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891

  公孙度被俘的位置,已经离开辽西郡腹地数百里了,是在大草原上的白狼山山口,要是不留马匹这些战俘肯定回不去,会饿死在草原上,那仇就结大了。
  糜竺只是想显示自己不好惹,不是真想结仇,他宁可公孙瓒把全部仇恨值依然放在袁绍身上。
  如此算来,死伤的加上逃散落草为寇的,公孙瓒也就损失了几百人,至少还有一千五百士兵缴械放回,足够留面子了,典型的商人做派。
  至于公孙度那几百亲随、亲兵,死伤倒是比较惨重,被干掉了将近一半。徐荣一开始也不露面,不想刺激公孙度,也不想听他的辱骂。等给公孙度处理好伤口、他也差不多骂累了之后,徐荣才出现。
  旁边还有糜竺和太史慈。
  “公孙度,我本不想害你,是你先投靠董贼,为虎作伥。我今天是想救你,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咱辽东诸郡军民都已齐心讨董,董卓的乱命我们是不会接受的!
  你若肯悔过,府君念在你毕竟曾为冀州刺史、资历深厚,也算是大汉忠臣,只是走错一步被董贼利用,还会给你机会,仍然位列郡守!”
  公孙度听了,直接愣得有些懵逼:玩猫捉老鼠的假惺惺呢?把老子抓了还说继续让老子做太守?
  “呸!少假仁假义了!都这样了,还让我做辽东太守?”公孙度觉得自己还是会死,反而不怕了。
  徐荣想解释,糜竺一抬手,让他不要再刺激公孙度,然后糜竺亲自开口说条件:“公孙度,大家都是体面人,我何必骗你。这个条件,我也是想了很久了,不算辱没你——只要你承诺不再与我们辽东军民为敌,我愿以勾践纵夫差之礼,仍然让你做一方诸侯。
  条件么,也跟勾践纵夫差一样,你的亲随、亲兵,都可以带走,再给你士百户、奴四百户,一共五百户子民,你自去岛夷之地开拓。”
  糜竺这个条件,是他跟徐荣反复商量后的结果。
  没有古文基础的看官或许不容易理解,所以解释两句:这个条件是有出处的,是《国语》上记载的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完成复仇后,给夫差开的条件。
  勾践这个人虽然比较苟,也比较心理阴暗喜欢兔死狗烹,以至于为了典型的文艺形象,主流传媒在某些细节上顺势黑了他,主要是“夫差当年打赢他给了他机会,而勾践反杀夫差后斩尽杀绝,不给夫差机会”,以此说勾践没有人君之量。
  但看过《国语》都知道,勾践也是给了夫差机会的。只不过夫差当年给他留了会稽之地和五千户,勾践把条件又缩了十倍,只给夫差五百户,而且要流放到“甬东诸岛”(舟山群岛)、但仍然可以保留吴王的称号。
  是夫差自己觉得自己又老了二十岁,而且种田的启动资源又缩了十倍,估计到老死也不可能翻盘了,懒得再受此屈辱,所以没接受这个条件自杀了。
  糜竺现在给公孙度也是留五百户、找个岛夷之地以诸侯之礼流放(2),道义上来说你不能指责糜竺苛刻了,同时又能确保十年二十年公孙度都不可能翻身。
  将来真要是能发展起来,刘备都差不多得天下了,到时候自有其他人帮糜竺压制公孙度。
  公孙度眼珠子乱转,他听到条件这么苛刻,反而燃起了求生的欲望。
  要是糜竺给他的条件很好,那才假,说明糜竺压根儿是耍他的,没打算履约。但条件看起来越严苛越锱铢必较,就越有诚意执行的机会。
  “你真愿流放我等到岛夷之地称郡守?”公孙度语气渐渐服软地试探。
  糜竺也不多废话,展开一张海图:“这地方也是我这两年派海商搜略三韩特产时路过的,三韩之南、出海百余里,便有一岛名曰“州胡”,方广也有数百里之地。
  其上土地肥沃,气候与青徐相若,但岛夷不知耕种,但蓄牛马维生。若肯去,就授你为‘耽罗郡守’,统御州胡。至于能不能慑服岛上那数千胡夷,就看你听天由命了。”
  公孙度没得选择,一个月后,他就带着五百户新来的流民,加上他自己那还剩三四百人的亲随,一共男女老少大约三千人口,被糜竺的海船队押送去了济州岛,以夫差之礼流放为太守。
  糜竺还很仁慈地给那几千人留了足够吃到过冬的口粮、一些基本物资。后续能不能熬到明年秋收,就要靠他们自生自灭,从蛮夷那儿抢野马肉吃了。
注释:
(1)笔者语:就是前文换了地理位置后的“新界桥之战”。
(2)笔者语:也就是类似吴王夫差之礼。
第二百七十六章
屯兵犍为寻衅端
  随着公孙度正式被流放到济州岛吃野牛,这也意味着董卓仗着圣旨给刘备阵营添堵的一切努力,都最终被一一拆解、化为泡影。
  糜竺非要坚持选择济州岛作为流放地,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之前通过徐荣了解过公孙度这人的脾性,知道公孙度做过冀州刺史,而且风格铁腕,是个颇有治政手段的狠辣之辈。
  要是仅仅把公孙度流放到带方郡以南,也就是汉江南岸的三韩之地,说不定这人真有本事短短几年内成为三韩雄主、裹挟拉起数万东夷青壮,到时候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流放到济州岛,一来是济州岛的蛮夷人口不满万,无法快速裹挟壮大。而且糜竺没有给公孙度留任何造船工匠。靠外行人瞎捉摸,最多也就造出一些可以近海打鱼的小木船。
  想指望这种船越过最窄处也有一百五十里宽的海峡,简直与找死无异。糜竺牢牢控制着海军,也就能确保至少十年内不怕公孙度掀起浪来。
  一穷二白建立起陆军,这个是比较快的,只要有人口,民风彪悍狠人够多,抓壮丁都能快速壮大。海军就是有钱人玩的奢侈品了,糜竺出身豪商,自己战斗力不行,当然懂得要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吊打贫穷军阀。
  当然这么做的缺点也有,那就是尝到了甜头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发现钱能解决问题就愈发重视钱,最后科技树也有可能点歪,走上历史上英国人日本人那种海军强国的发展逻辑。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反正糜竺只是一方牧守,未来天下的主基调还是看朝廷中枢的。糜竺能为华夏的发展方向多开拓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也是好事。
  ……
  闲言休絮,辽东诸事平顺之后,且把目光重新投回西南的犍为郡。
  191年六月上旬,李素和关羽、张飞就带兵南下犍为。
  张飞屯僰道,关羽屯江阳,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战前准备和集训,争取在进入南中之前最后适应一下客场作战的环境。
  刘备入川后,已经休养生息了快一年时间,基本上没有动兵,去年跟刘焉打的时候,真正激烈的战斗其实也没持续多久,所以成都平原的民力已经差不多恢复到跟刘焉战前的水平了。
  如果刘备需要的话,现在就征发十万作战部队也是征得出来的。但今年南中之战的动员规模,却依然控制在“同时只调动一万多人部队”的范围内。
  主要是南中后勤困难,哪怕国渊在朱提治理航道、沿岸险滩处屯田准备了半年,依然不足以支持太多大军。
  后世诸葛亮讨伐孟获时,总兵力其实也就不到两万人,那里面还有几千人是李恢本来就放在永昌郡、拥护汉庭的,还有马忠对付牂牁郡的偏师两三千人。
  所以历史上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绝对不超过一万五千人。而且诸葛亮只要到了永昌,就可以吃李恢给的存粮,这一点优势如今的李素和关张可是没有的,永昌如今还是根本不鸟刘备的状态。
  这一次,关羽、张飞也打算各自带五千作战部队,李素再带两千人的亲随护卫,总兵力一万二,就要趁着这个冬天至少把建宁郡和永昌郡拿下,对于没什么经济价值的越嶲和牂牁则形成威慑为主,时间来不及就明年冬天再说,李素是真的不想亲自深入十万大山。
  关羽的五千部队,有高顺为副,主要是益州本地的汉人士兵,已经是尽量精选的高素质兵源了。出发之前,关羽也跟他们交代过,这次表现好的,可以提升进新扩建的陷阵营里。
  进了陷阵营,上阵可以穿铁札甲、用斩马剑,生存率能大大提升,待遇也会极大提高——目前的普通汉兵,是月给食两石、给士卒家里补贴一石、月百钱。进了陷阵营后,吃的可以从三石提高到五石,还有每月肉二十斤,月饷也提升到三百钱。
  关羽承诺这五千人里,表现最好的一千六百人,战后正式编为两个每个八百人的陷阵营。后续作战期间,每次还有运粮兵来替换时,规模大约是两千人,那就会把前线部队中的伤病、抗不下去的替换回去。
  然后从新来的两千人里,每次再看作战表现,选拔八百人,一直轮替到扩军后的陷阵营所需的四千人满员为止,先表现好先提拔。关羽素来体恤士卒,知道当兵的要什么,这个赏格开得合情合理,对于士兵们的吸引力极大。
  而张飞因为对待小兵不太好,治军办法比较简单粗暴,所以那种“以晋升引诱士兵卖命”的带兵方法也不适合他,故而这次张飞带的都是青羌兵和板楯蛮,也就是刘备帐下的蛮兵部队。
  另外,出发之前刘备也担心张飞御下过严,导致蛮兵不堪鞭挞闹出事儿来,所以跟李素商量了一下,想提拔一个心向汉室的板楯蛮本地部将给张飞当副手。这人不一定要能力多强,关键是要血统在板楯蛮中还算高贵,能镇得住场子。
  后来,李素在巴西板楯蛮第一大宗何賨部落中筛选再三,力排众议选了何族长一个才十六七岁的外孙,名叫王平,破格直接提拔为别部司马。
  何族长听说这个任命时,极为感激,私下里给李素送了几千斤香木作为谢礼,还给了几个美女做使婢。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一个还没出仕的外孙,能够被李素如此看重,直接带兵进组做到别部司马。
  王平本人也是感激涕零,表示一定在张将军麾下帮忙约束士卒,跟随张将军学习带兵打仗的经验。
  一万多人的部队,就这样拼拼凑凑到了僰道。
  到了僰道之后,犍为太守陈实第一个跑来主动迎接李素,屯田都尉国渊也来了。
  陈实是原先蜀儒四宗里实力最弱的陈氏的话事人。刘备和刘焉双簧削、灭了蜀儒四宗里的前三家,总要留下一个陈实作为看板,来显示刘备的仁慈,免得被当地人怀疑刘备的清洗趋势。
  加上陈实当初在江阳无血开城直接投降了赵云,所以他也就可以再干几年犍为太守。在北伐成功之前,刘备是不会动他的。未来就算要动,也不会是降职撤职,最多是平调移到南中新收复的郡当太守。
  ……
  李素也是到了僰道之后,才有时间分析今年新打探到的情报,为后续的行动制定具体规划——也怪南中的情报实在太匮乏了,刘焉任益州牧那两年,也都是放养状态,只要南人不明着扯旗造反,刘焉就不去招惹他们。
  以至于刘备刚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南边有多少势力派系,连该打谁该拉拢谁都不知道。
  “子尼,这半年来辛苦了,先说说你打探到的南中四郡各方派系实力如何、各自对朝廷的态度如何。”李素开门见山,向最了解情况的国渊发问。
  国渊有备而来,拿出好几个卷轴,展开对照着地图一一解说:“都督,如今南中四郡的太守,有两人还是中平年间册封的旧人,分别是建宁太守景毅、牂牁太守刘宠。
  另外两郡,连太守都已经是当地蛮夷自行拥立的了。越嶲郡在中平初年朝廷派过太守潘长宝,后因白夷作乱,潘太守死于战乱,是中平五年之事。后来越嶲本地蛮部推举兼并了乱部的高颐为郡守。
  刘焉入蜀后的第一年,追认了高颐的自立,高颐当时也顺水推舟进贡了刘焉几百斗香木、香料。不过因为高颐年事已近五旬、且是晚年得子,听说他只有一个尚在冲龄的幼子高定,刘焉考虑到南中瘴疠肆虐、蛮夷普遍寿数短于汉人,也想过等高颐老死后挑动其宗族争权收回对越嶲的控制,不过还是刘焉自己先死了,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一个永昌郡的郡守,光和年间朝廷封过李颙,但李颙在熹平末年就因年事已高,请求退养。然后朝廷任命张化接任永昌太守,但因搜刮南蛮珍货过多,中平初年激起蛮夷叛乱,将其杀死。以至于如今永昌只在孟氏等蛮部手中,抗拒朝廷。
  倒是张化的前任李颙,虽然熹平年间就已年过六旬退养、如今更是年过七旬,但居然还活着,只是不问世事。听说这李颙本是巴郡垫江人士,在巴郡时就深谙招抚板楯蛮之法,其子孙也与蛮夷关系不错。
  李家虽然无权,但蛮部之间若有纠纷不能调处,各部蛮王依然会公推李家派人仲裁。我们若能在李颙子孙中择其人望较高者合作,对于控制人口最多的永昌郡应该会大有好处。”
  李素一直耐心听着,刚才他听国渊说到“越嶲蛮王高颐有幼子高定”时,他就留了个心,暗忖:莫非南蛮之地权力世袭这么严重?如今那些蛮王、太守,都是三十年后诸葛亮南征时那些蛮王、太守的父亲、祖父不成?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因为西南夷地区一直到明朝“改土归流”的时候,才开始实现从世袭土司向朝廷派遣流官的转变。汉末的世袭肯定比唐宋还严重。
  所以,再次听到孟氏、李氏的时候,李素就问道:“那前永昌太守李颙,子孙都有哪些人?可有名单?孟氏蛮部族长叫什么?族中继承人分别叫什么?”
  国渊屯田期间情报工作做得还挺足,翻拣了一会儿很快找到了李素要的东西。
  李素一看名单,果然李颙的嫡长孙名叫李恢,如今还不到二十岁。
  而孟氏蛮部的蛮王叫孟尝,有两个儿子孟节孟获。
  怎么没有孟优?李素一想,应该是孟优太年轻,现在还没生出来呢。
  除了这些位于顶层的太守、蛮王之外,国渊的情报名单后面还有一长串几十家南蛮势力,大的有几万户部众,小的几千户,李素一时也不及细看,就走马观花浏览一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