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891

  木料更容易解决——过了都江堰,再往岷江上游去,两岸就是青城山了,青城山上砍不完的大树,就是费斧子锯子。
  未来李素可是打算在成都平原周遭一圈的山上,包括西北的青城山、西南的峨眉山、东边的龙泉山……统统搞茶树、花椒树、桑树和果树的产业基地,给成都平原的剩余劳动力找出路,所以大树尽管砍来用就是。
  秦陇与蜀地自古就是大木巨树的主要产地,秦陇大木一直到唐末五代才渐渐枯竭,蜀地大木则是一直开采到明清。
  “真是大兴土木,多亏蜀郡富庶号称天府,大战之后又清理了一批富户,不然还真没那么多民力可用。”关羽看着那一排排最大号的水车,叹息地摇摇头。
  诸葛瑾领着他走进一座最大的水车,关羽就看到里面有一个巨大而巧妙的机构,通过一些轮轴、连杆,把水车轮的圆周运动,转化成高低往复的运动。
  中间还有齿链传动的结构来实现加速减力、减速加力,最终驱动一个极其沉重、远非人力可以扛动的圆滑锤头砸击铁砧。铁砧上还放着一块红热的铁板锻件,不过看样子目前还在试验期,并不是真的批量锻造东西。
  这一系列结构说起来有些抽象,但其实只要打个比方,现代人就很容易听懂——蒸汽机的传动机构,其实就是把气缸的往复运动,通过飞轮转化为圆周运动输出功率。而水力锻锤,就是反过来,把水力推动的水车轮转动,转化为连杆另一端的往复运动。
  所以,哪怕李素前世是文科生,但好歹看过那么多视频,也见过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虽然造不出蒸汽机,模仿一下传动机械结构还是容易的,说出思路让工匠们鼓捣试了几个月就搞定了。
  只不过,区区一个“飞轮-连杆”的往复变圆周、圆周变往复,在关羽这种人看来,第一眼绝对是视觉冲击力爆棚。
  “惊呆了吧?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比将军还惊讶。其实就算是现在,见得多了,只要盯着看,看久了还是会感慨伯雅兄的奇巧妙想。”诸葛瑾在旁边用胳膊肘捅了捅,还说了些感叹安慰的话,才把关羽拉回现实。
  关羽回过神,指了指那个锤子下面的一块烧红后锻的弧形薄铁板,问道:“那是在锻什么东西?难道是甲胄?这省事倒是省事了,恐怕穿上后人连动弹都动弹不得吧。无论玄甲札甲,甲片大小或一两寸,或三四寸,这块铁片,怕是两尺长都不止。”
  铁甲的锻造当然是以冷锻为更优,热锻强度和应力都不如冷端。比如宋朝时候,西夏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是一锤一锤一片一片冷锻出来的,号称强弩五十步内都射不透。要说产地吧,倒是跟如今的益州相去不远——后世的“青唐羌”,就是此前刘焉征募“青羌兵”和“叟兵”的蛮夷地区。
  但冷锻需要更好的钢材胚料,汉末优质钢材不足,生铁熟铁直接冷锻就砸裂砸碎了,所以李素规划的时候,最初没有考虑,宁可先把铁料烧红再锻。
  将来能不能搞水力冷锻,还得看技术的积累与磨合。因为冷锻对锤子的结构和发力要求也更高,最好是跟液压机一样压力大、锤头慢慢下压,而不是靠冲击力猛冲,猛冲是会砸断的。李素估计他目前的技术,搞出来的锤子最多也就二三十吨的锻力,未来最大也不可能超过五十吨,充其量就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大航海时代的工业水平了。
  锤子大了,还有个麻烦就是不适合锻数量众多的小件,只能是粗放型地直接锻大件,减少加工次数,这才有了关羽看到的那个奇怪的弧形大块铁甲。
  诸葛瑾在旁解说:“伯雅兄说了,这叫胸板甲,简称胸甲,给步卒穿的话,还是有些累赘,行动不便,但是给只在马背上冲锋作战的重骑兵使用,防护效果却是很好。
  这水锤锻力强大,锻出的铁甲极为致密坚实。铁片厚可两分,蹶张弩抵近到二十步都射不透,除非是床子弩才行,那也得五十步内。”
  诸葛瑾展示的这种整块胸甲片,其实就是李素设想的、模仿后世17、18世纪西方胸甲骑兵的甲。
  李素一开始其实设想过用水力锻锤锻造16世纪的全身板甲,也就是文艺复兴末期完全体的那种米兰全身甲。但后来发现太复杂了,大锻锤搞细微末节的小片甲板根本没有效率提升,而且造型和工艺也不行,没有工匠会造板甲那种灵活的关节。
  所以,他才退求其次搞胸甲。别看历史上整块胸甲的出现时间比米兰全身板甲晚了一两个世纪,但其工艺难度反而是极大降低了的,非常便于量产。
  胸甲的崛起,是因为黑火药火绳枪的普及,传统全身板甲即使做到30公斤重量、两三毫米铁皮厚度,也扛不住火枪弹,再加厚就走不动路了。
  所以西欧诸侯就放弃全面防护,改成只给重骑兵护住胸腹,但厚度加到五毫米,可以防住同时期的手枪弹。就胸口这么一块钢板,便有接近15公斤的重量。
  李素现在不需要面对手枪,只要防住蹶张弩和腰引弩,可以再轻薄一点,一片胸甲大约40汉斤(10公斤)
  “原来是这么用的。可有已经锻好冷了的,容我试试。”关羽听得兴致盎然,立刻要求拿一块冷却了的穿穿看。
  诸葛瑾在旁边给他找了块试作品,关羽穿上后觉得很不舒服,不过既然说是骑兵用的,他决定上马再充分测试一下,这次觉得倒是好了点。
  诸葛瑾连忙解释:“这块毕竟尺寸不适合将军,临时绑扎也不好,未来是要分几批大小尺寸,肩膀用皮带捆扎,或者直接镶嵌在皮甲外面,等于是放大了数倍的护心镜,那样就舒服些了。”
  关羽下马摇摇头:“那也只能持枪冲锋的骑兵能用,想要马上弯弓射箭的绝对会碍手碍脚。”
  关羽虽然不怎么会骑射,但他懂还是很懂行的。
  “所以不会给乌桓突骑用的,就是给近战重骑专用。”诸葛瑾笑着解释,“伯雅兄当初想到这个法子时,就说把我军重骑的铁甲都腾出来,武将依然穿玄甲,重骑兵穿铁胸甲,把目前重骑兵用的铁札甲让给高顺,未来扩建陷阵营。
  札甲的造价伯雅兄说他也没办法大幅度降低,幸好我军入川之前就有一两千铁札甲,后来十常侍之乱时,伯雅兄带吴中郎他们离京,又从京师武库得到两千铁甲。听说将军这次讨董归来,也缴获了一批胡轸与吕布军精锐的甲胄,还有华雄的重骑的装备。
  伯雅兄就估计,未来我军可以扩充的陷阵营上限,大约就在四五千人。蜀中钱粮、民力、钢铁都要用在刀刃上,未来那些靡费众多而产出低效的东西可能就不会生产了。以八百人为一营,目前只有一个营,再扩四个,总计就是四千人。主公希望将军与高顺两年内练成。”
  别小看这几千人的陷阵营,似乎装备一下子就凑齐了,这可是刘备军屡次搜刮、累计得到了相当于雒阳武库四成的铁甲储备,才有这样的本钱。
  如今除了董卓以外,关东诸侯都没这个本钱,袁术集结全军的武库储备,也只能凑出三千多副能装备陷阵营的铁甲。袁绍更是得好好种田,慢慢生产追赶。
  骑兵部队把目前的一两千副札甲全部换下来后,这两年再锻造五千副胸甲板,附加到传统皮甲外面,就可以把刘备带入川的五千嫡系幽州重骑全部换装。反正骑兵坐在马背上作战,有马匹的遮挡,很多部位本来就不容易受伤。
  如果水力锻锤产能还有过剩,用来锻造全钢制兵器、节约人力也不错。比如扩建陷阵营所需的斩马剑,传统用百炼法反复人力锻打就极为耗费铁匠人工,有了水力机械锻打,成本一下子就能降低很多,武将用的百炼兵器也可以定制。
第二百六十五章
南中真正的经济价值
  关羽在诸葛瑾的带领下,把水力锻锤作坊里里外外参观了个遍,大开眼界之余,总觉得还有一些细微末节可以改良的地方,忍不住想找李素本人提提意见。
  比如,他觉得李素搞“皮甲外衬铁质胸甲板”的胸甲骑兵,虽然兼顾了成本,不过防护上漏洞还是太大。
  用大型水力锻锤锻札甲甚至鳞甲叶固然大材小用,但锻造一些大号的护心镜,用于背心的防护,或者再锻造一些弧形的、半覆盖在大腿和上臂外侧的甲片,工艺成本应该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余部位再用皮革。
  反正现在也还是试点,总要一点点磨合调整的,关羽也知道这些肯定都能改——别的不说,就他今天视察这半天里,走了那么多个作坊,结果就发现有一处突发了点小事故,一切都表明李素目前的建设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根本不完善。
  事情倒也不大,没有人员伤亡,是一处水车向锻锤传动的齿链结构,因为木舵轮和麻绳链的强度不够,结果绷断了,锤头直接砸掉在地上,幸亏铁砧旁边没站人。
  诸葛瑾却似乎对于处理这种事儿已经有心得了,跑过去让人测量记录、看看断掉的传动舵轮和绳链是多少尺寸的。按账目稍一排查,就发现这是一座今年二月份就造好的早期锻造水车,已经用了三个月了,当时的选材还比较省料,看样子是不够结实。
  诸葛瑾轻车熟路地吩咐:“记下来,用榉木做传动舵轮,辐条必须粗四寸以上,这种三寸粗的以后就不能用了,主轴要一尺两寸粗,黄花梨等效,红木橡木可酌减两成直径。
  嗯,可惜这个坏得比较彻底,你们当时有谁亲眼看到,是绳链先断的还是舵齿轮先折的?”
  旁边的工匠都很惭愧地表示没看见。
  诸葛瑾摇摇头:“那就只能两个都整改了,以后盯紧一点儿。能复盘出事故损坏先后的,侯爷有令,每次赏赐三百钱工钱——但绝对不能制造事故,更不能说谎。制造事故者斩,籍没妻子,犯谎报误导者罚为城旦舂三年!”
  工匠们连忙表态:“侯爷待我们如此仁慈,每日足食还可养家,每月还有几顿肉食,怎敢欺心?”
  一次试产期的事故就这样处理过去了,谁让李素也没更好的科学管理和科研方法呢。
  关羽看着这一切,就知道今年上半年绝对没到全速量产的时候。这些作坊走遍了,也才看到几百片半成品的铁胸甲,质量还参差不齐,也尚未正式缝制到皮甲上。似乎是因为新皮甲的产量也不足,暂时制约了配套。
  ……
  离开锻甲作坊后,关羽就问诸葛瑾:“伯雅人在何处?我有些建议跟他说知。”
  诸葛瑾想了想:“伯雅兄前几个月,在都江堰内江临江一侧,筑了一座别院,专门在那里试制各种水利器械。将军回来之前,他就在鼓捣一个东西,差不多有眉目了,现在应该还在那里吧。”
  关羽:“走,一起去看看。”
  说着,一行人也不骑马,就徒步稍微走了几里地,来到都江堰一侧的“观坂”。
  “观坂”这个地名,汉末是都安县下属的一个集镇,说白了,就是一处游览都江堰的风景名胜区。
  《三国志》就记载,后来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一年半,才摆脱了董允的说教控制,第一次出宫旅游,“登观坂望汶水之流”,也就是登上观坂游览都江堰、登高观景(1)。
  所以李素等于是把他的“水利研究所”放在了观坂的都江堰景区,既方便心旷神怡放松一下,有个好的工作环境,也便于时时刻刻就近测试鼓捣出来的新玩意儿。
  关羽也是第一次来,也就免不了跟其他普通外地游客一样感慨一番:“伯雅这封地真是好地方啊,他也真会挑地方营建别院,名为公务,实则兼顾享乐,这人呀……啧啧。”
  推开“研究所”的大门,关羽也不用跟李素客气,直入内堂,也没人会因为保密拦他。
  见到李素后,关羽就开门见山,把他改良铁胸甲、要求加上后护心镜和护腿的建议说了。
  李素也非常干脆,停下忙碌洗了洗手,表示可以整改:“没事儿,可以慢慢试嘛,如今皮甲产能不足,本来就没往上缝呢,还可以改。
  我本来就是打算先锻造一些甲片零件存着,等今年疏通南中商路之后,多取南中兽皮,增加皮甲产能,然后再打造成品。南中犀皮、象皮、鼍皮(鳄鱼皮)产量颇丰,质地也比北方燕甲用的牛皮更为韧实,都是造甲的好材料。”
  这一点也不是李素的创新,因为历史上诸葛亮平南中,征调到的主要战略物资,除了金银珠翠这些贵重品,主要就是兽皮、生漆、驮畜、朱砂。
  南中的热带猛兽皮革资源是后期蜀汉主要的优质皮甲来源,而南中的马匹虽然不善于平原奔驰作为战马,却驮力强大,适合山地运输。李素既然熟悉三国志,能抄的答案肯定不会放过。
  而且他去南中要的东西,肯定比诸葛亮还多得多,后世云南昭通和贵州六盘水一带,是著名的优质煤矿产地,比四川的烟煤好得多,含硫量也低。这些地方折算到汉末就是朱提郡和建宁郡交界,朱提县以南的涂水两岸山区,属于比较容易外运的。
  汉末其实已经有工匠小范围用煤炭而非木炭炼铁了,之所以不能推广,就是因为各地煤质量参差不齐,没有优质地硫无烟煤的话,就不能炼铁,否则硫反而会降低铁的质量。
  所以李素当然要去征服,他辛辛苦苦打通泸水和涂水的航运、让国渊屯田治理航道,为的就是这些利益。
  汉末全盛时期,全国的钢铁年产量也不过一千吨,隋唐巅峰期大约在一千五百吨,相比于汉末的进步,主要是靠灌钢法。
  而北宋的钢产量一下子跃升到全国年产三四千吨,主要原因就是到了北宋的时候,工匠们终于普遍琢磨明白了“什么煤含硫低,哪些煤矿的煤可以大规模用于冶炼钢铁”,从而把煤炼铁普及了,这一下子就能达到前一个朝代二点五倍的钢铁产量。
  换言之,李素入蜀的时候,根据他查询的刘焉任期内的档案,整个益州的年钢铁产量大约折合后世二百吨。
  他要是能弄出朱提郡、建宁郡的优质无烟煤矿,在其他冶炼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推广煤炭炼铁”这一个变量,把益州钢铁年产量从两百吨提到五百吨还是有戏的。
  多出来的三百吨铁,造工具造器械造铁甲,岂不美滋滋。
  一块铁胸甲算上损耗,准备十五公斤铁料锻打。三百吨额外的铁,大致等于两万片铁胸甲的消耗。就算只分出其中一小半打造兵器铠甲,那也有好几千套了。
  这些话,李素一时也不好全部和关羽说,所以他只是画了个大饼,让关羽知道“目前的建设都只是试点期,没到大规模推广。一切的大规模生产,都要等南中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来。”
  关羽原本对于地理不是很理解,听了这番大饼,也跃跃欲试起来,纷纷表示愿意让高顺的陷阵营也去南中见见世面,到时候甚至可以以战代练,让新编入陷阵营的士卒多见见血——就当他们扩军所需的铁甲,是自己去南中挣来的。
  李素连连劝阻:“云长不必担心,有的是机会。南中不服,必须讨伐。但道路险远,同样不能出兵太多。到时候我打算让士卒跟随运粮船队轮替上前线,多练点兵,又兼顾军需损耗。反正有机会一定会劳动云长、翼德的。”
  李素提到的“让部队随运粮船队轮替”,就是将来平南中过程中,每次有船队运粮去前线,押运的士兵就地留在前线打仗,而已经打了几个月的士兵则押送空船或者满载南中掠夺物资的船回来。这样可以让大量新兵见血,又降低热带病导致士兵伤亡的威胁。因为水土不服导致的疾病,往往都是随着时间病情加重的,如果可以几个月就适当放假返乡,士兵的环境适应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下次再轮到南下,有了第一次的缓冲,也不一定会再水土不服了。
  关羽对这些都还没想到,就暂时听李素安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