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891

  汉末没有那么多选种育种,基本上都是白芋,但别人在坡地上种也就两三百斤每亩的收成,或者说五百汉斤。李素用淤泥和强灌溉,竟能种出七八百斤、折合一千五汉斤的芋头,虽然比后世的产量依然低了一半,却已经是同时代坡地芋头的三倍!
  “《农政要术》所载竟然真有如此奇效,将来要是主公占了荆州,南郡周边的云梦泽故地有比这儿广大十倍的沼泽。要是也能治理淤田,何愁百姓不能丰足,军粮不能余饶。”
  看着一路上高壮的芋头苗,以及这两年明显增长的上庸人口,徐晃内心感慨万千。他暗忖:将来要是真对荆州动手,哪怕直接从汉中顺流而下,直插襄阳、南阳,都不怕军粮不足了。
  当然这些也就随便瞎想想,现在无论是刘表还是袁术,都还是盟友呢。
  ……
  离开根据地一年的徐晃,都能为根据地的变化而如此感慨,关羽跟着赵云继续南下、走宜都郡回成都平原,一路上的惊喜发现就更多了。
  三月二十在襄阳分道后,他们在二十六日快马抵达夷陵,然后在夷陵登船,中间几次水陆换乘,四月上旬抵达永安(1)、中旬抵达江州、月底回到成都。
  关羽、赵云回程的时候,天下诸侯也没闲着,风起云涌颇为剧烈。
  毕竟二月份桥瑁死后,就好像潘多拉的魔盒被一下子打开了,关羽、孙坚还在讨董,张邈、袁绍、公孙瓒等阵营就如期开始擦枪走火了。
  毕竟袁绍在威逼韩馥让位的过程中,就利用了公孙瓒,公孙瓒这种暴脾气怎么可能忍得了?他就一直等动手的借口。
  很快远在关西的董卓就暗地里推了一把,帮公孙瓒弄了借口。
  董卓在得知雒阳被烧、但玉玺被关羽刘备得到后,倒是大发雷霆发泄了一通,淫杀了几个宫女泄愤,但发泄过了也就忍了,懒得再去确认“雒阳到底烧得有多彻底”,对于朱儁拒收残破的河南尹自立他也无所谓,就当朱儁帮他挡住关东诸侯吧。
  但董卓给袁绍和公孙瓒找开战借口的事儿却是丝毫不闲着,所以他刁毒地放出了被扣在朝廷的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让刘和回去联络刘虞,委托刘虞代管“青冀幽并兖徐六州诸军事”。
  这里必须提一句,董卓凭什么能以汉献帝的名义给刘虞那么大封赏——这是因为韩馥滚蛋之前,韩馥被袁绍怂恿推到前台,谋划过一次“拥立刘虞为帝,以避免听命于落在董卓手中的汉献帝的局面”,但刘虞拒绝了。这个倡议是今年元月提出的,韩馥提完后一个多月就滚蛋了,而刘虞不但拒绝,他还特地派了使者秘密潜去长安表明心迹,表示自己绝不为帝(2)。
  所以,董卓以皇帝名义允许刘虞统领东方六州是很合理的,是对刘虞“忠于朝廷”的一种嘉奖,也是在给刘虞部下的主力武将公孙瓒制造南下接管袁绍地盘的借口,而且还把袁绍定了“图谋另立”的罪名,好让公孙瓒更名正言顺讨伐袁绍。
  可惜的是,虽然最终袁绍和公孙瓒还是开干了,但过程却不是像董卓和李儒设想的那样——刘和根本没能回到幽州,他刚走出河南尹,就在南阳和豫州交界处被袁术发现并且扣留了。
  袁术直接要求刘和代表刘虞跟他联合,一起对付袁绍,而且还列举了袁绍跟他互表豫州刺史等官职抢地盘的罪名,说袁绍是破坏讨董大业搞内讧——还别说,袁术虽然狭隘,但他这一状告得也还算对。
  因为自从原先的豫州刺史孔伷(也是讨董诸侯)去年病逝后,这几个月豫州一直没有刺史。但豫州那些有资格竞争刺史职务的太守们,大多都是袁术的人。
  包括这次支持孙坚讨董、吸引华雄、胡轸、吕布火力而被烹杀在毕圭苑的颍川太守李旻等人,袁术军还是颇出了几个为讨董大业牺牲的义士的,结果袁绍手捞那么远。
  把这些牺牲义士空出来的缺表上自己的人,这确实是袁绍更不地道。也难怪跟李旻一起配合讨董的孙坚,听说袁绍插手颍川等豫州各郡人事后,非常愤慨,代替牺牲的李旻讨回公道,猛攻袁绍表的豫州刺史周昕。
  刘虞的儿子刘和也不懂太多,他或许是觉得“既然皇帝让我父亲代管六州事务,那么冀州的袁绍也该归他管,袁绍做事不对就该讨伐”,总而言之,刘和阴差阳错就是给刘虞带去了一个对袁绍不利的旨意。
  旨意本来只有一两分,但到了公孙瓒手上,简直是大喜过望,一两分都要按十分来大搞事情。公孙瓒先派了弟弟公孙越千里迢迢去豫州战场帮孙坚一起打周昕。
  这一次公孙越倒是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被小概率事件射死,但既然公孙瓒要借题发挥,弟弟死不死其实不重要,他很快就对袁绍的冀州发动了袭击。
  刘岱杀桥瑁虽然也是内讧,好歹还是官场斗争的形式。袁绍公孙瓒这一火并,总算是让讨董诸侯内部的热战开启了。
  只不过,这个世界的公孙瓒,因为在当初平张举张纯时捞到的好处不够多,有至少一两万精兵被刘备分走了。而且刘关张本人如今也不在公孙瓒帐下助战,公孙瓒都少了刘备这么一个强大的“别部司马”。所以公孙瓒对袁绍的攻势倒不是很犀利,袁绍甚至不需要麹义就能勉强顶住。
  因为刘备的缺失,关东战场上那些历史上本该被刘备相助的军阀,比如眼下的公孙瓒、未来的陶谦,显然都开始被这种不利的蝴蝶效应所反噬,他们的强势期必然会更短,而衰亡则恐怕会加速。
  ……
  “大哥!三弟!”
  “二弟!”
  “二哥!想死俺了!”
  随着关羽回到成都,确切地说,是带着玉玺、以及外部诸侯自相残杀混战的消息,回到成都,刘备张飞也是甚觉亲切。
  关羽郑重拱手:“大哥,这是雒阳南宫所得的传国玉玺,我与子龙,跟朱公伟、孙文台、刘景升他们盟誓了,由您代为保管,等天子不被贼臣挟持,再归还朝廷。还请大哥恕我事急从权,代您答应了盟誓……”
  刘备拍拍关羽肩膀:“是何言哉!我若亲自在,也定当如此盟誓,云长真知我心哉!”
注释:
(1)笔者注:白帝城已经被刘备改名了。
(2)笔者语:历史上刘虞派的使者是田畴和鲜于辅。但现在田畴被李素挖给辽东糜竺了,鲜于辅因为讨张举的时候勾结乌桓被杀了,所以刘虞只能另选使者。
第二百六十二章
利益最大化
  刘备跟关羽张飞的哥们私人交情,毕竟还是在跟李素之上的。他对李素的信任,只是这五年来一次次定策之功积累出来的,更多是事业层面。
  所以关羽回到成都交玉玺复命的第一天,肯定是哥仨关起门来痛饮、最后抵足而眠,把这分别大半年的别来之情、见闻所得、战事政局因果统统聊完。
  第二天睡到晌午醒酒,刘备才想起应该把李素招来,正式商量这玉玺具体该如何处置——将来交换朝廷肯定是得交还的,这点关羽代替刘备盟誓过了,刘备现在也还没生出要占有的野心,他还真心相信天子是可以被救出的。
  不过,人总要为自己图点啥,在玉玺交还朝廷这个大前提下,什么时候、什么具体情境再交、保管的这几年该以何种姿态保管、如何以此为功,给自己讨点更多的封赏,这念头刘备肯定也有,也是人之常情。
  因为前一天喝多了,刘关张中午醒来后就准备喝点粥,还把李素请来一起喝。
  刘备张飞对于面前的粥已经很习惯了,关羽则是第一次喝,不由啧啧称奇:“此乃何物?倒也清爽醒酒。”
  刘备指着面前这道加了虾仁、河蚌、蛋皮、羊肉、葱姜、浮皮的鱼片生滚粥,得意说道:
  “这是伯雅到了封地之后,发明出来的新粥,叫艇仔粥。我开始也奇怪他为何取这种名字,他说是岷江渔户现捞鱼虾螺蚌后,去壳片肉、生滚熬煮而成,所以叫艇仔粥。他如今在自己封地大兴水利,听说百姓耕作比往年省力不少。
  他就让侯府出钱多造小舟,租给闲下来的百姓捞取岷江渔获,连鱼虾都要征税抽成。但百姓也有薄利,跟着赚得更多,倒也乐于被他盘剥。”
  李素这道艇仔粥,也是给酗酒的人解酒护肝养胃的。跟后世的艇仔粥相比,少的只是花生和海鲜,但用了河鲜替代。花生如今还在美洲,缺乏植物油和香味,就用芝麻代替,粥上撒些炒熟的芝麻,香味倍增,一点不逊原版,就是昂贵一些。
  关羽蹭蹭蹭喝完两大碗,继续添饭,一边点头赞叹:“原来是渔家熬粥,难怪这羊肉像是叉烧烤熟烤干的,猪皮也是用油炸干起泡。恐怕是为了猪羊能久置保存,而鱼虾蚌螺则用新鲜的。可惜就是费油,不然这些猪羊皮肉作为军粮倒是运输便利。”
  哥仨喝完粥,李素也到了,如今已是四月底五月初,天气颇为暖和,所以李素出场的形象,少不了挥着他那的折扇。
  只不过,折扇上的书画,依然是他老婆画的,但扇柄扇骨却换了材质,显然是新打造的,用的是南中特产的翡翠和玛瑙,李素为了带货也是非常努力呢。
  “来,伯雅,坐。”刘备招招手,直接往旁边一努嘴,也不跟李素虚伪,直接开门见山,“昨日云长带回了传国玉玺,说是朱公伟、孙文台与景升兄盟誓公推由我代管、将来交还朝廷。你以为,交还的时机以何时为好?我们又该提前如何布置?”
  今天这场合还是比较私密的,刘备之所以没有在公开场合跟全体谋臣商量,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企图为普通下属所知。
  李素闻言,也恰到好处地微微惊讶了一下,说了些恭喜刘备和关羽的话。
  关羽毕竟是随着大军回返的,直到宜都郡之前,行进速度都比较慢。所以肯定有快马信使提前来通报,只是没那么详细,所以玉玺的存在李素是早就知道的。
  既然是聊这么正式的大是大非问题,李素也不跟人称兄道弟了,而是非常符合礼法的郑重说道:“主公,我以为玉玺当于董贼覆灭之时,便立刻送还朝廷。”
  结论很简明扼要,刘备对这个态度倒是没什么异议,他只是非常惊诧:“伯雅,听你这口气,你觉得董贼覆灭指日可待?”
  李素:“不敢说指日可待,但数年之内,应该可期。玉玺放在主公手上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也没什么。”
  刘备:“两三年?四五年?董贼退到关西之后,可是兵强马壮,也不用担心粮草不足、被人迂回包围夹击。他麾下西凉精兵依然有近二十万众,讨董诸将没有数倍兵力,如何突破秦之四塞?就算我军将来担任讨董主力,要出散关破陈仓,也是不易——
  虽然我记得,当初你倒是机缘巧合,咱跟皇甫嵩、董卓联手对付韩遂时,你接管陈仓城防修整旬月,帮忙拆了一些东南两侧城防、加固西北。现在倒是天意弄人可以帮上我们,但就算一时出了陈仓,我们粮道也非常艰难,而且连野战都打不过董贼二十万虎狼之师。”
  李素拱手分析:“如今虽然打不过董贼,但我军还有时间秣马厉兵、屯田养民,待一两年内彻底平定、整合南中后,我军起码可以集结起五万最精锐的战兵。如果与刘焉当初征募东州兵那种尺度,就是集结一二十万人也不在话下。
  虽然剩下这十几万新兵无法和西凉久战老兵相比,但只要器械精良、士气高涨,未必不能一战。所以我才说,哪怕不靠外力,我们两年平南中、一边屯田、一年练新军,三年就有挑战董卓的机会,最晚五年。
  而董卓虽比卢公、皇甫公年轻半代,但毕竟比主公年长一代,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如果不急躁进取,等他老死便是一个史书贼臣的下场,他族中子弟无人可以接掌如此局面,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富家翁了。
  我听闻,董贼自从朝廷全体西迁,最近已征用郿县及京兆周边诸多民力,开筑郿坞。散关县长法孝直就是郿人,他前日打探回报,说郿坞规划的城墙高、厚都达七丈,墙楼皆比照长安、雒阳,民夫二十万人,至少一年才能完工。
  董贼这是在为自己年老力衰不能进取、而给族人留后路了。他既有此担心,定然会在篡汉上更为激进、冒进。加上关东诸侯不成器,听说袁绍、公孙瓒已经自相残杀,孙坚也在豫州与袁绍表奏的一些豫州官员互相攻伐、为袁术取豫州。
  这时候只要我军按兵不动,假装无进取北进之心,让关中一两年内不闻战事,董贼肯定会产生错觉,飘然以为无人敢图之,而肆无忌惮加快篡汉进度。到时候,推进愈急则必有内耗。此前云长上洛,便引出朱儁反正。
  而朝中如今还有皇甫嵩,还有其他无数心向汉室之臣,他们跟随董卓未必是真心,很多都是像朱儁那样暗暗潜伏,以图从内部除贼。有这些义士联手,我们除董定然还能加快。”
  李素是很想说“皇甫嵩、王允这些人都能指望”,但这种话说出来是会被切片的,所以他只能从理论上分析,不能指名道姓。
  但这些道理都是真的,刘备听了果然信心大增。
  这也是李素运作参谋部的风格:要匡扶汉室有很多种可能性,咱先从最稳妥最扎实的那条方案来准备。如果有意外之喜那就更好,可以提速。
  解决了信心问题,刘备只剩两个疑惑:“那拿着玉玺这几年,我们该对外摆出一副什么样的姿态呢?有玉玺在手,要是跟没有玉玺时毫无变化,甚至也‘闭关自守’,会不会让天下疑惑?”
  闭关自守种田,是蜀地军阀常用的姿态。后世刘备刚驾崩、诸葛亮掌权的最初三四年,也是用“封关”的方式降低北方曹魏的戒心,而后等种田种的差不多了再突然开关,这才有首次出祁山时的突然性。
  李素之前跟刘备商讨的策略,也是要摆出闭关降低敌人戒心的姿态的,现在刘备怕的是“有了玉玺之后再闭关,会不会被人认为他想跟刘焉一样当土皇帝”,这个名声太不好听了。
  李素也意识到这个担心是对的,就顺势劝谏:“这也好办,我们可以摆出一副有点进取心的样子,但又不真的激怒董贼戒备。今年已经五月了,而且蜀郡去年年底才新定,主公也不宜离开。明年开春之后,主公可将益州刺史治所,从成都移回汉中,以示亲自坐镇北方。
  同时,主公如何取得传国玉玺的过程,天下百姓、诸侯想必都已通过盟誓知道了。但之前,斩蛇剑因白虹贯月、从长安太庙飞升落入臣船中、由臣载万年公主回程船队运至汉中,此事还尚未宣传。现在,可将斩蛇剑‘因天意躲避贼臣而白虹飞升择主’的信息也广为散播出去。如此,主公与玉玺、斩蛇剑皆在汉中,可效法高祖北伐三秦除贼姿态,暗示天下诸侯,让他们不至怀疑主公闭关自立。”
  刘备点点头,这个倒也简单,今年把蜀地彻底弄稳,明年成都平原就交给李素治理,他带着中枢到汉中驻扎好了,至少要把益州刺史的大旗从成都移回南郑。
  说不定还能学高祖“明修栈道”那样修修褒斜道的栈道。
  因为褒斜道虽然是险要程度仅次于子午谷的第二险道,根本无法行车只能步行,但褒斜道比可以行车的陈仓道要少绕四百里,而且褒斜道的北端出口就是武功水岸边的五丈原和郿县,可以摆出“要突袭郿坞、斩首董贼”的姿态。
  如此一来,也躲避了之前皇甫嵩劝刘备别掺和讨董的警告——咱是假装要偷袭郿坞,又不是要偷袭长安,只针对董贼,不针对朝廷,也无意“宗亲诸侯直接带外兵进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