和蜂蜜的茶汤,一人一碗。
  汉末的茶叶依然被认为是药物,喝也有人喝,不过都是加盐、加花椒生姜大蒜之类的香辛料,比酸菜鱼汤还可怕。
  用后世写《茶经》那个陆羽的话说,汉末到南北朝早期那种喝茶方法,喝的简直就是“沟渠废水”,白瞎了茶叶的清淡高雅。
  所以,这种改甜口的喝法,显然是李素入蜀后这两个月刚发明的。蜀地在汉末本就是野茶的主要产地。
  其实李素更想直接鼓捣苦味的炒茶清茶,他自己也喝得惯。但他也知道上流社会审美兴趣和文化氛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没人会一上来就喜欢苦涩的东西。
  历史上苦茶能发扬光大,那是因为佛教传入华夏、几百年的文化熏陶,把苦茶和清高淡泊联系起来,反复强调其文化调性。饶是如此,从南朝的梁朝到隋末唐初,都花了一两百年才把这个文化调性稳住。
  现在没有这个条件,李素也不想整神神叨叨的玩意儿,他就简单一点,先想办法吧咸口辛辣的邪道茶改成甜苦味。
  就好比英国人等西方航海民族,早期接触到东方的茶,因为运输条件,最后到手的都是酵透了的红茶黑茶,清香远不如炒制绿茶,所以他们的早期红茶就是加放糖的,跟喝咖啡配方差不多。
  后世20世纪80年代,东方人刚打开国门,一开始也喝不惯苦味的咖啡,也要加方糖加奶。喝个十年二十年,小资情调起来了,要进一步装逼装原教旨主义,才喝美式、浓缩。
  这就说明,对于接受不了纯苦的人,先给他甜苦作为过渡,才是最靠谱的文化诱导。
  对于李素这种实用主义的人,他要发挥蜀地的产茶优势、推广茶饮文化增加出口贸易,当然要把这么好用的方式拿来用了。
  这不,刘备他们才被李素引领了个把月潮流,就初步入坑了。不过蜂蜜只有顶级有钱贵族才加的起,换了抵挡一些的官宦士人,就只能喝喝粗红糖甜茶了。
  喝着蜂蜜花茶,刘备顺着昨晚的话题,问一些操作层面的细节:“伯雅,我后来想了想,既然南中之地,每年要秋收之后才能用兵。那征发徭役大兴土木这些,不是也该在冬季农闲?
  北方冬季太过寒冷,朝廷是不怎么征发徭役的,到了南中,不征有些可惜了。为了明年秋后用兵,眼下这几个月,该如何整顿为出兵做准备呢?”
  刘备这是受李素昨天的启发,说不会耽误蜀中各郡秋收之前的百姓劳作,所以连这个冬天都不舍得耽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