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891

  这问题李素朦朦胧胧也都有想过,见刘备重视,他也正好彻底梳理一下。他慎重地想了半碗蜂蜜花茶的时间,说道:
  “要为同化、笼络南中做准备,整顿交通、增设屯田也都是必须的。模式可以模仿国渊、程秉他们在汉中郡、巴郡嘉陵江沿岸设航运中转点屯田、整治险滩的故事。
  我觉得,今年冬天要征发徭役的话,重点以犍为郡与朱堤郡交界的僰道县为起点,整治长江从僰道往南,一直到朱堤郡的朱堤、堂琅等县的航运,把一些容易搁浅的险滩整治一下,危险的礁石铲除掉些。
  另外,对于实在不易航运的江段,也设置屯田乡镇,让当地百姓聚居,遇到船队往返时可以服徭役帮忙装卸货、拖曳空载船只盘滩渡险。
  如此,让水运货物从僰道直达朱堤郡最南面不成问题。如此一来,再经过味县、牧麻两县的短途陆路运输和涂水转运,就可抵达昆明、滇池。
  南中之地的越嶲郡、牂牁郡虽然与平原三郡腹心之地较近,但实则道路艰险,处处群山,反而没有大力笼络、开发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未来数年,我们笼络的重点,是沿着长江、涂水,经建宁郡遥掌永昌郡。”
  李素这番话,也是一边说一边指着地图跟刘备解释的。
  也多亏李素上辈子算是个成功人士,西双版纳昆明大理那些冬季避寒的旅游团没少报。加上他熟悉地理,所以李素非常清楚——南中之地的交通难易度,不能简单看距离远近。
  至少,云南虽然比贵州更南面、更远,但从四川到云南,路可比到贵州(1)容易走多了,主要就是得益于长江航运和涂水河谷。
  确切地说,是从川南的长江渡口重镇宜宾,南下经过昭通、曲靖到昆明这一带,还算没太险要。到了昆明之后,也有相对平坦的水陆通道通往保山,也就是汉末的永昌郡郡治不韦县。
  当然了,云南西北部地区比如丽江、大理那些,以及一堆看雪山风景区的地方,以及川南的攀枝花,在没铁路没飞机之前还是别考虑了。那些地方就属于汉末的越嶲郡。
  如今南中四郡的户口簿籍显示,四郡的人口分布则是牂牁郡、建宁郡(昆明附近)各自只有三万户人口。
  越嶲郡倒是号称有十万户,但主要集中在北部靠近犍为郡的平原边缘地带。
  人口最多的反而是最偏远的永昌郡,灵帝时号称二十三万户!名义上在益州仅次于蜀郡和巴郡。但实际上是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其他郡都只统计汉人人口,而永昌郡是把蛮族自报的蛮人人口也算进去的。
  永昌郡设立九十多年以来,汉人并没有实际对其形成彻底统治过,经常连太守都没有,只是朝廷追认当地蛮族酋长自行推举领袖统治,汉人只是派几个长史身份的人,实际担任联络官的职责。
  因为永昌郡的前身是东汉明、章二帝时的哀牢国,后来哀牢王举国内附,献上图册户籍,当时自称有七十七个部落、五六十万人,中间哀牢国还反叛过汉朝,汉朝再指令建宁郡的昆明人(2)讨伐哀牢国将其再次消灭,后来经过九十多年繁衍达到汉蛮总数一百八十万。
  ……
  刘备对照着地图,花了很久才理解李素的轻重缓急,最终确认道:
  “如此说来,此计划的核心,就是要让朝廷心腹直接、彻底掌控建宁郡和昆明人,然后通过建宁郡以商贸、教化为主,武力为辅,同化控制永昌郡。
  至于越嶲郡、牂牁郡,就以任其豪酋自牧为主。不过永昌距离蜀地还是太远了,我们就算把那边建设好了,对于平定天下帮助也不会很大,那里有了物资,也难以运出来。”
  李素劝道:“如今我们也不曾让南中各郡出钱粮布匹等运输困难的大宗物资。自章、和二帝以来,朝廷对哀牢国和永昌郡的要求,都是进贡翡翠玛瑙、香木珠玉。
  将来如果开发有成,可以教导蛮民耕作自给,多得粮秣以养本地人民,朝廷只要摊派耕种茶叶、花椒、胡椒等香料,或加大特产进贡,不用他们运粮为税。这些特产,便如交州香药、珍珠一样,可以跟其他州郡贸易得钱粮补贴国用,足兵足食。”
  李素想到的克服运输成本高的最好办法,就是给朝廷的进贡/纳税都用高价值密度的珍宝来代替。
  比如原先按汉人统治区税制应该缴纳一千石粮米,那就折算成几斗翡翠玛瑙珍珠沉香木,或者是几十石茶叶胡椒,那运输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上,商人们历尽艰辛运的不就是这些值钱货么。
  至于运输工具,也可以让当地人把适合山地运输行走的滇马也进贡过来。滇马虽然不适合当战马,但驮挽力量很不错,作为拉车驮货非常好用。
  被李素这么深入剖析一番,刘备顿时觉得南中也不是什么没有征服价值的地方了。
  毕竟州与州之间还是有贸易的,有钱就可以换到粮食布匹。原本历史上蜀国的财政全靠出口蜀锦维持。现在把其中一部分用翡翠玛瑙珍珠折抵,也好减轻蜀锦贸易的压力。
  刘备叹道:“原来南中这地方值钱的物产还挺多的……贤弟,不如请你兼任一两年南中都督,朱堤太守庞羲也归你节制。犍为、朱堤等处民力,你也可以在冬季农闲时组织征发徭役,只要别用民过重即可。
  我们带来的诸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如何归附蛮夷。你有说降乌桓丘力居、南匈奴于夫罗之功,对付这些南蛮蛮王还不是轻而易举?”
  李素:“这……可我还是蜀郡太守呢。”
  刘备:“蜀郡日常民政又不用你这种大贤治理地方,找个得力的长史把日常工作分配出去就好。再说了,只是让你冬季农闲的时候,成都这边也没事儿,才去兼管南中招抚事务。
  等春耕的时候,自会放你回来的。你就抓个大略,到时候给你派个副都督,负责你在成都的时候,把南中事务交给他继续执行。嗯……还有,南中都督听起来也不好,就叫庲降都督吧,取招徕远人降顺之意。”
  刘备根本不给李素推脱的机会,就让他赶紧弄俩副手,作为蜀郡和南中事务的副手,便于李素遥控。
  唉,刚拿了刘备加封的一千五百户封邑,李素拿人手短,也只好暂时打工人打工魂一下了。
注释:
(1)笔者注:贵州大致相当于牂牁郡。
(2)“昆明人”在东汉时期是对一个民族的称谓,不是针对地名的。
第二百四十三章
调兵遣将
  “主公不想耽误今年冬天的准备时间,让我去一趟朱提实地看看,督导他们屯田兴修水利,正月里就回来,不会误了婚期的。这个月你自己小心,回我封地整治家里内务就是了。”
  从刘备那儿回来,李素当然要先跟婚期临近的未婚妻打个招呼,说明情况。
  蔡琰果然微微有些失落:“都寒冬腊月了还出远门?征西将军还真是能使唤人。我给你准备出远门的冬衣吧。”
  李素笑着爱抚:“别担心,你这还是第一年来成都过冬吧?不知道南方暖和,等到了朱提,会比这儿更暖的,你就当我是去南方猫冬了。过几年,等道路畅通了,带你去昆明人的牧麻县、滇池县过冬都行,那里四季春暖花开,赶在开春天热之前回来就好。”
  他也是尽量消除未婚妻内心的不安感,所以告诉他南方不冷。
  事实上,也就犍为郡的僰道县比成都温暖一些,但朱提郡的朱提县还是比成都略冷一些的。气温并不能单纯看纬度,也要看地形。
  僰道(宜宾)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边缘,还是暖湿的盆地气候,朱提(昭通)就是山区气候了。得到堂琅(曲靖)、滇池(昆明)才会比僰道暖和得多。
  李素自己也是很惜命之人,他比其他穿越者都更敬畏南中的热带病和瘴气,所以就算刘备不懂行逼着他去那边效命,他也会有选择性地接受。要是赶上天气热的季节,逼着他去都不去。
  以后几年,只要还没到“天下有变”需要出关,李素早就把自己每年的工作行程安排得明明白白了:春夏秋在天府之国的蜀郡住九个月,过冬去云南。
  跟家里人交代完之后,李素就得准备幕僚。因为他分身乏术要两头跑,本人不在的时候就得找副手继续推进工作。
  他想了想,先去了一封快马书信,送到巴郡垫江,让屯田都尉国渊走长江航线到僰道跟他会合,往后朱提郡的基建整治就要指望国渊这个在嘉陵江流域有屯田修水利经验的老手来长期主持了。
  嘉陵江沿线的航运中转集镇,北侧那些今年上半年钓鱼城战役时就已经贯通。所以国渊现在主要的工作场所,是钓鱼城收复之后,从钓鱼城到江州之间这一段,他才会驻扎在垫江。国渊走后,垫江那边的后续工作就交给他师弟程秉处置,反正从零到一才是最困难的,后续萧规曹随、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才能,就没那么高要求了。
  大儒郑玄手下那些门徒,学虚礼学问的太多了,刘备用不上那么多礼法型人才,能转经济建设就尽量转型经济建设。
  为了给国渊打气,李素在书信里也没少画大饼,表示到了朱提主持工作之后,就可以升他为“屯田校尉”,将来南中治理大成,天下有变,还可以升为“典农中郎将”。
  这些官职反正都是原本历史上曹操给屯田官们设置的职级上升通道,就好比P7P8P9一路上去。历史上的枣祗、国渊、韩浩都做过典农中郎将。
  不过现在刘备阵营的官位还没通胀,李素自己都还挂着“使中郎将”,当然不可能给屯田官都瞎几把封中郎将。
  所以这个大饼怎么也得等一波王允杀董、官位贬值才能兑现。
  处理完了朱提那边的幕僚,李素还需要找一个他离开期间当好“蜀郡长史”的人。
  一时之间他手头也没什么闲着、可靠、随时能用的,想来想去,只好把一直跟着他当教书先生的诸葛瑾找来家里吃个饭。
  ……
  “子瑜,你跟我多久了?”李素也不跟马仔客气,饭桌上直接开门见山。
  诸葛瑾谨慎地想了想:“快两年半了。”
  李素揉了揉太阳穴:“我原先是不是说,让你教令弟和糜威他们学业,教满三年,再让你出仕的?”
  诸葛瑾还以为李素是在为如何履约烦恼,连忙表示如果没有官可以做也不用着急:“府君以信义为重,瑾感激不尽,不过是否出仕并不要紧。听说蜀郡平定、杜氏被灭之后,有许多失去师从的学子,转归蔡公和顾元叹门下求学。
  这也是要紧大事,事关征西将军能否彻底笼络蜀地士子人心。如若他处无缺,我想带着二弟三弟和糜威,去蔡公那里,我好帮元叹兄做点事,二弟三弟也好在那边继续学业。”
  李素不由笑了:“你还当我找不到官给你做?是事儿太多怕你做不了——我跟主公说了,先任命你为蜀郡郡丞吧,毕竟你刚正式入仕,资历太浅,直接当郡长史太过了。干几年,干得好了,再升你长史。令尊在世时也不过是郡丞,你现在起步就是郡丞了,好好干。”
  当初之所以跟诸葛瑾说要教弟妹读书三年,是因为诸葛珪死后,诸葛兄弟按儒家孝道礼法必须守孝三年。所以这几年里诸葛瑾都是跟着李素打白工,李素给他生活费,但不给他正式官职身份。
  但谁都知道所谓的三年其实就是二十七个月。诸葛珪是188年秋天死的,现在都190年年底了,已经额外超出一两个月了。
  等过完年,诸葛瑾就19周岁了,诸葛亮也12周岁。这两年半跟着苦学历练下来,诸葛亮也成熟了不少,虽然还不能正式当童工使唤,也能偶尔出出主意。
  诸葛瑾闻言,果然感恩涕零:“先父一生也只做到郡丞,瑾如今刚刚入仕,府君就授我郡丞,这……这如何克当?已然太高了。”
  李素拍拍他肩膀:“你自己心里也清楚,实际上不算是刚刚出仕,毕竟帮我打杂打了两年,该当的。”
  诸葛瑾:“卑职一定勤勉做事,不负府君重托。”
  李素还拿出几卷草稿,都是未来几年他设想的种田内容,吩咐道:“蜀郡也才刚刚收复,所以第一年以与民休息为主,不要大兴土木大搞扰民之事。我这里有些妙法,强行推广恐怕百姓也不领情。
  你就先在我的封地郫县,找那几个作为我食邑的乡试点起来。那些都是我治下封户,一切本来就该无条件听我的,试点推广不会有阻力。等郫县试点得好,屯田、钱粮都比别处丰足,贸易也兴盛,周边各县看到甜头,就会主动模仿,到时候再推广就没那么多阻力了。
  反正我们一切求稳,不必急于一时。那些新奇的善政,第一年在郫县,第二年推广到蜀郡,第三年到推广到犍为、广汉,也不急嘛。”
  李素有的是时间稳扎稳打。
  诸葛瑾也觉得这个节奏不错,恭恭敬敬接过李素的种田方案,准备回去跟弟弟一起慢慢研究。
  李素又在成都花了一两天时间准备,然后就带着护军都尉典韦和一些随从,坐船去僰道了。
  典韦跟李素混了这么多年,一直再做牙门督也有点掉价,所以李素趁着益州平定这一波升官,把他升为了护军都尉。
  汉制各个杂号将军以下,都是可以设置自己的护军都尉的,属于各个将军的幕府,而非朝廷官职。李素自己只是中郎将,按说不能跟开幕府的将军那样配置,但刘备给了他特别优待,已然给了李素自己“开府设幕府幕僚”的事实待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