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8/891

  攻郿坞和攻长安,政治上完全是两个性质。
  但董卓肯定也知道你不可能“明修栈道”攻郿坞的。高祖皇帝当年明修栈道一样没用上,这就是个姿态嘛。所以董卓也不会提高警觉。
  刘备全部想明白之后,最后问了个人赏赐:“若将来真能配合朝中内应勤王成功、交还玉玺,该要些什么封赏好呢?”
  李素郑重回答:“主公自平定刘焉以来,诸多功绩都因董贼把持朝政而未曾封赏。将来肯定地连除刘焉、平南中、救雒阳、助剿董贼等诸般功劳,一并封赏。
  我以为,主公升任益州牧、加车骑将军或者别的将军号,再让天子封为汉中王,最为妥当。另外,董贼若除,西凉军定然还会有反复,朝中衮衮诸公必以平凉为患。云长有救雒阳之功,结合前功,宜表为凉州牧。虽然看似升迁过快,但凉州牧的辖地都需要我军自行从叛军、羌贼手中攻取,朝廷无非是给个名分,朝中三公肯定是肯的。”
  李素这番安排,已经是想趁着将来“董卓死后、王允当权那两三个月”,先捞一大票名正言顺的封赏。以王允刚得势时的局面,刘备真肯交还玉玺让王允辅政增加正统性,封一个刘姓宗室为王应该是可以争取的。
  朝廷正式因军功册封一位前宗正为王,这可比自表汉中王含金量高多了。
  而且这也不违反白马之盟,高祖皇帝说过的嘛,“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
  倒是刘备自己听得吓了一跳:“这如何使得,多少年都没听说宗室因为这个封王的。他人岂不是要怀疑我除了董贼之后,反而要……”
  李素劝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就算将来除了董贼,朝廷也不会很快太平的,需要主公再立功匡扶汉室的地方多着呢。连袁绍、公孙瓒都已内讧,未来不尊朝廷的军阀何止数家。主公勤王而不挟君,便不会有人指责的。说这些还太早,到时候见机行事吧。”
  李素现在连王允都不能提,当然更不能提李傕郭汜——甚至,蝴蝶效应到了这一步,将来闹事的是不是李傕郭汜都不好说了。
  李素只能大概推演,认为以王允对付凉州军的姿态,凉州军肯定是要乱的。但历史改了这么多,万一直接是牛辅上位反扑也未可知啊,那到时候凉州军内讧分裂都不一定有,只能是随机应变。
  李傕郭汜如今都还只是区区校尉,董卓军里比他们地位高的多了去了。
  而且,既然要利用王允的任期拿玉玺换最大化的好处,“三辞而后受之”之类的虚伪把戏也不能演了,最多谦虚一次,反正只是个因功封王而已。真要是辞让三次,反而被说得像是王莽了,犯不着。
  “罢了罢了,这些都说太远了,还是从长计议吧。反正明年我先把治所移回汉中,摆摆姿态。”刘备决定还是先采纳一半,其余以后再说。
第二百六十三章
郫县种田
  处理交还玉玺终究还是几年以后的事儿了,刘备也不可能现在就跟李素把条条框框都想明白,更多需要的是随机应变。
  眼下该做的,还是继续“深根固本”,把根据地种田种好,蓄势待发。
  关羽在一旁,听完刘备和李素的谋划,见没什么别的事儿了,就趁机向刘备请示:“大哥,既然玉玺和斩蛇剑的安排都交代清楚了,你看我何时回南郑为好?”
  关羽显然是因为离开了大半年,对于蜀中的一切变化不是很了解。
  刘备先跟李素对视一眼,然后对关羽笑道:“不急,二弟在外奔波征战许久,都不曾享受成都繁华,多住些时日。南郑文有子敬,武有公明,还有孝直驻守散关,寻常政务万无一失。云长就在蜀中练兵休养即可。”
  关羽急道:“大哥!天下纷乱至此,岂是我辈武人享乐之时,且汉中太守之职,乃先帝所命,弟不敢长久擅离职守。”
  李素在旁边劝道:“云长有所不知。这个方略,就是主公与我商议所定——让你留在蜀中,并不是闲差,而是要你这两年精炼新军、扩军备战,此事不宜在汉中实施。”
  关羽一时没琢磨过来:“为何?我们既然将来要北伐讨董,不就该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练兵讲武么?”
  李素折扇一挥:“蜀中情况与外地不同,运粮损耗太大。成都平原物阜民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但把成都的粮食运到汉中,原先至少四去其三,如今我们稍稍整顿了嘉陵江航运,也只是把损耗降低到三去其二。要进一步降低损耗,还需要数年之功。
  既然如此,我军在汉中,和平年代就该少养只吃饭不生产的脱产军人,把汉中盆地本地出产的粮食,尽量贮储起来,直到北伐时才动用。汉中的兵力,只要留下一部分军屯民,以及供法孝直、徐公明守住散关、褒斜道的少量常备军即可。
  而且正因为北伐道路险远、运粮困难,所以更要走精兵路线,如果一个精兵的练兵成本是劣兵的三倍、战力却是劣兵的两倍,那我们也该多用精兵。因为到了北伐的时候,一个精兵只需要吃一人份的军粮,两个劣兵虽然战力与一个精兵相同,后勤压力却大一倍。”
  关羽远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走的时候江州都才刚拿下呢,被李素这么一说,顿时恍然大悟。
  运输困难,那就不要把一切都运去前线,而是时间换空间、平时换战时。
  李素这是典型的“期货套利”思维,只不过这年头没期货的概念罢了。
  但别说,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也是这么想的。诸葛亮算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内政大才,他会没想明白后勤上的时间换空间套利?
  先南征孟获、平定南中,为蜀军的山地战练兵,而且多征募南中和巴西的蛮族组建精锐的无当飞军,这都是寓练兵精兵于平时。而且平南中吃的是成都平原出产的粮食,绝对不动用汉中盆地一颗粮食,让汉中常年种田,全部攒到最后北伐那一刻才动用。
  李素刚来蜀郡的时候,还没想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亲自掌管了几个月的内政、见识了那么多东西,他也回过味儿来了,当然要把诸葛亮用过的套路搬过来用用。
  当然具体事务他还是让其他幕僚做的。
  关羽便顺势追问:“既如此,敢不从命。大哥,不知这几年,要精炼多少兵马?”
  刘备想了想:“成都周边,民风并不彪悍,扩军也难有骁勇兵源。所以汉兵多应从犍为、巴郡抽调,尤其是从曾经在刘焉时被征发为兵的本地人中抽取。我们入川时有将近三万兵马,经过三年损耗,可战老兵剩余不过两万,再扩充三万益州本地汉人兵马,凑齐五万。
  另外,刘焉麾下那些骁勇的雍凉籍贯东州兵、青羌兵,也有一两万可以重新征发训练,另外,再从板楯蛮和未来的南中蛮部凑三万人。如此,共计汉蛮精兵十万,务必要达到以一敌三的精锐程度和器械武备,才能在主动翻山进攻董贼的二十万西凉军的情况下有较大胜算。还有,最近发现高顺颇擅用兵,这两年他也不必出战了,让他陪你一起练兵。”
  刘备说完后,李素跟着说:“练兵驻地,倒也不必在成都,一来成都富庶繁华,容易让士卒分心。二来兵源多是来自巴郡和南中,练兵地适当靠近兵源地更好。
  之前我跟主公商议,最好在僰道、江阳择一两处练兵。首先僰道等地位于岷江、长江入口,成都平原物产、粮草可以顺岷江运下,运力成本最为节省。二来南中物产与蛮兵也可顺江至僰道,全程没有逆流而上。
  至于江阳的好处么,虽然在僰道下游,但离巴郡板楯蛮聚居区近些,从江州而来的物产、兵源运输损耗更低。另外江阳沿洛水,江阳与上游的汉安两地,都是井盐产地,腌制军需贮存也比较方便。未来可以把东州兵和板楯蛮放在江阳练,本地汉兵与南中蛮放在僰道练。”
  关羽捋髯思索,觉得十万汉蛮精兵,基本上也把成都平原大部分的剩余财力耗费了,确实不能再扩充规模。
  刘备最后拍板:“那云长就先在成都歇息月余,四处走走,把刘焉留下的东州兵兵源筛选一遍,挑出要训练的,到时候入秋带去僰道、江阳。伯雅秋收之后,也要去平定南中,能寓练于战那是最好,适当把新兵拉出去见见血。”
  关羽领命,这场非正式的定策饭局就算结束。
  ……
  关羽回去歇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邀请先去李素的封地看看,开开眼界,看看李素入川后第一年,在自己的封地上试点了哪些种田成果,出产了哪些对精兵强军有帮助的玩意儿。
  关羽反正还在假期,倒也乐得熟悉一下情况,就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去了。
  离开成都,沿岷江溯流二三十里,就到了郫县的李素封地。走在田间地头,他老远就看见岷江和其他被都江堰分出来的支流上,多了很多水利设施,还有李素的幕僚、兼任郡丞的诸葛瑾,在亲自督造兴修水利。
  汉朝人种田,因为还没精耕细作,也没有一年两季作物,所以夏天反而是相对农闲的时候,只有春耕秋收最忙。
  在双季稻的朝代,夏天要抢收抢种,“双抢”简直能累死人。现在夏天只要锄草灌溉,空下来就可以稍微征发点徭役。
  关羽看到诸葛瑾,还善意地打招呼:“子瑜,听说你是郡丞了,怎得还亲自操持这些小事。”
  诸葛瑾捋起沾了泥巴的短袖,笑道:“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干大事就得抓试点。今年虽然才试点侯府封地周边的数十万亩,做得好了却能向全县、全郡推广,当然要亲自细算账目、斟酌损益了。
  这样才好算清,修水车、造磨坊、锻坊等项目,要几年才能收回投入的本钱。如果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才见利益的慢事儿,碍了征西将军的北伐筹备大业,那就不急于一时投入了。”
  关羽点头微笑:“你倒是能吏。”
  诸葛瑾见关羽看到什么都好奇,就一一给他介绍,他先指着渠边的新式水车,也是如今李素封地田间最常见、最泛用的设备,说道:
  “此物名叫翻车,其实负责屯田的国都尉去年在葭萌就有试制过,但还不完善,是这几个月伯雅兄亲自督造、改良后,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李夫人还专门为这些东西在写一本新书,书名听说叫《天工开物》,要补足前两年写的《农政要术》的缺漏,专门搜录记载工巧器械之术。”
  关羽看了一下这些被叫做翻车的新式水车,跟传统就有的轮水车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做成了履带式的,可以增减挡水板,也就可以加大或者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和汲水效率。
  而“挡水板履带”两头的轮子,则是做成了类似于船舵那样的四根木头米字型交叉的舵轮,这样每一节挡水板经过“舵轮”的时候,都可以卡在这米字型的八个缺口里面,达到类似自行车轮轴和链条之间的“赤链传动结构”。
  这种传动的能量损失肯定是很高的,对应传动效率低下,米字轮和挡水板的每一次碰撞都会损失能量。但好在上游就有都江堰,下游的水能很稳,水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损耗比例再大,也比人力要好得多得多。
  也亏得李素的封地就在都江堰下游,换个汉朝时还没有水利设施的地方,还不好复制这种工业模式。
  关羽也看出这种翻车比传统水车劲儿大,但一时还看不出其具体妙用,就直接追问:“此物就是受到的水力冲力更大一些么?”
  诸葛瑾笑道:“这还能调节呢,要汲水多的时候,中间多加几节,汲水少的时候,取掉几节,旧式水车是做死的,没法调。这样雨水充沛的时候就少浇,雨水不足的时候就多浇,只要多挖沟渠、每渠配一个,此地百姓几乎不用人力灌溉了。
  而且,这些新式水车也不光是灌溉农田——关将军要是有雅兴,随我到上游看看,在都江堰出水口,水流最湍急的地方,那儿还有大得多的水车组呢。
  有些被拿来碾米碾麦,只要增减挡水板多少,就能控制碾米的粗细,留麸皮米糠的多少。帮百姓碾米也不用收钱,碾出来的米面全归百姓,麸皮米糠收两成作为用碾坊的工钱。
  最贫苦的自耕农或许舍不得,但田多缺乏劳力的大户还是愿意来水力碾的。将来只要给贫农农闲时节弄些新的营生,比如给工钱让他们制作军需、扩大织锦,他们同样时间做别的营生赚的比自己手工摏米得的三成米糠更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到官营碾坊碾米的。”
  关羽看得目不暇接,愣是想不通自己离开蜀地才八个月,李素的封地上怎么冒出来这么多用心奇巧的新玩意儿。
  诸葛瑾看了,也是与有荣焉,他还没算完,指着都江堰下那几座最大的水车作坊:“碾米还算大材小用了,伯雅兄刚刚琢磨出怎么用水车出力,控制锻锤锻造大片铁甲呢。要不要去看看?”
  关羽悚然一惊。刚才说水车可以碾米灌溉,其实跟他关系不大。但一说到可以不用铁匠就大批量锻造铁甲,他一下子就精神了。
  他可是身负练兵使命的人,说起这个他可就不困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胸甲骑兵
  关羽在诸葛瑾的引领下,走马观花又游览了几十里地,来到郫县西北的都安县城外,总算是看到了李素鼓捣的那批最大的水车工程。
  都安县便是后世的都江堰市,自然也是都江堰这座水利工程的所在地。
  李素这个侯爵封地在郫县,但谁让他势力大呢,既是刘备的头号亲信,又是蜀郡太守,所以他大模大样来都江堰下口的黄金地段买地皮搞试验田,也丝毫没人敢阻挠。出了都安县城的城门,野外的地皮随便搞。
  只要李素掏钱,当地人都乖乖把地卖给他了。再说,刘焉死前杀了一大批“刘备的内应”,成都周边就没剩什么大世族,大片大片都是待分配的无主之地,或者直接低价处理给自耕农。
  以水车为动力的设施,需要的是最稳定、最湍急的水流。所以李素在飞沙堰、宝瓶口以下不远,等水头稍稍稳定,就造了很多大水车,都是去年腊月到现在的半年内,诸葛瑾督工监造的。
  成本其实也不高,用钱多的主要是工具工料损耗,至于木头和人工反而好说。
  人工暂时低价征发徭役,给百姓一口吃的,就有人来干活。益州因为不需要粮食外运上缴朝廷,官仓里存粮还是挺多的,只要别连年战乱,可以吃上好多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