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891

  他心中已经对于主要拉拢谁、打击谁,有了点想法。
第二百七十七章
开战借口:花椒盐事变
  平定南中,算是李素出道以来,对其战略规划能力,挑战最大的一场战争了。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西南夷那些蛮王战斗力有多强、或者说瘴疠之气有多么无敌,而是历史的蝴蝶效应已经推演到了深水区,李素没多少先知先觉可以借鉴了——
  之前从张举张纯开始,直到刘焉,都是有《三国志》战史可以借鉴的,尽管人物、时间有所变化,但地理形势、进攻路线,终究可以借鉴参照。
  而平南中,想借鉴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却很困难。因为《三国志》上对于诸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记载太简略了,只写了汉人太守的下场,对蛮酋几乎不提。而演义上的七擒孟获显然是不可信的,这就导致李素必须完全亲自实事求是摩挲。
  李素估计,七擒孟获的原型肯定是有的,但绝对不会逮着一个蛮王那么耐心抓七次放六次,真要是那么干,历史上蜀汉军队自己的士气肯定先崩了,会觉得诸葛亮赏罚不明。
  所以,七擒估计是对付多部蛮王、分化瓦解拉拢,加起来累计擒了七次。而罗本为了艺术需要、突出典型人物,才把七擒的对象合并吸收处理,集中到一个孟获身上——
  这样的艺术处理罗本可没少干,比如演义上赵云的某些事迹,也不说是编造的,但无疑是吸收自陈到的,罗本最喜欢把人设相近的角色合并同类项突出典型了。
  算来算去,只有马谡那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总纲领,还有一点借鉴意义。
  安抚,利诱,这是平南的主旋律。
  ……
  把国渊提供的全部情报仔细梳理后,李素就诚恳地跟关羽等人商量:
  “云长,依我之见,此番南征,我想让咱的嫡系力量,彻底控制建宁郡。建宁太守景毅自恃是灵帝时期所命,镇守地方已经十余年、道路险远连刘焉时期都不曾臣服,定然轻视我等,那就灭之,连同某些死硬的蛮部一起干掉,另外换人。
  而对永昌郡则采用以抚为主、以战为辅,灭几个特别死硬的豪酋与挑唆是非的汉官,以互利长期拉拢其余。至于这个互利的手段么,肯定不能是让他们单方面进贡,也不能是我们以赏赐拉拢收买,未来要开发形成长期的、大家都有利可图的贸易模式。
  我觉得前永昌太守李颙一族可以完全拉拢,他们只是一个有威望的蛮夷仲裁者角色,但如今没有正式官职,我们扶持其子孙继任郡守之职、但多设我们派去的曹官管理贸易、生产相关的民政事务,李家定然会感恩戴德为我们所用。至于孟尝等蛮部,一开始肯定不会心服,到时候可以敲打一下。”
  关羽对贸易不熟,只是有些意外,所以确认了一句:“这个跟大哥说过了么?贸易的事儿咱不懂,就怕将来南蛮不事生产,供给不了太多物资供咱贸易。不过伯雅你觉得行就行了,动刀的事情咱来办。”
  李素笑了:“现在确实不事生产,所以将来我们要派农政官到地方上,帮助他们扩大产业,把目前靠野生樵采的南蛮珍物都改为人力耕种、大量生产,这不就有长期贸易的基础了么。
  既然这点没有异议,咱就说说动兵的事儿。我问过子尼了,在我们屯田、整治航道之前,连建宁本地的蛮人都觉得泸水剧毒,春秋都不宜渡河,夏季白昼也毒,而且水流湍急,无法通航。
  往年朱提要进入建宁,都是走朱提、汉阳、存駬、味县陆路,我们不如利用他们的不备,表面依然带一军从朱提往存駬南下。建宁太守景毅久谙道路地理,肯定会在朱提和存駬之间的山道险要处大量屯兵。
  然后我们令分一军走泸水、涂水水路绕到味县以南的牧麻绕后奇袭。能直接拿下郡治味县固然最好,就算拿不下,先取敌腹地的谷昌、滇池,把滇池盆地周边的富饶之地占据。我们出兵时应该是八月秋收,抵达时最多也就九月,秋粮刚刚入库,把滇池盆地那几个富饶的农耕县占了,可以因粮于敌。”
  朱提(昭通)到昆明的陆路山道,最险要的就是存駬(宣威)到味县(曲靖)之间,因为中间有一道分水岭凹腰山。
  温水往南坡流入曲靖,存水往北坡流往宣威,河谷冲刷路都比较好走。唯有翻过分水岭山脊的地方,没有河流冲刷平整,陡峭难行,在最高点建有关卡。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雄关,但过去也是很不容易的。
  关羽听了这个规划,稍微想了想,居然很识大体地说:“既如此,我大张旗鼓,带兵五千在存駬正面进攻诱敌。伯雅,你带着三弟和那些蛮兵,走涂水绕后。”
  张飞本来下意识要反驳抢功,结果一听二哥居然把主攻的机会让给他了,顿时如同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一样,不好意思起来:
  “二……二哥,这怎么好意思呢,那我就谢了,嗨,没说的,拿下滇池,挑最好的战利品送几车到你那儿,咱就不谢来谢去了。”
  李素也有些意外,关羽看了他们的表情,这才抚髯傲然微笑:“既然景毅到时候会知道我是南征主将,当然是我的旗号在何处,他才会相信是主攻。
  而且绕到敌后之战,陷阵营和重甲的犍为本地步兵,也不方便,奔袭不快。翼德带的板楯蛮,倒是行军如飞,用兵自当人尽其用了。”
  重步兵正面诱敌,轻步兵翻山越岭迂回偷袭,标准搭配。
  李素看他们将领之间配合没有抢功,也觉得轻松一些,对后续行动更有信心了。
  “那我们就各自准备,秋收之后等天气没那么炎热,就出兵南下。这一两个月,你们就负责整顿士卒,我嘛,再琢磨琢磨初次贸易拉拢南蛮以什么物资为上——蜀锦、茶叶虽好,却怕他们花费不起,也不是必须。
  另外,咱要正式讨伐景毅、而不引起其他部落与景毅同仇敌忾,还得制造点借口事端。我想到时候弄一支商队,带些南蛮最必须的紧俏物资,假装要走存駬-味县商道,去永昌贩卖。只要景毅经不起财物诱惑,敢劫我们的商队,那我们就有了只打景毅而不得罪其他蛮部的借口。”
  因为那就等于是景毅在阻断刘备卖便宜好货给比建宁郡更远的其他郡的人,其他各郡各部也都会同仇敌忾,允许刘备收拾这个断绝商路的刺头。
  关羽张飞听了,都觉得有点阴险,不过没说什么:明明是你丫的想主动侵略别人,还制造事端借口……
  不过谁让李素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呢。
  李素就随口问在旁边听候调遣的国渊:“子尼,你在此屯田也有半年多了,你倒是说说,对那些南蛮来说,运什么货过去是最受欢迎、最必须的,最好是那种‘我不卖给他、只是想路过他的地盘卖给第三方,他就会眼红忍不住想来抢劫’的好东西。”
  这个问题不是从“货值金额”来考虑的,所以国渊稍微想了一会儿:“南蛮人不比北方吃肉胡人,就算没茶叶影响也不大。真要说必须,我觉得都督近年来发明的“椒盐”这种佐料是最值钱最值得抢的。
  南蛮之地少有川盐,江阳本地的井盐翻山转运过去本就艰难,当地百姓不堪盐价昂贵都是淡食。我原先在中原时,也想不通这些无盐之地的百姓如何生存,才不至于脖颈肿大患病。
  后来问了不少土人,才知道他们竟然跟牛马一样,靠喝水时不澄净、直接喝污浊之水补充盐气,又或者以草木焚烧剩余的灰烬、或是厕土、阴湿墙砖上的白硝,来防止缺盐之病,简直与牛马禽兽一般辛苦。”
  李素闻言,也是颇为震惊,但随后就知道国渊说的都是真的。
  为什么人类必须吃盐而动物可以不专门吃盐、只靠自然界饮食补充矿物质?
  最主要的原因是动物喝的是自然界的污水,矿物质含量比较高,牛和大象更是会直接吃土。而人的天然饮食首先是“肉食不喝血”、“素食不吃土”,这两点就把大部分禽兽无机盐摄入渠道堵了。
  但是没想到,汉朝云贵的土人,真的会跟自然界的牛马一样摄取代替盐的矿物成分。谁让这儿既远离大海、又远离井盐、盐湖呢。
  刮厕所墙砖上结的白硝霜来吃……这是人过的日子么?
  “决定了,到时候,咱先派一些机灵的士卒,押送个百十车椒盐假装去永昌郡卖,路过建宁时就算景毅想强买咱也不卖!”
  这是摆明了诱惑景毅抢劫,如此就能在打建宁的时候,把永昌人的民心逼过来,防止他们跟建宁联手。
  考虑到云贵地区的人自古缺佐料喜欢重口,相信花椒盐的诱惑力是无穷大的。
  不过,李素这个大手一挥,顿时让国渊有些为难,也让始终没有发话的犍为太守陈实也很为难:“都督,您不会是打算未来跟那些蛮夷贸易交好的第一步,就是大量卖椒盐吧?可是,咱江阳县的井盐产量,本来就吃紧了。
  听蜀地故老相传,井盐也就在明章二帝那几代时略有富余。后来蜀地人口越来越多,江阳井盐要供四百万百姓和南中靠近犍为的近百万人食用,已经捉襟见肘了。
  要是大规模敞开了贸易,井盐也撑不住啊。咱这儿毕竟不是徐扬之地,那些靠海的地方要多少盐有多少盐,我们这儿每口井产多少都是定数,变不出来的。”
  李素一愣,他是真没想到这个问题。
  因为他记得自贡井盐是一直撑了一两千年的,到了清朝爆发洪秀全的时候、阻断了淮扬物资西进,还有“川盐济楚”呢,不但云贵川能吃上井盐,连两湖都能吃。
  这么大一个富盐矿,怎么可能养五百万人就捉襟见肘了?
  “这事儿再议吧,过几天我跟云长一起去江阳县看看,你们的井盐怎么搞的。”
  关羽本来就要去犍为郡治江阳县练兵,正好顺路。
第二百七十八章
寻找自贡
  向国渊、陈实充分了解敌情、制定好初步南征方案后,李素和关羽、张飞就进入了分头筹备的节奏。
  张飞带着五千板楯蛮、青羌兵为主的蛮兵,继续驻留在僰道整训,关羽和李素继续去江阳,练兵和整治井盐,为后续的战争借口做准备。
  随军出征的副将人选,也是在定下了初步的作战计划后才调整、决定的。因为刘备军中诸将禀赋都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战术安排选合适的人搭配。
  关羽这一派的副将人选,常年是甘宁、周泰、徐晃三人,但因为关羽这次走陆路正面诱敌的角色,所以水军将领要分配给张飞,而徐晃又在守汉中。
  想来想去,关羽觉得有陷阵营的高顺一起也够了,不用再找副将,还是带个文职的参军算了,反正打南中不需要太多骁勇之士,还是稳一手比较好。最终他给刘备请求,从刘焉麾下的降将里选一个了解情况的本地人、最好稍微知兵一点,刘备当然一口答应,在七月份的时候给他派来了黄权当陆路军的参军。
  黄权是之前刘焉那几个文职监军里相对表现最好、在益州之战中经过一些考验的。其余秦宓、郑度等人,当初都被赵云杀得大败亏输,唯有黄权能约束部众保存实力、没在赵云那儿吃多大亏。就靠这点同行衬托,总算是捞到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刘备派他来之前,好生劝勉了一番,告诉黄权只要跟着关羽立功,回来就可以先封个大县的县令,给他一个一视同仁的机会,不会因为他跟随刘焉到最后而受到派系歧视。
  关羽以文官参军,甘宁、周泰就都被派去张飞那儿了,负责确保水路进军时的安全。刘备也跟甘宁、周泰许诺了,只要平定南中过程中表现好,他们回来后至少都能升为都尉,未来再积功几年能到太守、校尉、杂号将军……大饼画得颇有诱惑力。
  毕竟这些人在牙门督、别部司马位置上卡了也有一两年了。赵云如今也才是长水校尉、太守,刘备对于授予高级武职还是很谨慎的。
  可惜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命里犯冲,周泰、甘宁兴冲冲去助军,结果甘宁刚刚试了几次从僰道到朱提的水路航线,想熟悉一下情况,然后他和几十个水兵就犯了严重的热带病、吐泻不止。
  张飞的随军军医对于热带病一开始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是根据从垫江-钓鱼城战役时就总结出的防疫经验,把患者都单独隔离居住、确保卫生条件、所有事物饮水煮熟煮透、垃圾全部焚烧深埋不许乱倒污染水源,好歹没让热病流行开来。
  甘宁拉了足足五六天,瘦了二三十斤,还是因为他不能再出征的消息传到江阳那儿,被正在整治井盐问题的李素听说了,李素随口一提让他喝煮熟的淡盐水(模仿生理盐水)补充盐分防止身体脱水、再加点研磨到极细的高岭石粉。
  高岭石就是蒙脱石,后世家里常备的拉肚子药“思密达”学名就是“蒙脱石散”,但李素也只知道药名,记不住蒙脱石散里其他配料成分,所以只能随口说出一两味主料。
  信使回去后把李素这个在后世烂大街的土方子试了一下,甘宁总算是把肠道炎症稍稍消炎扛过去了,但不调养个小半年是恢复不了原先的武力值了,只好错过冬季攻势的立功机会,继续当几年别部司马。
  如此一来,张飞这一路就只有副将周泰负责水战、副将王平负责辅佐陆战,必须指望这三人领兵拿下昆明盆地。
  ……
  “唉,甘宁这家伙是不是命里跟蛮夷犯冲,遇到沙摩柯也拉肚子虚弱不堪,被一箭爆头。现在要打景毅和孟尝,果然又是害了热病,看来命里不该有的不能强求。”
  李素看了张飞给的回信,感谢他的土方子帮甘宁缓过命来,还在信里赞李素真是什么都懂一点,连军医拿不准的热病吐泻都能缓解。
  看完之后,李素的内心便是如此感慨的。
  不过,他很快就把信丢在了一边,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担心。就算少了一个甘宁,剩下三人带兵碾压景毅也足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